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望色与切脉

望色与切脉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切脉是中医必备的临床技能,《内经》云: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说明了望色和切脉在中医诊断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同理,寸口的脉象自身也存在生克的关系,这种生克关系也能够预测疾病的轻重和转归。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生理或是病理的情况下,色脉都应当是相应的,如果色脉不相应,就能够提供给我们更多不同的信息供我们在临床时做参考。

望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切脉是中医必备的临床技能,《内经》云: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说明了望色和切脉在中医诊断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人的皮肤色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由每个人具有五行属性所决定的。每一个人都有其固有的阴阳属性,男性具有阳的属性,女性具有阴的属性,无论一个人是男是女,又被分别赋予五行的属性特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肺、肝、肾、心、脾五脏分别相对应,这样,人体的五脏就分别具有了五行的属性,一个人的皮肤色泽就是五脏之气通过五行的属性特点在皮肤上的反映。肺属金,具有金性体质的人皮肤就白;肝属木,具有木性体质的人皮肤就青;肾属水,具有水性体质的人皮肤就黑;心属火,具有火性体质的人皮肤就赤;脾属土,具有土性体质的人皮肤就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云:“肝之精华,化为色青;心之精华,化为色赤;脾之精华,化为色黄;肺之精华,化为色白;肾之精华,化为色黑也。”无论一个人的皮肤具有什么样的颜色,都应当是润泽的,皮肤润泽说明人的“胃气”充足,是健康的体现,反之,无论一个人的皮肤表现为什么样的颜色,如果皮肤枯槁,缺乏弹性,就表明胃气(或者说是神气)不足,是不健康的表现。五脏分属于五行,五脏之气的盛衰也同样会在脉象上反映出来,所以,寸口的脉象也就有了五行的属性,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分别讨论五脏脉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无论一个人健康与否,其脉象的表现对于皮肤的色泽来说都应当是一致的,即脉浮(浮而短涩)的人面白,脉沉(沉濡而滑)的人面黑,脉弦的人面青,脉洪(浮而大散)的人面赤,脉缓的人面黄。《难经》云:“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如果我们把望到的皮肤色泽和脉象一一对应起来,就会对身体的状况作出一个基本的判定。《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色脉的对比观察在诊断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五色与五脏脉相对应并充满精、气、神,是一个健康人的特征表现,如果一个人的皮肤色泽和脉象出现了不相互对应的情况,就说明很多问题。第一,表明是新病或是久病。《素问•诊要经终论 》指出:“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就色脉的变化来说,脉象反映的是五脏气血变化和正邪对立的情况,皮肤色泽反映的是五脏气血盛衰的情况,如果我们诊到了病脉,而患者的皮肤色泽没有什么变化,说明病的时间较短或者病情较轻,疾病对人体的伤害还没有达到足够改变五脏气血基本状况的层面,所以“征其脉小色不夺”说明是“新病”;如果寸口脉相对于正常的脉象来说发生了变化而胃气尚存,而患者皮肤的色泽始终表现为病态(色夭而皮肤枯槁),就表明是“久病”,这是由于“久病”,五脏气血发生显著的变化并反映到皮肤的色泽上,同时,在脉象上也表现为病态;如果脉象呈现的是病脉且失去了和缓的特性(胃气不足),在皮肤色泽上表现为色夭枯槁,这表明是“久病”;如果脉搏具有和缓的特点,皮肤的色泽也没有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是“新病”。第二,表明疾病的轻重和转归。《难经•十三难》指出:“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五色与五脏脉都有五行的属性,而五行之间又存在着生克的关系,所以,如果皮肤的色泽和五脏脉之间存在相生关系,就表明疾病较轻,预后良好;如果皮肤的色泽和五脏脉之间存在相克关系,就表明疾病较重,预后不良。同理,寸口的脉象自身也存在生克的关系,这种生克关系也能够预测疾病的轻重和转归。如《寿世保元》云:“心脉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来累累如连者,曰平。心以胃气为本,夏心火旺,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不死。”就是很有力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