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寒假热(例)

真寒假热(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家疑附子量大,故更医诊治。舌质淡蓝,苔黄腻,脉细促,此乃脾肾阳虚、内寒外热之证。

案例一

郭某某,男,40岁。1942年夏诊治。

患者感受风寒两旬,经治不愈,邀余诊治。

症见:消瘦羸弱,四肢厥冷,且有发热,泄泻,面赤口渴喜热饮,时而躁扰不宁,舌苔黑润,脉微,余认为此证乃阴寒内盛,阳气衰微,阴盛格阳,遵《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之旨,遂投四逆汤加味。

【处方】 附子3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党参12克

【用法】 1剂。水煎服。

病家疑附子量大,故更医诊治。某医投大承气汤加味,且大黄用至30克,一用大热之附子,一用大寒之大黄,冰炭悬殊,病家无所适从,复寻余议,余复查病情,脉症实属真寒假热,方药无误,故嘱之放胆用药。1剂服后,诸症大减,复进1剂,厥复利止,烦躁消失,然脉仍无力,故倍加党参、大葱,继进2剂,脉缓热退,渴止,苔转灰白,复经调治,病获痊愈。

按:鉴别寒热真假的关键在舌苔,若苔黑而润,为真寒;若苔黑而燥属真热。本例虽见真热、面赤、躁扰,然渴喜热饮,脉微,苔黑而润,故判为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与外,回阳救逆,尚恐不及,倘误投承气,病必危殆,某医所以重用大黄,或见苔黑,或视烦躁下利,误以为“热结旁流”故而法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若辨证不精,危殆立至。慎之!慎之!

案例二

任某某,男,71岁。

发热咳嗽半月,用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2周未愈,体温白天在38℃以上,凌晨2点左右常高达40℃。症见面色晦黯,形瘦神疲,发热,阵阵咳嗽,吐黄痰,口苦,喜热饮,重衣厚被,食少,便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8.3×109/L,嗜中性粒细胞0.88。X线检查诊为“左下肺炎”。舌质淡蓝,苔黄腻,脉细促,此乃脾肾阳虚、内寒外热之证。治宜温肾健脾,止咳化痰。

【处方】 党参25克 白术15克 陈皮10克半夏10克 附子25克 干姜10克 肉桂3克杏仁12克 炙款冬花15克 紫菀12克 百部15克 补骨脂15克 菟丝子15克 甘草3克

二诊:服药3剂,夜间体温降至38℃,咳嗽减轻。精神好转,饮食稍增,大便仍溏,继服3剂。

三诊:体温恢复正常,再服3剂。

四诊:食纳好转,胸透肺部阴影消失,上方去杏仁、款冬花、百部,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藿香、草豆蔻各12克。继服3剂,调理而安。

按:本例患者发热咳嗽半月未愈,症见虽发热而喜热饮,重衣厚被;脉虽数促,而细无力,且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又年已七旬,实属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之内真寒外假热之证,故投以温肾健脾之剂,佐以止咳化痰之品,而病获愈,由此可知,临证不必拘于炎症、发热之象,若持以“苦寒清热即可消炎”之说,妄投苦寒,往往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