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观察皮肤线雕是否感染

怎样观察皮肤线雕是否感染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胞浆菌病是由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深部真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3.慢性肺部感染 约占组织胞浆菌病总数的5%。该病也可引起眼部损害,表现为视力下降并伴假性组织胞浆菌综合征。5.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临床以全身不适、体重减轻、发热、头痛、颈阻抗、皮肤损害、口腔溃疡及肝脾大等为表现。细胞学或组织病理检测为可靠、快速的确诊方法。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由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深部真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急慢性肺部损害,严重者侵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乃至全身各器官导致播散性全身感染。本病症状类似结核病或黑热病,未经治疗者病情常迁延不愈,预后不良。

【病原学】 该菌属于真菌界、半知菌纲、丛梗胞科。该菌有两种类型;荚膜组织胞浆菌(又称小孢子型或美洲型)和杜波组织胞浆菌(又称大孢子型或非洲型),两种均属于双相性真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鸡、鸟、狗、猫及鼠等皆可为感染源。

2.传播途径 菌丝体产生的小孢子,可随气流携带进入人体肺组织,也可经皮肤、胃肠黏膜受染。但人-人传播未见报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以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机制】 组织胞浆菌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片段被吸入后,多数被机体肺特异性防御机制清除,一部分可在中性粒细胞肺泡吞噬细胞内经几小时内转化成酵母型方能致病。该菌每15~18小时繁殖1代,引起肺泡吞噬细胞死亡并释放出酵母型在感染新的肺泡吞噬细胞。被吸入的孢子首先由机体细胞免疫杀灭病原菌,特别是肺泡吞噬细胞的作用,随着验证反应的增强而形成肉芽肿或坏死,常为干酪样,可发生在不同受累部位,常难与结核病变区别。绝大多数病情具有自限性,愈合方式有钙化和纤维化,但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成为致命的感染因素。

【临床表现】

1.急性隐性肺部感染 患者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仅组织胞浆菌素皮试和(或)补体结合试验由阴性转为阳性。

2.急性肺部感染 ①轻型:约占该型总数的25%,临床上有类似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及全身不适等,可持续数日至1周自愈。X线胸片多数显示正常,少数有暂时性片状炎性浸润。②中型:约占20%,临床上出现流感样症状,如畏寒、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力及食欲缺乏等。X线胸片显示小叶性或大叶性炎性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少数可引起胸膜炎或心包积液。③暴发流行型:在短期内多数人发病。大部分患者病情自限,可自愈。④急性空洞型:吸入分生孢子后1个月内即可形成薄壁空洞,多见于免疫功能底下患者。肺外症状包括关节痛、皮肤结节及皮疹等。

3.慢性肺部感染 约占组织胞浆菌病总数的5%。患者多为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见为间质性肺炎或迁延性空洞,临床表现咳嗽、气短、胸痛、出汗、发热及咯血,极似肺结核,但病例损害较结核轻。80%肺炎型患者在2~3个月自愈,但部分患者可并发慢性支气管及支气管扩张,后期由于纤维组织瘢痕收缩,可形成蜂窝样囊性阴影,肺功能常有不同程度下降,严重者可死于慢性肺功能不全。空洞型病程短,发展快,易误诊为结核病。病情迁延者,最终导致呼吸功能不全。

4.局限性皮肤黏膜感染 临床上少见。黏膜病变表现为局部红肿、斑块及溃疡等。常见于口腔、咽喉部、舌、唇及外耳道等处。发病前多有皮肤外伤史,皮肤病变表现为丘疹、结节、脓疱及溃疡,或呈疣状增生,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该病也可引起眼部损害,表现为视力下降并伴假性组织胞浆菌综合征。

5.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临床以全身不适、体重减轻、发热、头痛、颈阻抗、皮肤损害、口腔溃疡及肝脾大等为表现。主要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能底下患者,尤其器官移植及HIV感染者多见,故该病已成为AIDS患者常见的继发性感染。病变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包括肾上腺、心瓣膜、神经系统、骨骼、前列腺、睾丸、卵巢及子宫等。

6.非洲组织胞浆菌病 该病由杜波组织胞浆菌引起,主要累及皮肤、淋巴结及骨组织,常引起皮下脓肿。

7.其他 有报道本病可以肝肉芽肿验证病损为唯一表现,而无其他器官组织的受累,且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也有引起舌结节、空回肠及直肠炎症的报道。

【实验室检查】 组织胞浆菌病的试验室诊断包括宿主功能性检测及病原学检测。

1.宿主功能性检测 包括常规、生化、免疫(CD4、CD8)、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以明确患者机体情况。细胞学或组织病理检测为可靠、快速的确诊方法。镜下难以肯定时,可结合免疫组化法。

