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课堂留下梦想

让课堂留下梦想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意的闲聊间,我也没有更多地问及曹老师的教学如何处理中间部分,但“学生体会九寨沟的美很困难”这一现状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没有去九寨沟的亲身经验,没有饱览名山大川的人生积累,自然无法感受到我们成人眼中的九寨之美。成年后,我的期望就是亲自去一次天安门,那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梦想在,激情就在。让课堂付出更多的智慧与努力吧,给孩子留下认识未来的梦想,留下走向明天的热情。

学校的教研课启动了。课间走到操场,曹老师说:“教研课我上《迷人的九寨沟》,课文很长,学生体会九寨沟的美很困难,一课时也讲不完,我就上中间两个自然段。”随意的闲聊间,我也没有更多地问及曹老师的教学如何处理中间部分,但“学生体会九寨沟的美很困难”这一现状却引发了我的思考。

生命直觉是孩子建立认知、理解、体验的基点。学生没有去九寨沟的亲身经验,没有饱览名山大川的人生积累,自然无法感受到我们成人眼中的九寨之美。即便是成人,由于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对九寨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情感。如果我们简单地将教参要求的“体会九寨的美”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那我们讲出的就只是“印刷体”的九寨。我们只是充当了一个将教参的条款灌输给学生的工具,课堂还是人家的。如果我们将自己对九寨之美的生命直觉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那么,课堂达到的高度只能属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容器。我们应该如何讲出孩子心中的九寨沟呢?这需要我们研究孩子,用自己的童年去映照孩子,也许会找到一些启发。

童年时我没有去过天安门。我不记得小学教材上有没有一篇用文字勾勒天安门之壮观的课文,我想,就算在小学读过这样的课文,我也不会记得那些文字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 因为孩童时代的人生经验是有限的,生命直觉无法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意境。在那个年龄,再美的文字,都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我唯一记得的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伟大领袖毛主席”。成年后,我的期望就是亲自去一次天安门,那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我想,今天我们面对描写九寨沟的课文时,即使付出很多的努力让学生去体会教师眼中九寨的美,学生会不会也和我们童年时一样,让教师的辛苦付诸东流。十年、二十年后,文本的字字句句荡然无存,心中仅有的,就是去一次九寨的希望,因为那是神仙住过的地方。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教学的逻辑起点又可不可以就放在唤起学生去九寨的梦想上呢? 梦想在,激情就在。

基于这样的认知去构建课堂,该怎么做? 让孩子们读吧,不求理解,只求鉴赏,欣赏丰富的视频,景点视频,游人视频;读丰富的文字,诗歌、传说、散文,乃至容中尔甲粗犷的歌声。无论经过眼睛还是耳朵,都流进孩子的心里去吧,开放的课堂给孩子的不是一个已知的确定的美,它有太多的未知。让课堂付出更多的智慧与努力吧,给孩子留下认识未来的梦想,留下走向明天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