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药刺激脸部皮肤怎么办

农药刺激脸部皮肤怎么办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病因和发病机制 手足皮肤长时间浸水及田水温度高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调查资料显示浸水时间愈长,水温愈高,则发病率愈高。在水田作业过程中,手足皮肤受到的机械性摩擦是产生本病的决定性因素,此外空气湿度过大、田水pH偏高也促进本病的发生。病情随劳动强度、生产环境以及个体差异有较大区别,轻者停止下水田劳动数天即可自愈,擦烂严重或伴有继发感染,则恢复较慢。常可继发感染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水稻田皮炎(paddy-field dermatitis)是农民从事稻田耕作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春夏农忙季节,尤以夏收夏种为甚。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浸渍糜烂型皮炎(maceration dermatitis),俗称“烂手烂脚”,主要见于我国江南各省。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手足皮肤长时间浸水及田水温度高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调查资料显示浸水时间愈长,水温愈高,则发病率愈高。在水田作业(如拔秧、插秧或耘耕等)过程中,手足皮肤受到的机械性摩擦是产生本病的决定性因素,此外空气湿度过大(90%以上)、田水pH偏高(pH7.4~8)也促进本病的发生。

2.临床表现 本病多在连续下水田劳动2~5d后发生。初发时在指(趾)间褶皱处皮肤浸渍、肿胀、发白、起皱,自觉瘙痒,继之由于下水田劳动的不断摩擦,出现表皮剥脱,露出红色湿润的基底,自觉疼痛,易合并继发感染;部分患者于掌、跖部位可见多数绿豆到黄豆大小之圆形、椭圆形角质层剥脱,外观似蜂窝状。插秧的农民容易合并甲沟炎、甲损伤。一般情况下,手足背、前臂和小腿不发病。病情随劳动强度、生产环境以及个体差异有较大区别,轻者停止下水田劳动数天即可自愈,擦烂严重或伴有继发感染,则恢复较慢。病程具有自限性,如暂停下水田数天即可自愈。

3.预防与治疗 实现水田劳动机械化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还应重视个人防护,如下水田劳动前在浸水部位涂一层凡士林、蛤蜊油或穿高统橡胶鞋下田劳动,收工后用明矾盐水(明矾12.5g,食盐3.0g加水100ml)浸泡15min,对防治擦烂效果显著;调整劳动时间,避免田水温度高时出工,或轮换安排干性及湿性工作均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本病治疗以干燥收敛为主,有浸渍者可外用枯矾粉(冰片1g,枯矾25g,氧化锌粉20g,滑石粉加至100g);擦烂处外用3%~5%甲紫;出现继发感染时应暂停下水田劳动,外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并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血吸虫尾蚴皮炎

血吸虫尾蚴皮炎(schistosomal cercavia dermatitis)是由禽(鸭)、畜(牛)类吸血虫尾蚴侵入皮肤引起的一种皮炎。主要发生于6~9月份,累及各年龄与性别的下田劳动者。引起本病的血吸虫有两种:①以鸭为终宿主的毛毕血吸虫,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②以牛为终宿主的土耳其斯坦鸟毕吸血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其中间宿主产为锥实螺科的螺类和土蝎类。

临床表现为发病快,皮肤接触疫水后10~30min即可有痒感,随之出现点状红斑、丘疹,数小时后可增大为黄豆大丘疱疹,中心有出血点,有时可发生风团;皮损常散在分布于前臂、下肢等与水面齐平处;抓破后易致继发感染,产生脓疱、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停止下水田1周左右消退,如反复接触疫水,则病程迁延。常可继发感染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预防重点是消灭中间宿主螺和加强个人防护,氨水和碳酸氢铵均有较好灭螺作用,每亩施用15~20kg即可,每亩施用草木灰50kg以上也有较好效果;在下水前10min将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外用接触疫水处皮肤有较好的个人防护效果;此外穿水田袜亦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本病治疗以消炎、止痒、抗过敏为原则,可酌情选用抗组胺药内服,外用1%樟脑炉甘石洗剂或5%樟脑乙醇溶液;有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