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

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些学生不尊师、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在此就不提及了。我认为,只有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才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回归到它本来的面貌。一旦教育的内定政策转型为“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改革的焦点就要放在尊重学习者的心灵自由释放,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上。这些便是育英学校的学生每天生活的常态。育英学校的课堂学习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因此教师也必须是一名学习者,其担当的角色也需要与时俱进。

大家可能不会否认,长期应试教育下,大量的加班加点、大量的考试训练、大量的课下作业就像“三座大山”在压迫着学生们,而这种教育生态,严重破坏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成绩分数成了维系师生关系的主要手段,情感、人格、兴趣、个性、民主等被忽略了,师生关系因此变得异常紧张,甚至被异化了。那些学生不尊师、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在此就不提及了。我认为,只有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才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回归到它本来的面貌。

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其缺陷表现在一心只专注那种可以用标准化测试来度量的学习,这样一来,很自然就把所有无助于求得高测验分数的科目和技能——诸如音乐和艺术等所谓无用的科目,以及探索在书本上或教师指南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的技能,都一律排斥在外了。

其实,我国“应试教育”下的种种教育弊端,也无非如此。回顾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为了规避上述教育弊端,可以说教师、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等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验,却总是感觉到方法捉襟见肘,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有些顽疾,如学生课业负担、课程创生自觉、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于是,关于教育方面的抱怨如同雾霾一般,铺天盖地,让人无处可逃,窒息得连自由呼吸也感到困难。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真的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无助,什么是自责。相对于整个的教育世界,个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似乎显得太渺小了。

不管是反思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下的教育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的诸种弊端与不足,还是感悟近几年的各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行为与价值取向,我感受到的是我们的教育正在逐步走出混沌状态——“教师为测试而教”,普遍在寻觅“教师是为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而教”这一根本性、原则性命题。一旦教育的内定政策转型为“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改革的焦点就要放在尊重学习者的心灵自由释放,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上。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心灵的问候,而不是不得不使人就范于某一方案、某一模式、某一轨迹,却丧失了个性与自我。缺失了个性与自我的教育和学习,自然就没有心灵自由的表达,心灵和精神的需要被无情地砍伐鞭挞,因此,教育的各种异端,违背人性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萌发出来。

我想,追求一种遵循内在生命运动的教育,完全没有必要事事依赖或听从行政的命令或专家的引领,更不能抱怨我们生活在“无过即是功”为生存法则的社会里。其实,真正在一线做教育的人,他们清楚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真正的教育。我们应该自觉地从“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和“应对与逃离的纠结”中走出来,在新时期做一名心灵自由、精神高贵的老师。如此,教育还需要“狠抓”吗?学习还需要“硬灌”吗?教师还需要“管制”吗?学生还需要“圈养”吗?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生存栖息的环境,否则,它会慢慢被大自然淘汰。同样道理,对于学生,是需要学校为他们多彩的生命提供栖息之地和生长环境的,如果孩子在学校里从没有碰到过让自己内在生命运动的境地,他的成长是有缺憾的,是病态的成长。

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愿景是“办一所让孩子不愿回家的学校”。当你身临她的校园,你的激动会接踵而至,你会被自然地拉回童年时代,你会发现到处都呈现出让生命律动的场所和元素,这个校园应该叫学园。

走在校园里、走廊里,你会时时处处感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步入银杏树林,便见到一些散落有序的石桌石椅,学生可以在此谈心、休憩、读书、下棋、嬉戏;漫步在果树园,学生可以研究各种植物,欣赏春天的花朵,体验秋天的收获;还有学生农场里生长着的麦子、黄瓜、油菜,动物园里可爱的兔子、鹦鹉、鸽子,水池里自由的鱼儿……

如果想读书的话,小径旁、走廊里、景点处,随时随地就可以选择一本喜爱的书籍,坐在亭子下、花树旁、草地上、石水边的木头椅子上阅读;如果想展示自己的才艺时,校园里有多处设计独具匠心可供表演的温馨展台……

社团招新了、育英大讲堂开讲了、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拉开了序幕、选课走班推行了、上百种选修课程启动了、教育时评应势更新了、学代会修订通过的《学生惩戒条例》施行了……这些便是育英学校的学生每天生活的常态。

休闲、读书、游戏、研究、展示、民主、服务等原生态的成长元素能够在校园里找到滋生之地时,当个性、兴趣、心愿、激情等能够在校园里自由绽放淋漓发挥时,当每个人的行动都能在校园里有权利、有机会选择时,这样的校园就变成了有生活力、有文化力的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才能得以捍卫、尊重和解放。“最美校园,做最有价值的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理想化口号,而是一次真真切切的、踏踏实实的教育实践与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育英学校的课堂学习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

大家都明白,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的课堂里,原先一个个学生安静地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场面很难再现,思维活跃、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勇于展示自己个性的学生让课堂变得难以驾驭。

因此教师也必须是一名学习者,其担当的角色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课堂生态下,育英学校的老师开始变成了教学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者,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管理时间和空间,整合教材、提供课程;他们还是学生情感的点燃者,是学生好奇心守护者,是学生兴趣的引渡人和发现者,是自主管理智慧的提供者和服务者,是帮助学生运用工具对接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的创领者。

育英学校追求的是“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的课堂,是理性和人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学习者自己的课堂。学习权利还给了学生自己,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管理职责由学生自己负责,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呵护学生尊严,尊重学生想法,宽容学生错误,顺应学生成长的规律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也许用“因材施教”已经不能完整诠释它的变换和图景了。《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我想,这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应该能够帮助解释我所想阐述的主题意图吧。

当师生都对自我生命有了承担,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兴趣,“独立、自由与创造”这三种精神不再借由外在的控制力来实现时,真实的教育生活就凸显了,学习者会去自觉追寻自己的内在生命需求,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里相遇后,会共同走向一个新的世界。这样的学校,师生关系怎会不融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