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不间断的质疑声中,维生素补充剂保健又是如何形成热潮的

在不间断的质疑声中,维生素补充剂保健又是如何形成热潮的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结来看,维生素是人体必需却难以自身合成,想从食物中均衡摄取需要保持食物的丰富性,也并不容易,而这些也成了维生素补充剂能被视为保健品的基础。与在化学领域不同,鲍林对维生素的大力推崇却引发争议不断。然而鲍林的观点一直受到质疑。三年后发行名为《维生素C、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增补版,承诺可以预防正被预警的流感疫情。与此同时维生素C的销量呈现两倍、三倍、四倍的飙升。

在不间断的质疑声中,维生素补充剂保健又是如何形成热潮的

维生素补充剂能被视为“健康补品”追捧有其先天优势

与很多保健补品常常以传统当作由头不同,维生素对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性是有科学研究支持的,而这些科学证据也就成了维生素补充剂保健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维生素为人体必需,对方方面面的生理功能有不小的作用

顾名思义,维生素就是指那些对维持生命有作用且必需的微量元素。从保护视力的维生素A到维持血红细胞健康的维生素B12再到能保持骨骼和牙齿健康的维生素D,可以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方方面面都要有维生素的参与。

另一方面,很多种类的维生素人体并不能合成,缺乏可引发严重后果

很多种类的维生素类似必须氨基酸,很多情况下人体不能自主生成。而一旦严重缺乏某种维生素,往往还会产生疾病。举个例子,在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使用蒸汽动力磨坊机加工稻谷,褪去其富含维生素的外壳。白米饭变得越来越普及,一种叫作“脚气病”的疾病也因此盛行。脚气病使人的双腿失去知觉,行走困难。

尔后,在机缘巧合下,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发现麸皮中含有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B1),并对治疗脚气病有效。他还因这项研究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1912年,波兰的化学家Casimir Funk将这种化合物称为“重要胺”(vital amine),维生素(vitamin)就是由此而来,而其对健康的作用也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因缺乏维生素而患的疾病也被发现,如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败血症、而缺乏维生素A会引发夜盲症等。

最后,由于人体必需维生素种类很多,要在食物中均衡获取并不容易

虽然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作用,且缺乏会产生严重后果,但由于某些特定的维生素往往仅在某一类食物中存量丰富,所以想要均衡获取维生素并不容易。

来自英国国民卫生服务官方网站(NHS Choices)的《维生素与矿物质》便比较详细地罗列了各种维生素及其所富含的食物:维生素A往往存在于绿、黄色蔬菜和乳制品中,B族维生素多存在于肉类和鸡蛋中,维生素C更多存在于水果之中,而维生素E则需要从坚果以及种子中获取。

总结来看,维生素是人体必需却难以自身合成,想从食物中均衡摄取需要保持食物的丰富性,也并不容易,而这些也成了维生素补充剂能被视为保健品的基础。

维生素补充剂能在全世界形成“维生素保健热”还有后天机缘

20世纪7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力吹捧使维生素以“健康补品”的角色为人所知

维生素补充剂被从治疗严重营养不均衡或某种疾病的药物,变成人尽皆知的“补品”,这其中的变化绝对绕不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用《大西洋月刊》采访的费城儿童医院的传染病专家保罗·奥菲特(Paul Offit)的话说,如今全球这场全民对维生素补充剂的狂热迷恋或许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身上。

鲍林分别因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以及蛋白质的结构研究为学界所知。1961年他还出现在《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专辑封面上,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与在化学领域不同,鲍林对维生素的大力推崇却引发争议不断。鲍林于1970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提出每天服用维生素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1979年,鲍林又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维生素C》一书,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 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而他自己每天的服用量是12 000毫克(最高峰时为18 000毫克,为推荐摄入量的数百倍),因为他“相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

然而鲍林的观点一直受到质疑。当时美国卫生基金会就告诫公众:每天服用1000毫克以上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的说法证据不充分。美国医学协会也发表声明:维生素C能预防或治疗感冒、维生素C抗癌的作用都未经证实。

但尽管如此,鲍林的书还是十分畅销。平装版印于1971年与1973年。三年后发行名为《维生素C、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增补版,承诺可以预防正被预警的流感疫情。与此同时维生素C的销量呈现两倍、三倍、四倍的飙升。药房库存供不应求。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5000万美国人听从了鲍林的建议。维生素生产厂商甚至将其称为“Linus Pauling(鲍林)效应”,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鲍林并未就此罢休。紧接着,他声称如果将维生素C和大剂量维生素A(25 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400~1600国际单位)以及硒和β-胡萝卜素一起服用,则不仅可以预防感冒和治疗癌症,还可以治疗几乎所有已知的人类疾病。当艾滋病病毒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时,鲍林也声称维生素对其有效。

在一些科学家和厂商鼓吹下,维生素补充剂保健最终成了百亿美元产业,中国也追随其后

1992年4月6日,《时代》发表封面文章,封面画面上满是五颜六色的药片和胶囊,文章宣布:“维生素的真正威力:新的研究表明维生素可能有助于对抗癌症、心脏疾病以及衰老的侵袭。”这篇由阿纳斯塔西娅·托菲克西斯撰写的文章与鲍林缺乏根据的、被证实为错误的“大剂量维生素奇迹”观点遥相呼应。托菲克西斯在文中写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怀疑传统医学对于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作用的看法太过局限。远超通常推荐量的大剂量维生素可以预防诸多疾病,包括先天性缺陷、白内障、心脏疾病和癌症。更加激动人心的是,维生素可以延缓衰老的侵袭、这无异于一道曙光。”

看到文章后,维生素厂商的游说团体、国家营养食品协会(NNFA)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甚至把《时代》的文章称为“这个行业的分水岭事件”。由此,“复合维生素是保健品”这一有少部分科学家和行业抛售给美国人、在主流科学界从未得到任何数据支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仅在美国,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进行的一项全国健康调查显示,1988~1994年还只有30%的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到了2003~2006年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39%,所有的营养剂使用人群从42%上升到了53%。2010年美国的补充剂(包括维生素以及其他补充剂)市场甚至扩张到了280亿美元,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而从全球看,仅维生素产业(不包括其他补充剂)2012年销售额也达到了234亿美元,较2011年提高了3%。复合维生素的销售额当年更是增长了2.5%,达到142亿美元。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中国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补充剂市场在最近几年一直在增长。根据英敏特的研究,在2007~2012年间中国维生素和矿物质市场总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3.7%,从2007年的113.6亿元人民币飙升到2011年的190亿元人民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