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尿治疗的不良反应

利尿治疗的不良反应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噻嗪类利尿药治疗者常出现特征性的轻度代谢性碱中毒。高尿酸血症是长期使用利尿药的又一重要不良作用,常见于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的患者,且在使用剂量较大时出现;竞争性抑制近端小管尿酸的排泄、血容量不足以及肾小管尿酸重吸收增多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重要原因。ACEI可增加尿酸的排泄,故和ACEI合用可减少此不良反应发生。

(一)低钠血症、低血容量

过度利尿、限盐、限水,可致绝对或相对血容量不足,部分患者可表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皮肤干燥、精神委靡等症状;低钠血症、低血容量及低血压可进一步损害心肾功能。

(二)低钾、高钾血症

1.低钾血症 排钾利尿药如噻嗪类利尿药会造成体内钾的丢失,导致低钾血症,此不良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低钾血症易导致心律失常危险性增加;在使用洋地黄的患者,低钾血症也可增加洋地黄中毒的危险;大量钾的丢失与钠向肾小管远端转运加快及钠和其他阳离子的交换加速有关,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能增强这一过程。

2.高钾血症 保钾利尿药可致高钾血症,尤其是有肾功能损害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环孢素能抑制醛固酮分泌,尿钾排泄减少,合用时易发生高钾血症。

(三)酸碱平衡紊乱

利尿药剂量过大或利尿过度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噻嗪类利尿药治疗者常出现特征性的轻度代谢性碱中毒。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并不常见,出现者多与襻利尿药使用有关。保钾利尿药则可导致高钾性代谢性酸中毒,在老年病人或肾功能不全病人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则可能出现危险。

(四)低镁血症

利尿药会造成体内镁的丢失,导致低镁血症;此不良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且多在老年人中出现;大量镁的丢失与钠向肾小管远端转运加快及钠和其他阳离子的交换加速有关,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亦能增强这一过程。

(五)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长期使用利尿药的又一重要不良作用,常见于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的患者,且在使用剂量较大时出现;竞争性抑制近端小管尿酸的排泄、血容量不足以及肾小管尿酸重吸收增多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重要原因。ACEI可增加尿酸的排泄,故和ACEI合用可减少此不良反应发生。

(六)脂质代谢及糖代谢紊乱

1.长期应用利尿药还可导致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以使用噻嗪类利尿药常见;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均在使用较大剂量利尿药时出现。

2.大剂量利尿药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和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一般停用利尿药后可恢复正常;但对于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长期大剂量应用利尿药可加重糖尿病或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对于有发生糖尿病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或是只需一种降压药物即可控制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ACEI、ARB或小剂量噻嗪类利尿药,且注意随访血糖水平。

(七)阳萎

利尿药对性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药的男性,3%~32%出现性功能障碍,可引起勃起功能障碍和性欲减退,精子数目减少,停药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八)药物过敏

呋塞米可引起过敏性脉管炎和出血性疱疹。噻嗪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磺胺近似,与抗生素一样可以引起皮肤的光敏感反应。噻嗪类所致的光敏性皮肤损害形态多种多样,可表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斑块、结节。

(九)癌变

某些研究显示利尿药治疗与肾细胞癌变有关,但其确切关系在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十)药物相互作用

1.两性霉素B、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与高效利尿药如呋塞米或依他尼酸联用时,可增强肾毒性与听神经毒性。

2.髓襻利尿药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合用时,可削弱了髓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

3.髓襻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皮质激素及雌激素合用时,增加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钾)的发生。

4.螺内酯可减少肾分泌地高辛,应注意洋地黄中毒。

5.螺内酯与ACEI联用时,应注意血钾监测。

6.糖激素与髓襻利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排钾潴钠作用,联用时应注意血钾监测,两者均能致血糖升高,长期联用易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7.与骨骼肌松弛药(肌松药)联用增强肌松药的肌松作用。

8.利尿药与氯丙嗪或苯巴比妥联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9.苯妥英钠能抑制呋塞米在肠中的吸收,使其利尿作用减弱。

10.螺内酯与碳酸锂联用治疗躁狂症有协同作用(两者均有抗醛固酮作用)。

11.噻嗪类利尿药与碳酸锂联用时易引起低血钠,并可导致锂中毒。

12.利尿药可降低抗凝药和抗纤溶药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