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因及诱发因素

病因及诱发因素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具而言之,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本病的病变部位虽在心脉,因脏腑彼此相关,病虽在心,但与其各脏腑之间都有密切关系。脾、肝、肾、胃等脏腑病变,在一定条件下,均可累及心脏而引发“胸痹心痛”。

(一)年老体弱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心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或寒从中生,发为心痛。不能温煦脾胃,则致脾胃运化不能,气血生化乏源,营血虚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而心脉失养。若肾阴亏虚,不能上滋心阴,则可致心阴不足,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肾藏精,精化生气血,如肾虚封藏不足,无以化生气血,可致心脉不充,气血两虚。

(二)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痰浊郁久生热则消烁阴液,不能濡润脉道,导致脉道坚硬,影响血液供应心脏。正如《证因脉治》所说:“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饿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闲食闷痛之症作矣。”另一方面,滋长阴浊弥漫,板易化为脂液,因其性质黏腻,浸淫脉道,附着于脉壁,造成心脉瘀塞,不能运血于心脏。这些都会加重心脉的痹阻及心络的挛急而突发冠心病.正如《儒门事亲》说:“夫膏粱之入,……酒食所伤,胸闷痞隔,酢心。”

(三)情志失调

《杂病源流犀烛》说:“言乎心痛病有七情也。〈经〉云:喜由气散,怒则气上,忧则气沉,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除喜之气散外,余皆令气郁结而为痛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如果情志失调,特别是思虑烦多,气郁不舒,心脉瘀滞而致心病者尤为多见。如《古今医鉴·心痛)》说:“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或因恼怒气滞……,种种不同”。其意指人的精神情绪波动太过,七情内伤,情志郁结,可导致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以致心脉痹阻而致本病。《太平圣惠方》亦云:“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都说明了七情与本病的直接关系。具而言之,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四)气候环境变化

气候的异常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也是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诱因。《灵枢·百病始生篇》谓:“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春夏秋冬,寒热交替,平人当自行调节适应,若气候反常或长期生活于寒冷、潮湿、燥热环境之中,则易受六淫侵袭而发病,其中寒邪尤为常见。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调经论)》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瘟气去,寒气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又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还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则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痛。”《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亦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寿世保元》云:“其有真心痛者,在寒独犯心君。”《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至于酷暑炎热,犯于心君,耗伤心气,亦每致血脉运行失畅而心痛。

(五)劳累过度

《素问·举痛论》指出“劳则气耗”,特别是人至中老年以后,脏腑阴阳俱虚,过度劳累,阳气阴血更耗,心阳无以鼓动,不能化精生血,而心阴消损不补,以致营卫不足,脉道不充,络脉失养,血行不畅,心脉瘀阻而发生心病,至于以妄为常,竭精耗真,则更易伤身至衰,诱发胸痹心痛。

(六)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心

本病的病变部位虽在心脉,因脏腑彼此相关,病虽在心,但与其各脏腑之间都有密切关系。《证治准绳》谓:“心痛有心脏本病而痛,有他脏干之而痛。”脾、肝、肾、胃等脏腑病变,在一定条件下,均可累及心脏而引发“胸痹心痛”。因此,古籍中又有“脾心痛”、“肝心痛”、“胃心痛”等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