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应用

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应用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课程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对网络艺术媒体的理解、有利于其后对电子艺术学(学位课)的学习,也提高了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我校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者虽然工作于不同学院,但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协作。
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应用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应用

我校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一,打破专业分割对于艺术人才成长的限制,促进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第二,顺应科技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历史潮流,激励创新精神。第三,通过国际文化交流追踪学术前沿,开拓艺术视界。在实践中,我校1997年在全国率先开设电脑艺术学理论课程,1999年出版国内第一部《电子艺术学》教材(科学出版社),2000年起在研究生中实施以“信息科技应用:艺术理论与教学实践创新”为宗旨的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先后获省级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

由研究生跨专业互动入手,促进培养模式创新

我校相关研究生专业具有不同特点:艺术学专业属于理论类,美术学专业属于术科类。前一类学生擅长思辨,但通常比较缺乏操作技能;后一类学生擅长创作,但往往理论素养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在各自所处学科大胆探索、推动文理渗透,而且彼此合作、开放课程,推动研究生跨专业互动,以期培养能将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新型人才。

在理论性强的艺术学领域,我们从网络时代的特点出发,注意给予研究生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以开展档案研究,通过Amazon等网上书店及时了解、选择与购买有关印刷版书籍,利用国际博士论文数据库(PQDD)、学术研究数据库(PQAR)、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等在线资源跟踪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利用电子邮件开展社会调查,利用电子公告牌进行专题讨论,等等。自2002年起,巫汉祥教授在艺术学和戏剧戏曲学等专业的理论类研究生中开设以“网络艺术媒体制作”为题的选修课。该课程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使用Dreamweaver、Flash和Photoshop等软件制作网页、动画和架设网站,同时尝试制作网络多媒体艺术作品。通过学习和动手实践,学生加深了对超文本、超媒体等新技术的理解,能够从事网络艺术创作,制作多媒体个人网站以至于水平较高的专业网站(如戏剧研究——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www.xiju.net)。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放在系网站的“学生天地”栏目供观摩。该课程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对网络艺术媒体的理解、有利于其后对电子艺术学(学位课)的学习,也提高了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了开好实践类课程,有关教师自己“下海”,进行了包括课件制作、主页设计、网站开发等多方面的尝试,其中包括在2001—2003年间完成教育部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语言学概论”(网络多媒体英文版课件)。

在实践性强的美术学领域,自2000年起通过建设以数码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专业,对原有的视觉艺术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内容和方法进行较大的更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的专业结构作出大幅度调整,把绘画、雕塑、设计等都纳入多媒体教学课程中,同时增设传统视觉艺术教学中没有的专业课程(涉及声音、表演、图像、装置、媒介等)。在专业结构设置方面,强调学科交叉,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二是教学不再只是对单一化规则的学习与掌握,而是在多元化的选择和未知状态中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个性化与创造性的学习进取态度。三是关注当代社会对视觉艺术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在社会需求方面潜存的问题(如重技术与技巧而忽视艺术的个性化创造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在教材建设方面,得到荷兰蒙德里安基金会的科研经费支持,由秦俭老师编著了以当代欧洲艺术为背景的教学参考丛书《当代欧洲艺术家丛书》(共8本),2003年出版。

我校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者虽然工作于不同学院,但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协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相互开放。艺术学专业艺术传播学(学位课)对艺术学、美术学等专业研究生开放;网络艺术媒体制作课程同时对艺术学等专业研究生开放。美术系所开设的多媒体课程对研究生的要求是专业创作水准,加上所在单位的设备有限等原因,未能全面开放,但任课教师积极推动自己的学生到艺术院中文系选修艺术传播学等课程。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彼此切磋琢磨,开拓了视野。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与数字艺术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又可以学到实际操作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专业、不同志向的学生实行分类指导,提出不同要求,并通过学科交流创造相应的培养条件,共同推动学生开展创作、研究与其他实践活动。美术学专业研究生主动将自己创作的多媒体作品拿出来演示,与艺术学专业研究生进行交流,从理论上获得启迪。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由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牵头的创作活动,习得了若干艺术技巧。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相关本、研课程分类定位、有机衔接。在本科生层次,自1997年至今,每年都在相关系、院以至全校范围内开设与信息科技在艺术领域应用有关的选修课,如电子艺术学等。美术系2001年开始设立多媒体艺术课程,现已发展成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研究方向。在硕士层次,本项目承担者进行了多门相关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传播学(艺术学专业)、电子艺术学(艺术学专业)、数码影像剪辑、多媒体艺术创作、声音与活动影像(美术学专业)等学位课,以及网络艺术媒体制作等选修课。在博士层次,开设了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艺术学专业学位课)。目前,在新媒体艺术与艺术传播领域,已经形成在本科生层次普及相关知识、在硕士层次研—创结合、在博士层次围绕前沿问题开展理论探索的基本格局,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由于IT技术、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艺术传播领域新事物、新现象、新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每年都用自己新推出的论著充实课程内容。在老师的带动下,研究生积极投入有关信息科技在艺术领域之应用的理论研究。以此为基础,我们先后在学术刊物上组织了分别以“电脑时代的艺术: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网络时代:艺术面临的变革与挑战”、“Flash:计算机动画的文化思索”、“超文本之兴与艺术变革”为题的4次笔谈,发表研究生论文18篇。此外,研究生们还独立发表了许多论文,有些还被转载。

