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医护人员如何搞好医患关系

作为医护人员如何搞好医患关系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仅扮演教育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不仅为患者提供技术帮助,更要同情和关心患者。一般来说,在特定情况下,各种护患关系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积极可行的,但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且,无论以哪种模式为指导,护理人员都要关注并了解患者的需求,且及时给予反馈,从而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配合疾病的诊疗和护理。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医患关系模式的理论,这些模式同样也适用于护患关系中。

1.萨斯(Szas)和荷伦德(Hollander)的医患关系模式 1956年,萨斯和荷伦德在《内科学成就》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的文章,根据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医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中主动性的大小,提出了3种基本的医患关系模式:①主动-被动型。医护人员是决定者,处于主动的支配性地位,而患者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医护人员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权威性不容置疑,患者则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和处置。这种医患关系模式完全忽略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影响疗效,而且还有可能产生不应有的医疗差错。另外,患者也不能对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患者及其家属毫无自主选择余地。这种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具体表现,仅适用于昏迷、休克、严重创伤、缺乏理智或判断力和不能主动表述意见的患者。②指导-合作型。患者被看作有思想、有权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可以对医护人员的决定提出疑问并寻求解释,但医护人员仍处于主导地位,医护人员仍具有权威性,医患之间的合作是以服从医护人员的意志为前提的,患者并未完全摆脱被动地位,其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③共同参与型。医患双方具有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力,互相了解,共同协商,最后寻找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疾病防治措施,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患者及其家庭主动去执行,维护健康的责任主要由患者自己来承担,而医护人员只扮演帮助者、教育者或指导者的角色。

2.维奇(Veatch)的医患关系模式 美国学者维奇也曾提出3种医患关系模式:①工程模式也称纯技术模式。医护人员相当于一名工程师,只根据科学事实从事医疗实践,完全不考虑其他主观因素。②教士模式也称权威模式。医护人员充当家长式的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患者没有选择的自由。③契约模式。医患之间的关系受一种非法律形式的有关责任与权利的契约的制约,医患双方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分享道德权利与责任,并分别对各自做出的决定负责,医护人员在未经患者许可的情况下,不能采取重大的医疗措施,而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则由医护人员负责。

3.布朗斯坦(Braunstein)的医患关系模式 1981年,布朗斯坦教授在《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两种医患关系模式——传统模式和人道模式。传统模式即为医护人员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模式。人道模式首先强调应该把患者看成一个有思想、感情、需要和权利的完整的人,应尊重患者的意志、权利和尊严,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仅扮演教育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不仅为患者提供技术帮助,更要同情和关心患者。

一般来说,在特定情况下,各种护患关系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积极可行的,但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不能将其截然分开,具体采用哪种模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医疗环境和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等条件来决定。有时,还可以将不同的模式加以整合,以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并且,无论以哪种模式为指导,护理人员都要关注并了解患者的需求,且及时给予反馈,从而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配合疾病的诊疗和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