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行文化特色发展之旅

知行文化特色发展之旅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订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知行”文化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的构想,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编写了校歌,设计了校徽,开发了生活教育校本教材,开设了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品质、发展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构建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让学生身心得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学校发展一般经过三个层次:人治—法治—文治。人治是以人治校,有个好校长就有所好学校,好校长走了学校就不行了。法治是以法治校,学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文治是文化治校,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学校形成了浓厚健康的文化氛围,学校更多是靠启发师生的思想觉悟和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来办好学校,而不是靠强迫的措施来管理。实际上这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人治和法治中渗透着学校文化,在文化管理中也有成熟的制度和领导的权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行知路上——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中心完全小学特色文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中心完全小学 杨洪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办好有特色的教育,办出有水平的学校已成为中小学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走进钱塘小学,唤醒文化自觉

钱塘小学是钱塘镇的中心完全小学,创办于1915年,校址在钱塘乡万寿宫,后搬迁至钱塘镇发兴街85号。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经历了数次变更,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奋发中兴的历史,也记录了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迁,为学校积淀下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21任校长和历代钱小人薪火相传、合作共力,钱塘小学已发展为占地约48亩、校舍建筑面积12428.23平方米的完全小学,开设了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余人。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800余人,教职工近160名。

学校坚持把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育科研、实行民主科学管理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三大动力,发展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广泛、深入开展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建有篮球乒乓球田径、美术组、舞蹈队、合唱队、书法组、小巧手组等多个兴趣小组。制订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知行”文化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的构想,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编写了校歌,设计了校徽,开发了生活教育校本教材,开设了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向着创建重庆市农村示范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合川区农村小学教育高地的目标进发。

二、源于独特优势,探寻行知之路

(一)历史优势——陶行知先生办学的影响

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合川草街古圣寺创办了闻名中外的育才学校,主要招收难童入学。在此期间,他丰富、完善和传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推行生活教育试验,理论与实践成果丰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合川,影响着钱塘。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钱塘小学与生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单位,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与了合川区生活教育整体试验,开展了大量的生活教育实践。这些都为钱塘小学打造生活教育特色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二)区位优势——农村与城镇的结合

钱塘镇地处嘉陵江流域,地形以丘陵为主,物产丰富,农业经济发展较好,拥有“天然粮仓”“梨子之乡”的美誉,成立了近300个农业合作社,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面向川北地区的“直辖窗口”,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百个经济强镇”“百个小集镇商业群”“中心镇”之一,也是合川区规划建设的三个小城市之一,重视工商业发展。通过“政策招商、环境招商、亲情招商、全民招商”战略的实施,产生了一批效益较好、前景较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经济雏形。

农村广阔的空间、开放的环境、优美宁静的氛围以及工、农、商并进的格局,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体验到多样化的生活,为学校生活教育特色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政策优势——区教委打造特色学校的东风

合川区教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施了以“大爱铸教育,德高育真人”为主题的“德润合川”工程,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合川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紧随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立足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在合川区打造一批特色学校,并通过特色学校的带动,将全区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些都为钱塘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文化积淀——学校自身的探索经验

钱塘小学建于1915年,经历了近代历史上的军阀割据、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历程。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办学经验。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办学中,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追求,对特色学校建设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经过反复探索和尝试,学校在继承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践对“生活教育”进行了发展,提出了建设“知行”文化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的构想,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这一理念得到了学校班子和教师的认可,能够得到较好的坚持。

三、构建特色文化框架,明晰创建特色思路

(一)传承生活教育理念,确定生活教育主题

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品质、发展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全面构建学校“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突出学校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教育特征,我们着力从学校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三个领域,积极架构彰显学校本土化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以“生活教育”为主题,构建视觉文化

学校积极构建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视觉文化,采撷生活中的精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德育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美好生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用儿童的思维,站在儿童的角度,贴近儿童的生活,选择儿童喜欢的绘本素材,创建了富有特色的“儿童生活”走廊文化、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打造文化墙,培植校园景观文化。构建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让学生身心得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以“生活教育”为核心,构建行为文化

学校围绕提炼“生活因我而精彩”的校训,确定“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办学理念,从“三风”建设入手,组织全校师生进一步挖掘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精神内涵,统一价值观念,不断改善师生的精神风貌。

1.校风:即知即传,自觉觉人。  

2.教风:崇德尚志,教学相长。

3.学风:知行合一,手脑双挥。

(四)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构建课程文化

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集学校教师的智慧,联系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所在的地区历史文化,针对学生成长需要,编写了《生活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校本教材,我们以“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品质生活”作为我校生活实践课程开发的基本核心。《生命篇》主要是针对学生如何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如何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当好小学生等实际问题来确定主题和选取内容,意在帮助小学生能动的实践,认识并热爱自己的学校,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生存篇》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困难乃至灾难,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会保护环境。《生活篇》联系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的美,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养成懂感恩、有理想、勇进取等良好品质。

