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癣及甲癣

足癣及甲癣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手癣、足癣、甲癣的主要病原菌。手癣多由足癣感染而来,甲癣多由手癣、足癣蔓延而来,但亦可通过另外途径单独被感染。手癣、足癣、甲癣的诊断主要依其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一般诊断并不困难。手癣、足癣应与手部慢性湿疹、掌跖脓疱病,甲癣应与湿疹、银屑病的甲部损害相鉴别。

手癣(tinea manuum)、足癣(tinea pedis)和甲癣(tinea unguinm)是皮肤癣菌侵犯掌、跖、指(趾)间表皮和指(趾)甲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俗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脚气”,甲癣为“灰指甲”。三者可彼此传染,相继发病,也可仅侵犯一处单独发生。其中以足癣最为常见,是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江淮流域以南,潮湿温暖地区,夏季成年人患病率达50%~6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致病菌多系毛癣菌属与表皮癣菌属,主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手癣、足癣、甲癣的主要病原菌。近几年来白色念珠菌及其他酵母样菌感染也屡见不鲜。

2.本病系由接触传染,由于掌、跖表皮角质层厚,汗腺多,又无皮脂腺,双足经常穿着鞋袜,局部温度高,湿度大,角质层被浸渍变软,表皮酸碱度发生改变,为真菌生长创造了条件。

3.接触病人的鞋袜、手套,共用拖鞋、毛巾和浴池等,亦易被感染。手癣多由足癣感染而来,甲癣多由手癣、足癣蔓延而来,但亦可通过另外途径单独被感染。

二、临床表现

1.足癣 多见于成年人,男女皆可发病。往往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依其皮损特征可分为以下三型,但三者常可同时存在,或以某一型为主。

(1)趾间擦烂型:常见于3~4或4~5趾间,角质层浸渍而发白松离,有时常伴多汗,剥脱后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或蜂窝状基底。此时渗液多,有异臭,奇痒难忍。易继发感染,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或蜂窝织炎等。

(2)水疱型:常位于趾间、足跖及侧缘,呈群集或散在的小水疱,水疱位置深,疱壁厚,不易破裂,伴有明显瘙痒,数日后疱液干涸、脱屑、瘙痒随之缓解。

(3)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角质层增厚、脱屑、粗糙、干裂、无汗,如树皮状。久之皮损范围扩大,冬季发生皲裂疼痛,夏季间发水疱,并伴以痒感。

(4)丘疹鳞屑型:足跖有明显的小片状脱屑,呈弧形或环状附于皮损的边缘,当寄生真菌繁殖活跃时,可发生红斑、丘疹,可有瘙痒。

2.手癣

(1)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虽亦有鳞屑角化、水疱、丘疹鳞屑与擦烂4型之分,但其分型不如足癣明显。

(2)临床上损害多限于一侧,发生小水疱,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多伴有剧痒。有时初起损害即呈慢性,既无明显水疱,亦无明显边缘,手掌皱纹加深,角化过度,小片状脱屑,久之整个手掌受累。

(3)自觉症状不显著,但到冬季,干裂加剧,自觉疼痛,白念珠菌感染也较常多见,常见指间糜烂型,尤其好侵犯第3~4指,有时亦称芽生菌性指间糜烂浸渍性手癣。

3.甲癣 甲癣与手癣、足癣的病原菌基本相同。因真菌侵入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4型。

(1)真菌性白甲(superficial white onychomycosis,SWO):病原菌只侵犯甲板表面,表现白点或白斑。不引起炎症反应,多时可融合成片,不易与白甲病区分。

(2)远端侧位型甲下甲真菌病(distal suhungual onychomycosis,DLSO):最常见。病原菌初起侵犯远端侧缘甲下角质层,再侵犯甲板底面,使甲变形,失去光泽、变脆、增厚、灰白褐色,甲板有松脆的角蛋白碎屑,甲板、甲床分离,通常由皮肤癣菌引起。

(3)近端甲下甲真菌病(proxim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PSO):此型少见,感染开始于表皮,并沿近端甲根部下面和甲上皮发展。表现为手指甲近端,开始像白点,可扩大为白斑。甲板底面受累,整个指甲均可累及。通常由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引起,国外报道此型可伴AIDS感染。

(4)全营养不良性甲真菌病(total dystrophic onychomycosis,TDO):上述3型最终可进一步发展成此型。

受损指甲多少不一,轻者1~2个,重者大部分或全部指甲受累。本病一般无主观感觉,罕见继发感染,有时可并发甲沟炎。甲癣病程缓慢,如不医治,终身难愈。

三、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及孢子,取材时,手癣、足癣应取新鲜水疱的疱壁,慢性的损害取其深层皮屑,甲癣取甲下碎屑,如培养可用牙钻从受损甲根部取材。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手癣、足癣、甲癣的诊断主要依其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可重复真菌检查。手癣、足癣应与手部慢性湿疹、掌跖脓疱病,甲癣应与湿疹、银屑病的甲部损害相鉴别。如有疑难点,可借助真菌学检查加以鉴别。

五、治疗及预防

1.手癣、足癣的治疗 应按不同类型分别处理。

(1)擦烂型:擦烂型的足癣可先扑枯矾粉或足癣粉。如渗出明显可用1∶8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硼酸溶液湿敷,待干燥脱屑后,改用1%~2%益康唑、克霉唑霜、1%联苯苄唑霜、咪康唑、1%酮康唑霜或1%特比萘芬霜外搽。

(2)水疱型:可用复方雷锁辛搽剂或复方水杨酸醑,亦可外用10%~30%冰醋酸液外搽。

(3)丘疹鳞屑型及角化过度型:宜选用抗真菌的软膏和霜剂,如用复方水杨酸苯甲酸软膏、1%奈替芬霜、1%联苯苄唑霜、1%特比萘芬霜、1%酮康唑霜或10%水杨酸软膏厚涂,并用塑料薄膜包扎,可以加强药物的渗透,使厚层角质剥脱,然后再用30%冰醋酸液或其他抗真菌的霜剂、软膏或酊剂外搽治疗。

对顽固病例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口服治疗,如特比萘芬每日250mg,连服1~2周,或伊曲康唑每日100mg,连服7d,或氟康唑每日150mg,每周服药1次,连服2~3周。

2.甲癣的治疗

(1)局部治疗:选用40%的尿素霜封包等方法去除病甲,然后用抗真菌药物,如1%的联苯苄唑霜局部涂搽,直至正常甲长出。1%~5%的阿莫罗芬(amorolfine)或8%环吡酮(ciclopirox)外搽。

(2)内服药物:伊曲康唑,每日200mg,每日2次,连服7d,停药3周为1个疗程,治疗指甲癣需2个疗程,治疗趾甲癣需3个疗程。特比萘芬:每日250mg,治疗指甲癣需6周,治疗趾甲癣需12周。

预防手癣、足癣、甲癣的关键在于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勿与他人共用拖鞋、鞋袜、浴巾、洗脚盆。要经常保持足部干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