2.病原学检测 主要从痰、肺组织、血、脑脊液及骨髓里检出组织胞浆菌,或测定血、尿、胸腔积液、脑脊液中的组织胞浆菌抗原。

(1)细胞水平检测:原发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可取痰液及尿培养分离真菌及直接镜检。

(2)蛋白水平检测:抗原测定系检测组织胞浆菌糖原抗原。该抗原可从患者血、尿、胸腔积液及脑脊液中测出。

(3)核酸水平检测:PCR、RFLP已用于该菌的鉴定、分型及其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 本病确诊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及病理学确认的细胞内孢子,疑诊患者可做组织胞浆菌抗原测定;抗体测定有助于非流行地区患者的诊断。

【治疗】 急性肺部组织胞浆菌病一般无需治疗,而慢性肺部感染或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应予化疗,并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等基本诊治原则。

组织胞浆菌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

【护理】

1.隔离 本病采用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患者时应戴帽子、口罩、手套

2.休息 发热期间限制活动,全身症状明显者绝卧床休息,给予生活协助。

3.保证营养供给 选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营养的摄入,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选择萝卜、黄瓜、百合、银耳、芹菜、西瓜、橘子等蔬菜水果较为适宜,少量多餐,忌辛辣刺激及油腻食品。

4.病情观察

(1)体温: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在38.5℃以上时,给予降温处理,观察高热的伴随症状,如是否寒战、皮疹等;观察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和体征;观察体温间歇的时间及反复的次数。

(2)呼吸系统改变

①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浅、节律,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②出现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临床症状时,及时予以双侧鼻腔低流量持续吸氧。

③重点观察有无肺出血症状,如患者突然烦躁不安、痰中带血、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肺部出现干、湿啰音等为肺出血的早期表现,一旦出现病情危重的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并准确记录咯血量,以及正确收集痰标本,及时送检;患者应绝对静卧,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操作或搬动,对烦躁不安的患者遵医嘱立即给予镇静药,以免加重出血;保持患者于侧卧位,以利血液引流,防止发生窒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记录咯血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引发肺水肿

④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呼吸道阻塞症状时,应及时吸出血块,必要时配合医生施行紧急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皮疹:皮肤病变表现为丘疹、结节、脓疱及溃疡,或呈疣状增生,观察皮疹的位置及分布情况;观察皮疹的大小、数目、颜色、形状、边缘与界限,每日1次。防止抓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观察皮疹是否继发感染,有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5.对症护理

(1)降温:当体温达到38.5℃时给予温水擦浴或冰袋物理降温,同时要做好保暖工作;观察使用降温措施后的效果,并做好记录;出汗时及时更换衣裤,鼓励多饮水,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液体,防止虚脱。

(2)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轻轻清洗皮肤,禁用有刺激性浴液,沐浴后涂抹润肤剂。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嘱患者切勿抓破皮肤,以免引起继发感染、;注意保护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防止意外破溃,一旦出现坏死或溃疡时,应及时换药,痒感明显者可适量使用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3)减轻胸痛:对胸痛而咳嗽的患者,避免因咳嗽而加重疼痛。咳嗽时从两侧按压胸部,以抵消咳嗽所致的胸部疼痛。对胸痛明显者,可遵医嘱服用镇痛药30min后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以减轻疼痛。

(4)保持有效排痰: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先进行5~6次深呼吸,在吸气后张口,然后咳嗽一下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经常变换体位或活动利于痰液咳出,若无禁忌,2h翻身1次,同时配合叩背、咳嗽,预防分泌物的积聚和促进血液循环。当患者痰液黏稠或排痰困难时,可遵医嘱给予湿化或雾化疗法,常用的湿化剂和雾化剂为:生理盐水,痰溶解剂等。

(5)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和餐后用温盐水或3%碳酸氢钠漱口液含漱。密切观察患者口腔内的情况,有无溃疡,舌苔的变化,有无真菌感染及出血点等,患者不能刷牙时予以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和牙龈引起出血。昏迷者,每日口腔护理2次,同时观察口腔黏膜完整性,口腔黏膜干燥时给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每日2次。

6.用药护理 参见“组织胞浆菌病”用药护理。

7.心理护理 该病临床少见,尤其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使病情迁延加重,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多给予关心、帮助,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检查,早日恢复健康。

【预防】 减少在鸡舍、蝙蝠巢穴等含菌环境的暴露,避免接触可能含有动物和鸟粪的灰尘。在有尘埃的场所工作,可戴口罩或在可能有真菌孢子的地区喷洒3%的甲醛(杀死真菌),避免吸入分生孢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