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方证为饮逆偏盛,上乘及肺者,除胸中气塞、短气外,多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证。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皮枳实生姜汤证,均为胸痹气塞、短气,虽皆由饮阻气滞所致,但在病情有所差异。拟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左某,男,74岁。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后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情况良好。随访1年,水肿等症未见复发。

【证象】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

【证质】 饮邪偏盛,上乘于肺。

按:胸痹主证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本方证但言“胸中气塞,短气”,而无胸痛见证,而是胸痹轻证。气塞,短气虽均为饮阻气滞所致,但在病情上有偏饮盛和偏于气滞的差异。本方证为饮逆偏盛,上乘及肺者,除胸中气塞、短气外,多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证。

【证治】 宣肺化饮,降气利水。

【证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图8-5):

图8-5 茯苓杏仁甘草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日3次,每次温服100毫升。

按: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杏仁宣肺利气;甘草和中扶正。3药相合,使饮去气顺,则短气、气塞等症可除。

【类证辨析】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皮枳实生姜汤证,均为胸痹气塞、短气,虽皆由饮阻气滞所致,但在病情有所差异。前者为饮邪偏盛,上乘及肺,胸中气塞气短,兼见咳逆或吐涎沫,小便不利等症;后者为气滞偏盛,气机不畅而水饮停蓄,以致胃气不降,胸阳不展,胸中气塞气短,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是其同中有异。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膀胱炎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祛痰、镇痛、解毒、抗肿瘤和利尿等怍用。

【医案适例】

(1)富某,女,56岁,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诊。证见:心动悸,脉结代。心电图: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经中西药(中药如炙甘草汤等;西药如氯化钾,胺碘酮等)治疗不效。伴胸闷窒塞、短气、脘闷、纳呆、恶心欲吐,一日中之大半倚卧床榻,动之稍剧即短气动悸不已。观其体丰、面白,舌略胖,苔薄白润。拟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

茯苓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枳壳10克。水煎。日1剂。

1剂入咽,短气窒塞大减;3剂毕,期前收缩消失,脉缓匀齐,纳增,随访至今未再发。

(陈津生医案)

(2)左某,男,74岁。患者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因双下肢水肿3月,于1994年11月8日来就诊。主诉双下肢水肿,午后尤甚,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慌,精神差,大小便尚可。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经给予扩血管、利尿、降糖药物治疗,血压正常,血糖值正常,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改为中医治疗。诊见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短、尺部脉弱。辨证为脾肾虚弱,水湿停滞,心脉受阻。治拟健脾利水,行气化瘀。处方:

茯苓、益母草、丹参各30克,猪苓、薏苡仁、大腹皮各10克,杏仁、车前子、山药各12克,甘草、白术、桂枝、陈皮10克。

服5剂后,双下肢水肿即消,胸闷、气短与心慌等症也明显好转,精神良好。后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情况良好。随访1年,水肿等症未见复发。

(刘绍炼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