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脉瘤该怎样治疗

动脉瘤该怎样治疗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多系统性的儿童疾病。有非化脓性颈淋巴结炎,发热、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和掌跖皮肤、硬性红肿、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冠状动脉瘤是主要死亡原因。③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此病可有心脏并发症发生,包括动脉瘤形成、心肌梗死、猝死,应及时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心脏冠状动脉及瓣膜病且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o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多系统性的儿童疾病。有非化脓性颈淋巴结炎,发热、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和掌跖皮肤、硬性红肿、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冠状动脉瘤是主要死亡原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推测与感染有关,包括病毒和细菌,近来在该病患者中发现冠状病毒。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亦可能是致病原因。细菌超抗原可能是其促发因素。大多数患儿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的产超抗原(即中毒性休克抗原)株。推测这些超抗原激活特定亚群T细胞(Vβ2、Vβ8细胞),引起前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其他类型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炎症反应,最终发生血管损伤、全身性血管炎。

【临床表现】

本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80%~85%患者在5岁以内,每3~6年在很多群体暴发。

1.急性期(发热期) 持续8~12d,平均10d。

(1)全身症状:①发热,体温38~41℃,多呈弛张热,偶有稽留热。②双侧结膜充血,滤泡性睑结膜炎。③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

(2)皮肤损害:①口腔黏膜损害,唇红、口咽部潮红、出血,舌呈“杨梅舌”。②皮疹,病后3~5d发疹。皮疹呈麻疹样、猩红热样、多形红斑样,不痒,持续1~2d至10d消退,愈后无色素沉着。③肢端病损,发热后4~7d于掌、跖部大片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指、趾梭形肿胀,掌跖紫红色。关节剧烈疼痛。

2.亚急性期

(1)掌、跖部大片脱皮,指(趾)末端甲周处开始膜状脱屑,继而全身。

(2)关节炎和严重的心脏受累,冠状动脑病,20%~25%可发生冠状动脑瘤。本期历时约1个月。

3.恢复期 从病程第6周进入恢复期,恢复后期(起病后2~3个月)部分病例指甲出现横沟纹。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表现(图33-12)。

【组织病理】

小至中等大小动脉炎,伴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水肿,小血管扩张,管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标准】

日本川崎病研究课题组于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持续发热5d以上。

2.四肢末梢变化,如急性期手足硬性肿胀、掌跖及指(趾)端充血;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交界处有膜状脱皮。

图33-12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awasaki病)

3.多形性红斑、皮疹。

4.双眼结膜充血。

5.唇和口腔所见,口唇发红、草莓舌、口腔和咽喉黏膜弥漫性充血。

6.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

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本病。如上述6个症状中只出现4个症状,但通过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可确诊为本病。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猩红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多形红斑、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鉴别。

【治疗及预后

1.治疗原则 急性期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急性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主要由阿司匹林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组成。此病可有心脏并发症发生,包括动脉瘤形成、心肌梗死、猝死,应及时治疗。

2.急性期治疗 首选治疗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或两者联合治疗。

(1)丙种球蛋白:每日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400mg/kg,2~4h输入,连续4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控制炎症,减轻冠状动脉病变。30~100mg/(kg·d),分3~4次,服用14d,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

(3)糖皮质激素:尚有争议。可缓解症状,但易致血栓形成。有学者提出禁用糖皮质激素,认为可增加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3.恢复期的治疗和随访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心脏冠状动脉及瓣膜病且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4.病程与预后 大多数预后良好,17%~31%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因冠状动脉瘤、血管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0.5%~2.8%。

(段先飞 朱宝国 李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