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泡蝶鞍综合征

空泡蝶鞍综合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泡蝶鞍综合征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Foley认为慢性颅内压增高造成空泡蝶鞍的可能性最大。4.内分泌因素 原发性空泡蝶鞍多见于多胎妊娠的中年妇女,可能与此有关。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发生囊性变,此囊可破裂与蛛网膜下腔交通而致空泡蝶鞍。儿童中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

空泡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 syndrome)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1.鞍隔的先天性解剖变异 鞍隔不完整或缺如,在搏动性脑脊液压力持续作用下使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以致蝶鞍扩大,骨质吸收,脱钙,垂体受压萎缩而成扁平状贴于鞍底。

2.脑脊液压力 即使颅内压正常,也可因鞍隔缺损,正常搏动性脑脊液压力可传入鞍内,引起蝶鞍骨质的改变。Foley认为慢性颅内压增高造成空泡蝶鞍的可能性最大。

3.鞍区的蛛网膜粘连 可能因鞍区局部粘连使脑脊液引流不畅,即在正常的脑脊液搏动性压力作用下,冲击鞍隔,逐渐使其下陷、变薄、开放,待鞍隔开放(缺损)达一定程度后,蛛网膜下腔及第三脑室的前下部可疝入鞍内。

4.内分泌因素 原发性空泡蝶鞍多见于多胎妊娠的中年妇女,可能与此有关。有内分泌靶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或衰竭者垂体可增生肥大,用相应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可使增生的垂体回缩,从而产生空泡蝶鞍。

5.垂体病变 因垂体供血不足而引起垂体梗死而致本病。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发生囊性变,此囊可破裂与蛛网膜下腔交通而致空泡蝶鞍。此外,垂体瘤发生变性坏死可致鞍旁粘连或引起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

6.鞍内非肿瘤性囊肿 继发性空泡蝶鞍是因鞍内或鞍旁肿瘤,经放射治疗或手术后发生。

【临床表现】 可分两类即原发性与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

1.发病人群 多见于女性(约占90%),尤以中年以上较胖的多产妇为多。

2.症状与体征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剧烈,但缺乏特征性,可有轻、中度高血压。少数病人有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可呈向心性缩小或颞侧偏盲。少数病人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性脑肿瘤),可伴有视盘水肿及脑脊液压力增高。部分病人有脑脊液鼻漏,发生原因可能是脑脊液压力短暂升高,引起蝶鞍和口腔之间胚胎期留下的通道开放。

3.其他 少数病人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可呈轻度性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后叶功能一般正常,但在个别小儿中可出现尿崩症。儿童中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

【诊断要点】

1.有关造成空泡蝶鞍综合征的病因方面的病史资料

2.结合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1)气脑造影或CT检查:可显示蝶鞍扩大,呈球形或卵圆形。扩大的垂体窝,窝内垂体萎缩,充满低密度的脑脊液。

(2)磁共振检查:垂体组织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鞍内充满水样信号之物质,垂体柄居中,鞍底明显下陷。

(3)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的垂体前叶激素和靶腺激素,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患者的垂体前叶功能多较正常,脑脊液中不能测出垂体激素。而垂体瘤常向鞍上扩展,破坏血-脑脊液屏障,使垂体前叶激素从血管进入脑脊液,因此脑脊液中垂体激素浓度升高。

4.鉴别诊断 需除外垂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颅压增高症。空蝶鞍平片的X线表现很易与鞍内肿瘤或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蝶鞍扩大相混淆。鞍内肿瘤蝶鞍扩大伴变形,呈杯形、球形或扁平形,鞍结节前移,鞍底下陷,鞍背后竖,故典型的鞍内肿瘤不难与本病区别,部分球形扩大的病例,则鉴别较难;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蝶鞍扩大,常伴骨质吸收,亦难与本病区别,最后需经CT及磁共振等检查确诊。

【治疗方案】 一般认为如症状轻微毋需特殊处理,但如有视力明显障碍者应行手术探查,若系视神经周围粘连,行粘连松解术,可使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人提议用人造鞍隔治疗。并发脑脊液鼻漏者,经蝶窦入路手术,用肌肉和移植骨片填塞垂体窝。对非肿瘤性囊肿,可将囊肿打开,部分切除囊肿包膜。如伴有内分泌功能低下,则酌情予以替代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