四、植入生活教育基因,固行知文化之本

(一)办学理念,定位特色方向

我校生活教育核心理念“走进生活,学做真人”源于三方面的思考:第一方面是学校教师反复斟酌,多方论证,把握时代和教育发展规律;第二方面是集思广益,挖掘我校百年历史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教育资源;第三方面是原西南师范大学教授亲临学校调研,反复论证,将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融入一体,提出创建特色文化方向。

“走进生活,学做真人”作为学校的特色理念,强调人是生活的主体,要求师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师生员工热爱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品格的形成,尤其是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培养有涵养、守规则、懂道理、求真知的人。这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走进生活是学做真人的途径,“真人”的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同时,真人也是生活中的真人,离开了生活,真人也不成其为真人。

核心价值观: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二)学校规划,夯实生活教育基础

1.外部条件的规划

校园环境设计是校园文化视觉的表达,它呈现了一种学校的景观特色,我们经过了“确立目标”“营造氛围”“主题彰显”和“斟酌细节”的过程,主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校园文化。

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调整、划片、提档升级的方式,为创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创设有利条件。

2.内在文化的规划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规范教师言行,美化教师形象,重师德,铸师魂;鼓励在职进修,提高知识层次;做好校本培训、国家培训,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注重文化框架的建构:课程文化,编写《生活教育》校本教材;课堂文化,刻不容缓推行教改,实施“552”课堂教学改革;制度文化,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在校内推行教育公平;标识系统文化,物化文化建设的标识系统,办学理念、校训、“三风”、校徽、校歌集中在学校醒目位置呈现;学生言行文明,自觉遵守学校校规班纪,自我约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有集体荣誉感,乐观向上。

(三)校本课程,抓住生活教育的关键

学校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本身蕴含的育人因素,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钱塘小学覆盖的学生,大部分居住在广阔的农村,万亩雪梨园、五千亩葡萄园,无疑为学生体验生活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生活之善、享受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乐。

1.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展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来考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实践性原则。编写的生活教育校本课程,是从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和拓展,是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程。

特色性原则。根据自己独特的资源状况和文化品质,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秉承学校的智慧和精神,使生活教育特色更加突显。

2.编写《生活教育》校本教材

该套书共分三册,分别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实施,利用每周地方课程时间组织教学。

《生命篇》适用于一、二年级,重点关注小学生校园生活,认识学习环境,感受到校园是我们生活的乐园。《我们的学校》《我是小学生》《升旗仪式》《有趣的课间活动》和《花草,我们的朋友》,这些内容的设置,意在改变枯燥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增长知识。

《生存篇》适用于三、四年级,关注生活的同时,注重生命的宝贵。《突发天气的应对》《自我保护二三招》《逃生有方》内容的设置属于安全教育范畴;《我爱家乡——钱塘》《五嘉河,我要保护您》属于生活环境的认识;《迷人的葡萄乐园》《我的小花圃》和《小豆芽,自己发》属于技能的培养。这些内容的设置与编排,独具匠心,诠释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解。

《生活篇》适用于五、六年级,《钱塘梨》《巧做丝袜花》《废品巧制作》《小小园艺师》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学校文化的宣传教育中,了解学校办学理念,了解学校历史,《钱小文化》《革命的历史——金子沱武装起义》为达到教育目的提供了良好素材。

(四)课堂改革,构建学生主动发展的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价值的主阵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里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促进人自身发展,二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相互依存。素质教育的价值观重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课随心动,心随课动”的“552”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先生”教学法,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1.“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前提下,兼顾男女生人数、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环境,一般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命名。每小组以文化取一个组名,便于课堂上称谓及交流,并进行形象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标识。

讨论。每个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注重表达的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即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长期这样的训练。

发言。每组派一名能综合本组意见的学生发言,其余学生听辨与其他组的异同。

小组合作应注重几个问题:一是有效合作;二是多向交流;三是全员参与;四是实现目标;五是突出创新

教师激励学生做到:勤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反驳争辩,勇于标新立异。从不同视角,遵循不同思维方式,创造地探索多种求解问题的方法。

2.“小先生”自我管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师是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小先生”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班级文化创建者。每个教学班前门处都有班级管理栏,内容包括:全家福、教师寄语、班级目标、班级口号。

班务工作管理者。值日,料理班务工作,张贴表扬优秀学生,安全督导员及联络员。

晨读故事会组织者。每天晨读前五分钟,组织一名学生在讲台前讲述所阅读的故事。

自我管理先行者。班干部踊跃报名,演讲竞选,自觉接受同学监督,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展示。

