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交叉的解剖

视交叉的解剖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侧视神经在蝶鞍上方会合形成视交叉。视神经颅内段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其长度不完全相同,因此,视交叉的位置前后变化极大,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也不一致。因此,当颅内压增高引起脑室扩大时,由于视隐窝或漏斗隐窝的扩大,视交叉受压,出现典型的视野缺损,有可能被误诊为垂体肿瘤。因此这些部位的病变可影响视交叉,发生相应的视野改变。

两侧视神经在蝶鞍上方会合形成视交叉。视交叉形略方稍扁,前后经约8 mm(4~13 mm),横经13 mm(10~20 mm),上下经3~5 mm。颅内视神经和视交叉从相对于鞍膈45°的视管穿出。吴任国等研究了国人视交叉的MRI解剖,结果:横断面上视交叉的横径为(13.0±1.7)mm,冠状面上横径为(13.5±1.7)mm,视交叉高度为(3.1±0.55)mm,视交叉前后径为(8.6±0.93)mm,视交叉-鞍结节间距为(3.1±1.7)mm,视交叉与枕大孔前后径的夹角为38.3°±8.4°,两侧颅内段视神经夹角为65.6°±8.5°。所有测量结果按男女分组组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视交叉与蝶鞍一般并不直接接触,其间有基底脑池(视交叉池和脚间池)相隔,两者之间相距1~10 mm。故垂体肿瘤生长扩大冲破鞍膈后还需一段时间才出现视交叉受压症状,即在视交叉受影响之前,蝶鞍上的肿瘤扩大超出鞍膈10 mm的情况是可以存在的。小的肿瘤所致的视功能障碍更多地与单侧视神经受压有关,很少与视交叉受压有关。视交叉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见图10-3,图10-4。

视交叉位于蝶鞍及鞍膈之上,蝶骨视神经沟的后上方,第三脑室前壁和底部交界处,与颅前窝相邻。视交叉被包在软脑膜内,在脚间池前部,略呈倾斜,后缘比前缘高。在垂体的上部,除后缘外视交叉全部浸没在脑脊液中。视神经颅内段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其长度不完全相同,因此,视交叉的位置前后变化极大,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也不一致。位于蝶鞍上方视交叉沟中者,称前置位,约占5%,位于蝶鞍正上方者,也称前置位,约占12%,位于蝶鞍稍后及鞍背处,其后缘恰在鞍背上方者,称正常位,约占79%,全部位于鞍背上方或鞍背后部者,称后置位,约占4%,见图10-5。

图10-3 视交叉及相邻结构

图10-4 视交叉与其邻近重要组织的结构(矢状切面

图10-5 视交叉与蝶鞍的关系

A、B.前置位;C.正常位;D.后置位

由于视交叉的位置有前置位、正常位和后置位的变异,因此,在垂体肿瘤时压迫视交叉的部位也不相同导致临床上垂体肿瘤引起的视野变化常有差异,有时甚至很不典型。如视交叉为前置位,肿瘤可先压迫视交叉的后部,黄斑纤维可较早受损,中央视力较早受影响,而且可以同时影响视束导致不一致的同侧偏盲;当视交叉全部或大部分位于鞍上时,垂体肿瘤自下向上压迫视交叉体部,引起双眼颞侧偏盲;如为后置位则有可能使垂体肿瘤完全在两侧视神经之间发展,不影响视交叉或仅侵犯其前缘,单眼视野缺损也可源自后位视交叉视神经受压。另外,如上所述鞍膈的厚薄和坚韧度也与垂体肿瘤的扩展方向有重要的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视觉症状学与视交叉的位置无关,而取决于肿瘤在蝶鞍上的扩大程度和方式。

视交叉上方为第三脑室的前端,第三脑室底部前端在视交叉的前、后各形成一隐窝,在前方者称为视隐窝;后方者称漏斗隐窝。因此,当颅内压增高引起脑室扩大时,由于视隐窝或漏斗隐窝的扩大,视交叉受压,出现典型的视野缺损,有可能被误诊为垂体肿瘤。

视交叉有重要的相邻关系:前上方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上方是第三脑室的前壁和底;下方是鞍膈和垂体;后方有乳头体及灰结节和由灰结节发出的漏斗,漏斗伸向前下方成为垂体柄穿过鞍膈的后部附着在垂体的后叶;外下方为海绵窦和窦内的神经和血管;第Ⅲ对脑神经和视交叉靠得最近;视交叉的两侧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与视交叉的侧方几乎相互接触,其间距离仅约4 mm;视交叉的外上方是嗅束的内根。因此这些部位的病变可影响视交叉,发生相应的视野改变。

视交叉与相邻结构的变异,使发生病变时临床上出现不典型的视力、视野表现,刘学钧等研究了国人与鞍区肿瘤相关的视交叉及其邻近组织的解剖,包括80个成年人脑的视交叉及其相邻的鞍膈、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及毗邻,结果发现:视交叉的前角,最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最小角度40°,以后置型为主;面积为13.2 mm2;鞍膈厚度为0.58 mm,缺如的占5%;鞍膈孔偏向一侧的占52.5%,最大孔径7.8 mm×9.8 mm;垂体低于鞍膈孔的占75%;颈内动脉与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了解这些变化,有助对病例的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