我们还致力于营造国际化学术空间,推动师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是以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为依托进行的。2000年以来,该中心共邀请20几位国外新媒体艺术家来校讲学。他们为师生举办了40多场学术讲座,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前沿信息。这些前来讲学的艺术家对美术学专业研究生进行直接指导,提高了他们对新媒体艺术的欣赏与制作水平。他们还与主攻艺术学的研究生展开对话,以增进对其创作意图的了解,并把握当代西方的艺术潮流。该中心先后主办了20余次新媒体艺术展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目前,我们已经与欧洲、美国的一些视觉艺术学院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每年有不少优秀艺术家和教师来厦门大学讲授多媒体理论和创作实践课程。与此同时,秦俭老师每年都应邀到荷兰美术学院(Dutch AA Institute)、里特维尔学术学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ie)、桑德伯格研究生院(Sandberg Institute)等院校讲学,并成功地进行了国际性策展(2008)。目前,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和荷兰、法国有关院校实现了留学生互派,合作开展硕士层次的学位、非学位教育。这一工作是从2001年开始的,学位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一是由我方派二年级研究生到对方院校学习半年,仍由我方授予学位。二是由我方派研究生到对方院校学习两年,由对方院校授予学位。三是除我方留学生到对方院校学习外,对方院校也派老师来厦门大学授课,学生若成绩合格,可同时取得双方各自授予的硕士学位。非学位教育主要是由对方派遣留学生来厦门大学从事创作活动。

我校学生通过跨文化交流激发了创作热情。他们频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其创作成果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例如,在荷兰桑德伯格学院所举办的国际数码影像“一分钟大赛”中,厦门大学美术学专业研究生有23件作品参展,其中4件获奖,包括“最佳作品”三人提名奖(2002),“影像塑造”五人提名奖、“故事短片”五人提名奖、“最佳作品”五人提名奖(2003)。国际艺术评论出版物Parkett对他们的作品予以好评(2004)。有关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开展活动以及组织新媒体艺术教学情况,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曾作长达半小时的介绍,在一套、四套播出。《人民日报》在2002年12月2日发表了关于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教学活动的专题报道《大学·艺术·未来》;《科学时报》2002年12月5日发表了报道《厦门大学开展素质教育有特色与艺术大师面对面》;《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15日刊登报道《艺术的力量——厦门大学见闻》。荷兰桑德伯格学院刊物Devereingde Sandbergen先后介绍了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多媒体艺术教学活动的情况与研究生创作成果(2003)。国际美术评论刊物Parkett对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创建多媒体专业予以称道(No.70,2004)。除教学改革之外,我校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还应用于为地方服务。以2008年为例,我们不仅参与了厦门市首届海峡两岸文化博览会的筹备,而且参与了厦门市首届国际动漫节的筹备,主要都是从与数字艺术有关的角度(如新媒体、视觉文化、实验动画等)介入高峰论坛的。当代信息科技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多媒体艺术与网络艺术新品迭出,全国高校陆续成立动画学院,设立多媒体艺术专业,建立多媒体艺术实验室,并以数码技术应用为契机而更新艺术课程内容。社会上对于数字艺术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各界人士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也越来越希望自己能为中国所了解。另外,我国高校日益走向国际化,所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具有应用前景。我们要学习兄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经验,取长补短,将数字艺术跨学科研究推向深入。

【注释】

[1]黄鸣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