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疹(例)

麻疹(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西医救治,疗效不佳,邀中医会诊。其母代诉:患儿7天前,发热恶寒,咳嗽流涕,两眼多泪羞明,3天前颈部及胸部出现红色斑丘疹。出疹翌日,突然高热,病情加重。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感染麻疹病毒引起。即麻毒由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二经。本两例均属麻毒内陷之重证。初经某医治疗五六日,证情有增无减。因前三子均死于麻疹,此又危殆难保,故来求治。

案例一:麻毒内陷

尹某某,男,7个月。1972年12月24日初诊。

患儿发热恶寒,无汗,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眼泪汪汪。3日后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翌日即没,壮热烦躁,喘急,急诊入院。经西医救治,疗效不佳,邀中医会诊。

现症:患儿神志昏愦,面色晦黯,两颊浮红,唇色发绀,呼吸迫促,鼻翼煽动,微咳,痰鸣拽锯。全身未见疹点,涕泪皆无,四肢厥逆,体温不升(由41.5℃降至35.2℃),4日未解大便。舌质黯、无苔,脉沉细而数,指纹隐隐、双侧已达命关。

诊断:麻毒内陷。

辨证:麻毒亢盛,内陷于肺,化热伤阴劫津,由闭转脱,真阳外越,将现阴阳离决之候。

【治则】 回阳救逆,佐以宣肺通腑。

【方药】 四逆汤加味。

【处方】 干姜3克 附子2克 白参5克 麻黄2克 大黄2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 1剂。水煎,鼻饲。

次日二诊:神志已清,气促稍平,已有涕泪流出,微汗,四肢转温,下黑色黏液便1次,余症均减轻。此时,阳回阴复,气机畅通,腑气得行。又拟下方:

【处方】 白参5克 麦冬10克 麻黄2克天竺黄3克 羚羊角2克(先煎) 甘草5克 3剂。

三诊:患儿喘促已平,泪止涕静,精神转佳,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舌质嫩红、苔薄微黄、乏津,脉稍数。该患儿病程较久,气阴大伤,乃以益气养阴,调理脾胃之品善其后,月余痊愈出院。

案例二

陈某某,女,1岁。1976年3月入院。

其母代诉:患儿7天前,发热恶寒,咳嗽流涕,两眼多泪羞明,3天前颈部及胸部出现红色斑丘疹。出疹翌日,突然高热,病情加重。

现症:患儿神志不清,时而抽搐,咳嗽加重,呼吸迫促,鼻翼煽动。喉中痰鸣,口干唇燥。小便黄赤,数日未大便。望其舌质红降、苔薄黄而干,诊其脉疾数,指纹紫黯,右侧透关射甲,左侧已达命关。

诊断:麻毒内陷。

辨证:此乃麻毒恋肺,内陷心包,热入厥阴,引动肝风。

【治则】 宣肺透疹,息风开窍。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合安宫牛黄丸。

【处方】 麻黄1.5克 杏仁5克 生石膏12克 生地黄9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2克 炙甘草1.5克 羚羊角粉1.5克(冲服)

【用法】 水煎。

安宫牛黄丸3克,1日2次(鼻饲)。

二诊:服药1剂,神志转清,抽搐已止。体温38.2℃,咳喘、鼻煽大减。仍不思食,舌质深红、苔薄黄少津,脉数。疹子复出现,乃治宜宣肺透疹,滋阴清热。上方去安宫牛黄丸、羚羊角,加麦冬9克,玄参6克。

三诊:服药2剂,体温降至37.1℃,大便调,呼吸和缓,仍有咳嗽,遍身疹子渐趋消退。精神转佳,思食。舌质红、苔薄微黄少津,脉浮稍数。此时瘟邪已去,气阴耗伤。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处方】 沙参12克 麦冬9克 川贝母9克山药12克 黄芩9克 甘草6克