(五)校园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1.校门人文美化

校门两侧的文化墙,把办学理念、校训、“三风”物化,时刻提醒师生;设置孔子、陶行知雕塑,旨在走进钱塘小学感受到文化气息。

2.教学楼文化命名

将原来以方位命名的教学北楼、教学南楼命名为求真楼、致远楼。

3.注重文化历史积淀

求真楼二楼开辟了一间陈列室,集中反映学校走过的百年历史、学校校貌变迁、师生共同成长记忆、多彩校园生活、为社会输送的优秀人才,以及社会评价。

4.校园景观设置

花草树木整形,树木属性介绍。

(六)社会实践,增强生活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特长、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夯实生活教育基础,为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铺平道路。社会实践的四个维度:生活体验、家庭劳动、科普法治、童眼看世界。

1.生活体验

学校较多的土地进行了精致设计,花草树木占据了较多空地,但把塑胶运动场周围的空地留给学生作为生活体验区,整体分块,交由各班承包,进行蔬菜瓜果栽种,应季节的蔬果市场有的,在学生体验区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丰收的时节,收获的蔬果提供给食堂让学生分享,学生在分享中感到了劳动的快乐,既培养了热爱劳动的精神,又增强了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

在种植、劳作过程中的体会、观察,既丰富了生活,又增加了写作的素材。

2.家庭服务

开展“星期天我当家”活动。星期天,让父母休息,学生试做一家之主,安排全家生活食谱,到市场购买食材,了解物品价格,运用数学知识完成交易,奉上自己做的饭菜与父母分享,享受家庭乐趣,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增进亲情。

3.科普法治

每学期进行法治、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开展消防、防灾逃生演练,提高生存能力。

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书法、科技、阅读、演讲、篮球、排球、羽毛球、舞蹈、田径等多个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多样化个性展示平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4.童眼看世界

开展“梦想工厂”活动,拓展视野。用手中的笔描绘眼中大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并获佳绩。

(七)多彩活动,增添校园活力

立足以活动特色塑造人。提升常规活动的育人因素,冠以文化之名,实现育人细节化,就“两节”而言,一是冬季体育节,二是“六一”艺术节。2015年,我们对“两节”进行了文化命名,体育节命名为“我运动,我健康”,艺术节命名为“童心飞扬,精彩生活”。尽管开展的体育项目和文艺表演的形式与传统区别不大,但在践行文化理念方面,我们迈开了重要一步,使活动的目标更具指向性。

常态活动特色化。每周升旗仪式后齐唱校歌,感知美好校园生活,体验校园即乐园,让校园精神根植学生心灵,使之成为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国旗下讲话做到内容主题化、主题系列化,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纠正学生不良言行的重要活动。

感恩社会,注重传统教育。金子沱武装起义纪念碑是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学校组织了400余名师生进行了“祭扫英烈”活动,同时有236名少年在此进行了入队宣誓;九九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送去少年们的祝福,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整理衣物,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老人们灿烂的笑容,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美化。

坚持实施“1+5”行动计划。以乡村少年宫为载体,每周五下午开展大课间实践活动,组建有书法、科技、阅读、演讲、篮球、排球、羽毛球、舞蹈、田径等多个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多样化个性展示平台,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五、荣誉与回顾

(一)教师成长

经过学校文化战略的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锻炼了教师。他们转变了教育思想,坚定了“有教改、有质量”的观念,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多名教师获区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5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10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14名教师获区级赛课一等奖,23名教师获区级赛课二等奖,200多篇论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

(二)产生教育整体效益,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文明单位、卫生单位、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优秀学校、重庆市“领雁工程”项目学校。

六、感悟与展望

“文化是由人类反思性思维发展出来的积累性结构。”学校特色是学校自身优势的有意识放大。一所学校的特色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办学品位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品牌。越是具有高品位特色文化的学校,越能够进行经常性反思,并在严格反思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钱塘小学以陶行知思想为引领,塑造学校特色文化,坚守行知教育之路。

(一)溯源生活教育,坚持行知之路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具有鲜明个性的校长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灵魂,其对教育价值观的追求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

钱塘小学数任校长将学校的历史优势、区位优势与教育方针、社会需求、社会变革相结合,探索生活教育模式,积淀特色发展文化。我校1963年开设代帽农中班、耕小班,走出学校服务农民。1972年在陡口子开办“57”农场。1980年开展“以生活为中心,寓教于乐”的愉快教育实验。 1988年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村校一体化”建设实验。1994年提出“农科教相结合”三教统筹。2006年拟定特色创建“四步走”计划,“生活教育”特色文化系统初具雏形。2010年开展“教学做合一”推进生活教育。2013年拟定特色学校建设规划,让生活教育更适应社会变革需求。 2014年形成“生活教育”理念文化系统。2016年确定“行知特色,知行合一。”

