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药结合方(李传杰方)

针药结合方(李传杰方)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平穴直刺,针感下传至小指或无名指。胸腹及四肢穴取得针感后,留针20min。通过上述针刺治疗,使心脉之阴虚、阳虚、气虚得补,血瘀、痰浊得以消除,机体失衡状况得以改善,从而缓解冠心病的发作。

【组成】 益气活血方:党参、黄芪、丹参、降香、苏木、川芎、红花、香附、郁金、延胡索。

针具:选用直径为0.25~0.3mm,长度为25~40mm的不锈钢针。

穴位:主穴:第一组:心俞、巨阙、心平(经验穴,位于心经循行线上,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凹陷中,下3寸。即少海穴下3寸)。第二组:厥阴俞、膻中、内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血瘀型加膈俞、血海;痰浊型加丰隆、肺俞;阴虚型加太溪、三阴交;阳虚型加大椎、关元;气虚型加气海、足三里

针刺方法及疗程:背部的俞穴,一定要定位于棘突下督脉旁开1寸,而不是棘突旁开1寸。进针时针尖应斜向脊椎,深度以不刺透壁层胸膜,在壁层胸膜之外,以防造成气胸。针感为酸、麻、胀或肋间神经传导,一般有酸、麻、胀即可,勿须追求特殊针感,然后以中、示指夹住针体,以拇指指甲由体外向体内轻刮针柄1min,勿使针尖移动,然后出针。内关穴针尖向上,针感向上传或向下传,以向上传为佳,即气至病所最好,但此穴用针要细,刺激勿重,以防针感残留。李老师经验,三阴交取穴为距胫骨后缘一横指稍窄(1/2横指左右)。心平穴直刺,针感下传至小指或无名指。其余穴位按常规治疗。胸腹及四肢穴取得针感后,留针20min。针刺每日1次,周六、日休息,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方解】 中药方中党参、黄芪益气;丹参、降香、苏木、川芎、红花活血化瘀止痛;香附、郁金、延胡索行气宽胸止痛,取“治瘀须调气,气调瘀易去”之意。

因冠心病病位在心,在经络上属心经和心包经的范围,由于心包经及心经的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因此,取心经的俞募穴心俞配巨阙,加心经线上的心平穴,和心包经的俞募穴厥阴俞配膻中,加上内关穴为两组主穴,交替使用。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阴经而主心胸之疾,古今皆为治疗胸痹心痛之要穴。心血瘀阻配膈俞、血海以活血,膈俞为血之会穴,功能补血行血,可祛血中之瘀滞,使心脉得畅,君主得养,疼痛得解。痰浊内阻配丰隆、肺俞以祛痰,丰隆乃胃经之络穴,为治痰之要穴,加丰隆可祛痹阻之痰而宣开胸中之阳气,使心脉通畅,配肺俞以调肺理气,肺气宣降正常则痰阻自去,胸阻得宣,心脉流畅。气虚配气海以补气,加足三里以调中焦脾胃之气,使生化有源,气血充足,心脉得养,痛证立解。阴虚配三阴交调诸阴之经气,加太溪以滋补肾水,元阴滋养则诸阴自充,使病证得以缓解。阳虚型配关元以补元阳,元阳得温则寒邪自去,凝滞之脉气得温则脉中之血流畅自如,而心脉得养,心痛自解,加督脉之大椎,令其总督一身之阳,使阳气得充,经脉缓弛,血循畅通,通则不痛。通过上述针刺治疗,使心脉之阴虚、阳虚、气虚得补,血瘀、痰浊得以消除,机体失衡状况得以改善,从而缓解冠心病的发作。

【加减】 阴虚型加生地黄、沙参、枸杞子;阳虚型加肉桂、熟附子;痰阻型加瓜蒌、薤白、半夏。胸闷憋气明显者加莪术;心悸心慌明显者加麦冬、五味子;有室性早搏者加苦参、土茯苓血压偏高者去党参、黄芪,加汉防己、夏枯草;头晕明显者加天麻、钩藤;腰膝酸软明显者加杜仲、桑寄生、川牛膝;下肢浮肿明显者加泽泻、茯苓;便溏者加山药;食少腹胀者加焦三仙、大腹皮;苔白腻者加藿香、佩兰;苔黄腻者再加黄连。

【主治】 益气活血、行气止痛。

【验案】 患者狄某,男,60岁,干部,初诊时间为2004年8月30日。主诉:阵发性胸闷、气短10月,加重4月。病史:患者2004年4月曾确诊“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及支架治疗。现觉易疲乏,无力懒动,时有左胁下窜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涩。中医诊断:心痛(气虚血瘀)。西医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室壁瘤形成,PTCA支架术后,心功能不全,心功能C级。中医论治:益气活血,行气止痛。方药:党参15g,黄芪15g,丹参15g,降香6g,苏木12g,川芎15g,红花15g,香附15g,郁金15g,柴胡15g,赤芍15g,枳壳15g,炙甘草5g,每日1剂,早晚分服。针灸治疗:取穴。第1组心俞、巨阙、心平,第2组厥阴俞、膻中、内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膈俞、血海、气海、足三里,平补平泻针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20min,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开始第2个疗程。西药治疗: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达利全、辛伐他丁、蒙诺。至2005年5月10日,共针灸治疗85次,服中药140剂,整个治疗期间,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超声心动图示:PTCA支架术后,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心尖部室壁瘤形成,EF60%。心磁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血流正常,未见狭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