【用法】 服药6剂,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按:麻疹一病,乃小儿四大证之一。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感染麻疹病毒引起。至于发病机制,正如《麻科活人全书》中曰:“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即麻毒由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二经。若年幼体弱,正气不定,邪毒亢盛,则易致麻毒内陷。若失治误治,极易出现重症,危及生命。本两例均属麻毒内陷之重证。然临床上又有闭证、脱证之分,在治疗上迥然有别。例一是由于麻毒亢盛,热极化火,伤阴劫液,由闭转脱,真阳欲脱,真阴欲竭,将要呈现阴阳离决之危候。故宜急投四逆汤回阳救逆,加人参益阴,此属回阳复阴之法。并佐以麻黄开宣肺气;大黄通腑气,兼制附子、干姜之温燥。诸药伍之力专以取速效。1剂投下,患儿阳回阴复,凶险之象已减大半。故去附子、干姜回阳之品。加麦冬以滋阴;羚羊角以清肺;天竺黄清心经热痰而开窍醒神。诸药合用以善其后。例二则是由于患儿麻疹病势逆传,热毒邪遏肌表,闭塞玄府,热闭于肺,内陷心包,此乃闭证也。故治宜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以麻杏石甘汤宣泄郁热,清肺平喘;加金银花、连翘,宜肺透疹;羚羊角清平肺热,平肝息风;更加生地黄滋阴凉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宜肺透疹、息风开窍之效。肺气宣则疹毒外透,咳喘自平;热毒尽,心不受邪,神明得安,则烦躁自除;肝热清,厥阴风静,筋骨和缓,则抽搐自止。继用沙参、麦冬、山药之类,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以收后功。

麻毒内陷虽属急性热病之危重证候,若病势急转直下,而显现阴阳欲脱之时,急投四逆之辈以回阳救逆,有利无弊,每收良效。然须辨证准确,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

案例三

李某某,女,5岁。1953年3月16日初诊。

发热已4日,体温38.5℃。麻疹散在于颜面及胸腹,色紫黯,腹痛阵作难忍,烦躁涕哭,纳呆食少,时而呕吐,按之脘腹痞满,大便不爽,体倦懒言。舌苔白腻,指纹紫,脉濡数。

辨证:湿浊邪毒,搏结胃肠,经气不利,邪毒不得宣透。

【治则】 消滞化湿,解毒透疹。

【方药】 加味平胃散。

【处方】 升麻6克 防风5克 枳壳5克 葛根6克 苍术6克 陈皮5克 厚朴5克 生山楂5克 麦芽10克 甘草2克 生姜2片

【用法】 服1剂后腹痛即止,疹出遍及周身。然未及半日,疹收没而腹痛复作。再服仍痛止疹出,尔后未几又作。如是3剂,均如此。思之再三,方悟病之症结乃气虚作祟,而毒邪不能尽彻,遂于原方加人参6克。则疹透痛止,热势渐退病告愈。

案例四

王某某,男,4岁。1957年初诊。

症状:发疹8天来乍热乍寒,嚏涕、哈欠频作,泪盈羞明。疹少色淡,隐而不露。神倦纳呆,大便溏薄。医每用透疹解表药后,即汗出疹少现,稍时则隐没。渐至形寒肢冷,咳嗽声微,气短息促。诊其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诊断:阳虚隐疹。

辨证:阳气不足,无力鼓邪外出。

【治则】 温阳补气,解肌透疹。

【处方】 附子5克 白术9克 黄芪9克 葛根10克 升麻6克 桔梗3克 甘草2克

【用法】 服1剂疹出红润。继进2剂,麻疹全身披露。依上方附子减至3克,加太子参6克。服3剂病愈。

案例五

王某某,男,3岁。

1953年春发麻疹,初起发热,烦躁,微渴而不欲饮,医谓证情属热,而尽用寒凉之剂,以致冰伏毒势,疹不得出。及余视时,已出现高热、烦躁、喘闷、昏迷、惊抽等症。观其舌质黯红少津,指纹浮露而紫,疹色紫而隐于皮下。此乃疹毒被遏之候。