百年钱小历经21任校长求真创新,各校长在职之年,但知谨守前校长之余绪,维持稳定且行之有效的办学准绳,把生活教育之念,传承、创造、超越、推行,持之以恒地走行知之路。

(二)提炼理念文化,锻造行知灵魂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构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独特的办学理念乃学校特色之灵魂。

学校校长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外部环境及内部运行机制,需要进行反复深入地观察、分析、研究、体验,从中抽象出见解、主张,提炼并验证新的教育思想。我校通过学校领导者、管理团队、科研队伍对自身办学实践的深刻感悟和科学总结,从实践中认识新规律,提炼出办学理念,理念再指导实践。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理念认同是文化治校、思想引领的关键。我校建立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机制,发布《生活教育宣言》,形成《制度文化篇》。以理念文化为引领,以制度文化为指南,以管理文化为聚力,形成优良校风,统一思想。全体成员践行“生活教育”思想,使行知特色从思想变为现实,真正体现灵魂的作用。

(三)营造环境文化,实现生活浸润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我校着力营造出具有教育性、展示性、互动性、独特性的环境文化,润物细无声。校门口突出孔子、陶行知思想精髓和学校办学精神;教学楼命名为励志楼、求真楼、致远楼;教室班级文化墙体现精彩生活元素;楼道文化墙有艺术作品、传统民俗、行知故事等极富生活气息的内容,修建“行知文化广场”, 营造科学、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四)整合课程文化,探索教育模式

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是课程,课程是学校特色的重中之重。一所学校独到的教育理念与其相应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特定的课程文化上,而校长的领导主要是课程领导。

我校在重视“领域课程”的同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组”,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统一规定的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相整合,开发出“生活教育”学校本位课程体系。

在课程实施中,以学校特色文化理念为指南,开展“每周一教研课”“每周一集体备课”“每期一赛课活动”“每年一学区教研活动”“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领雁工程”等教学研究;开展《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研究》《校园特色文化研究》《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校本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校本研究探索适合本校的路径,逐步形成切实有效的“552”教学模式。

(五)体验活动文化,提升生活素养

文化的最后形态是人格。如果把学校特色比作根植于大地的艳丽鲜花,那它的果实结在莘莘学子身上。一所学校学生素质的某些共同特征,就是这所学校特色活动的物化形态,就是这所学校特色发展的最后归宿。

我校创新传统活动,注重活动体验,活动体现特色。开辟亲近自然、生产劳动的“梦想种植园”;根据特定时间、活动地点、固定主题,形成“生活德育活动”模式;每学期开展五个感恩活动;为稚嫩的心田“打下精神的底子”的文化节;把人生、生活当作一件优美的艺术作品去创造的校园艺术节;篮球、足球为主线,其他运动为辅线的体育训练及竞技比赛,缔造学校体育特色,演绎团结拼搏梦想;以乡村少年宫为载体的社团兴趣活动,立足生活,服务生活,精彩生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在活动中发展良好道德品质,在活动中提升生活素养。而今,从钱小起航的亚洲飞人何军,清华龙凤王晋、杨海龙,中科院博士杨灵,财经硕士杨雨薇、肖琨小等无数钱小毕业生,钱小的行知教育在他们的脸上印上一个商标、一个徽章,在他们的人生之初奠基了影响一生的素养。

(六)展示成果文化,塑造特色品牌

学校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最初都会是一粒“种子”,经过孕育,形成最初的“特质”;积极酝酿新的突破,具有自己的“特点”;当特点拓展到全校范围得到巩固和完善,获得社会认可时,就形成了学校特色。

我校从最初开设耕小班,开办农场,是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共同需求,孕育了生活教育特质。“村校一体化建设”“教学做合一”,寻得教育与生活的突破口,逐步具备行知特点。现场展示生活教育成果,召开合川区陶行知思想研讨会,辐射带动周边学校,获得社会的赞誉认可,物化特色文化成果:《环境文化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手册》《环境文化策划设计》《学校特色建设规划》《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研究材料汇编》以及校刊《荷塘》《百年情愫》《在行知路上》等,标志着学校行知教育特色成熟。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影响学校特色生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其“不进则退”的动态规律,警诫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旺盛的上进精神,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积极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一直行走于行知教育之路。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正处在时代大变革中,必然会汲取传统中的精华,秉承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去创新和发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文化发展中,我们已启程,昂首阔步,永远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