【处方】 葛根5克 防风4克 薄荷3克 连翘6克 牛蒡子6克 荆芥3克 前胡5克 生山楂10克 香附9克 大黄3克(后入) 竹叶3克

【用法】 服2剂,热退神清,疹出红活,稍善其后,诸症悉愈。

案例六

高某某,男,2岁半。1953年春初诊。

患儿发热5日,咳嗽,目赤胞肿,羞明多泪,肌肤灼热,麻疹披露。初经某医治疗五六日,证情有增无减。因前三子均死于麻疹,此又危殆难保,故来求治。

症状:高热,体温40.5℃,周身疹出攒簇,色紫黯。初起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咳喘剧烈;继之牙关紧闭,频频惊抽,神志昏迷,口唇燥裂,鼻孔内有干血。撬口观舌,质绛红、苔黄少津,指纹紫已透命关。

诊断:麻毒炽盛。

辨证:毒热内盛,蕴而化火,郁闭于内。

【治则】 清热透毒,豁痰开窍,息风止痉。

【方药】 八宝珍珠散。

【处方】 牛黄0.3克 珍珠1粒 川贝母3克瓜蒌仁霜1克 黄连3克 朱砂2克 羚羊角粉0.6克 天花粉3克

【用法】 共为细面。每服0.6克,4小时1次,撬嘴用新取井中凉水徐徐灌下。

服药后半小时许,呼吸渐匀。2小时后,喘闷大轻,抽搐止,目能动。药中病机,继服。

翌日复诊:疹退神清,咳喘止,已能食乳,但声音嘶哑。舌质红,指纹紫。此乃疹后阴亏,余热未清。改服滋阴清热之剂。

【处方】 北沙参9克 连翘6克 黄连3克麦冬9克 生地黄6克 牡丹皮5克 黄芩3克竹叶3克

【用法】 服3剂而愈。

按:凡麻疹出贵透彻,使毒尽达于肌表,则证情顺,可不药而愈;反之,则为逆。盖逆证论治,当视证求因,据证立法,以透疹解毒为要。本案中例三食滞、湿浊、毒邪互结于胃肠,升降失司,清不能升,浊不能降,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透,以致麻疹当出不出,初投加味平胃散消滞化湿,解毒透毒,药进见效,疹虽出露,然终因正气不足,药力渐减,不能托毒尽透,而毒邪湿滞仍相搏结,故证情反复发作。所以加人参一味鼓舞正气,终使疹透病愈。例四乃素体阳虚,复经透疹发汗,更伤其阳,故疹透不畅,出而即没。方用附子、黄芪,温阳补气,鼓疹外透;白术其性纯阳,和中益气而温中;葛根、升麻,解肌透疹;桔梗升提肺气之结,升载阳气。诸药合用,温补兼行,驱阴回阳,解肌透疹,麻疹遂转顺候。例五乃为麻疹初发,过用寒凉,冰伏毒热,疹不得宣透,以致毒邪内攻,而现喘闷惊热。余治此坏病甚多,从中得一体会:麻疹初起以轻清宜透为顺。如辨证不明,可用宣毒发表汤试治。正如《麻科活人全书》所说:“纵非麻候,绝无大厄。”夫麻毒为病,先发于阳,后归于阴。故不可一见高热,即尽用寒凉以清之,使热愈清而愈炽。以致疹毒内陷,闭肺结喉,危证烽起。方用大黄、生南楂、香附,泻胃火,消积滞,清肝热,理血滞;配竹叶清心泻火,让邪热下出于二便;合薄荷、连翘、牛蒡子、葛根、前胡诸药,使疹毒外透于肌表;荆芥、防风,既可解表,又可防诸药过寒,意在集诸药为清润宣透之剂,病愈而不留后患。内外清解,郁闭之毒势得以宣透,故麻疹立现顺候。例六为麻毒炽盛,内扰脏腑之候,故投以清热透毒、开窍息风之八宝珍珠散治之。方中牛黄、羚羊角粉、珍珠、朱砂,入心、肝二经,可清心透毒,养阴息风,祛痰定惊;黄连善清心、肝、肺,胃之热;川贝母、蒌仁霜、天花粉,润肺化痰,止咳定喘。诸药合用恰中病机,故能速效。待热邪消解,病势得缓,又随证易法,以善其后,而尽收全功。

案例七:疹后高热(麻疹合并病毒性肺炎)

牛某某,女,7个月。1963年10月28日初诊。

时值早冬,患麻疹已10日,本疹退身凉,又突然高热达41℃。用中西药治疗,热终未能平。昏昏寐寐,乳汁不入,时而抽搐,呼吸气急。急诊于省某医院儿科,经化检及X线检查,诊为“麻疹合并病毒性肺炎”。又服西药治疗5日,仍高热39.5~41℃,曾用羚羊角粉2克,热可暂退至38.5℃左右。

视患儿高热昏睡,呼吸困难,剧咳,指纹红紫已达三关,病危在旦夕,诸医均不出方。余筹思良久,认为此系少阳证,当和解之。

【处方】 柴胡30克 党参10克 半夏9克黄芩12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用法】 1剂。

嘱频服药后令小儿汗出。

是夜急诊,其母诉说:晚7时服药半碗,取棉被裹小女20分钟,其全身战栗,头汗如珠;继之汗水涌流,衣被似洗;而后热退身凉,一丝不动,如死一般,但听之有微弱的呼吸。余诊之,视小儿安静深睡,呼吸平稳,知为战汗得救。嘱其家长勿惊动,让其安睡。次日即热退神爽。

按:高热39.5~41℃10余天,诸药不能退,然1剂小柴胡汤竟起死回生,何也?《伤寒论》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小儿麻疹多日,气血已伤,加之早冬天气突寒,寒邪侵入,邪入少阳,小儿不会言语,需要细心观察其表情和动作。小儿虽高热多日,但无躁动,而默默昏睡,水食入口,有欲吐之象,体温增高之前有寒冷之状,反复揣度,此系少阳证无疑。遂投小柴胡汤竟收战汗邪却之效。

案例八:疹后阳脱

杨某某,男,4岁。1967年1月12日初诊。

病史:人工喂养,素体虚弱。病已3周,发热半月,始见疹点,连进辛凉透疹、清热解毒剂,疹出迟缓。

现症:2天前突然热退身凉,疹点速没,咳嗽微喘,喉有痰鸣,大便日3~5次,稀水样绿便。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口唇发绀,额出冷汗,四肢厥逆,体温不升。舌质淡白、苔白滑,脉微弱。

诊断:疹后阳脱。

辨证:气虚阳脱,麻毒内陷。

【治则】 回阳救逆,益气托毒。

【方药】 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 熟附片9克 干姜4.5克 人参6克黄芪9克 炒白术4.5克 茯苓6克 升麻3克炙甘草3克

【用法】 1剂。急煎频频予之。

药进症减,渐现生机,四肢转温,冷汗渐止。原方再进1剂。

1月14日:精神已振,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止,口唇转淡红,开始进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 党参6克 黄芪9克 炒白术6克茯苓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大枣2枚

【用法】 水煎频服。连进3剂,诸症悉平。

按:麻疹一证,顺者不药可愈,逆者变化多端。本例麻疹久而不透,乃因素体虚弱,气虚无力以鼓疹外出所致。《医宗金鉴》云:“有因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这就告戒医者,此类之证治必须扶正托邪,以助其外出之机为法。然本案连进辛凉透疹、清热解毒之剂,欲透其疹反伤其阳,欲解其毒反损其正,致成阳脱疹陷之危证,此乃以常治变之误也。救治之法,急宜回阳救逆,阳回则生,迟复则死。故投四逆汤回阳救逆,合补中益气汤益气助阳托毒外出。药切病机,化险而为夷,可谓治疹之一得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