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

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因素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儿童焦虑障碍的发生、维持和转化。危险因素是指形成、维持和加重焦虑症状的那些因素,保护因素是指那些维持正常发展、增强儿童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保护儿童不被焦虑障碍伤害的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父母患焦虑障碍的儿童更容易患焦虑障碍。遗憾的是,相对于危险因素,目前对儿童焦虑障碍保护因素的研究还很少。

多因素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儿童焦虑障碍的发生、维持和转化。这些影响因素被分为两大类: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儿童焦虑障碍是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不平衡运作的结果。危险因素是指形成、维持和加重焦虑症状的那些因素,保护因素是指那些维持正常发展、增强儿童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保护儿童不被焦虑障碍伤害的因素。保护因素可以对抗危险因素,也可以通过与危险因素交互作用来中和危险因素的影响。在儿童焦虑障碍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危险因素

儿童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很多,这些危险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多种危险因素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焦虑障碍。

1.行为抑制性

行为抑制性(Behavioral Inhibition,简称BI)是指儿童对新奇或不熟悉的情境的过分害羞、害怕和退缩的气质倾向。大量研究发现,婴幼儿期BI与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存在特定的联系,行为抑制性是日后发展成焦虑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Biederman(谢光金,崔建爱,2011)发现行为抑制性的儿童比没有行为抑制性的儿童更易患社交焦虑障碍或者回避障碍。有研究发现行为抑制性与青春期社交恐惧、广泛焦虑、惊恐障碍相关,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焦虑、担心、抑郁症状相关。这些研究认为具有行为抑制性气质的儿童是儿童青少年期焦虑障碍的高危人群,并认为行为抑制性可作为焦虑的易感标记或预测指征。

2.焦虑敏感性

焦虑敏感性(Anxiety Sensitivity,简称AS)是指个体害怕自己会出现焦虑的人格倾向性,是对焦虑的焦虑。焦虑敏感性是根本的害怕,与它本身所引申出来的害怕不一样。焦虑敏感性儿童对恐怖的情境非常敏感,担心自己会出现焦虑恐惧的身体、心理和社交症状。许多研究发现焦虑敏感性与儿童的焦虑障碍有关,如惊恐发作、恐惧症,此外焦虑还与躯体化障碍相关。焦虑敏感性会让儿童形成对厌恶刺激的恐惧,特别是涉及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的刺激物。因此焦虑敏感性被认为是导致惊恐产生的原因之一。Ollendick和Hirschfeld-Becker(2002)采用儿童焦虑敏感指数量表对7到15岁儿童的调查显示,焦虑敏感性与恐惧症有很大的相关性。Waszczuk,Zavos和Eley(2013)使用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惊恐/躯体化量表、心跳知觉量表对300对8岁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焦虑敏感性与惊恐/躯体化及心跳知觉有中度相关,而且发现遗传因素的影响大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3.父母患焦虑障碍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患焦虑障碍的儿童更容易患焦虑障碍。父母患焦虑障碍的儿童患病率为38%,是父母不患焦虑障碍的儿童的5倍。Weissman等人(1984)对父母患抑郁并焦虑障碍的194名6到17岁儿童的研究显示,患焦虑障碍率达到16%(n=69),父母没有焦虑抑郁障碍的儿童患焦虑障碍只有2%到3%。Silverman,Saavedra和Pina(2001)评估了42名父母被诊断为广场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的儿童,其中72%的女孩和50%的男孩显示出与焦虑相关的行为问题。自下而上的家庭研究也显示,患焦虑障碍儿童的亲属患焦虑障碍或适应不良焦虑的概率明显比正常控制组的高。在接受治疗的特殊恐惧障碍儿童中,大约31%儿童的亲属也患有特殊恐惧障碍,明显高于正常控制组11%的比例。Last等人(Sally Lock,2003)发现,患焦虑障碍的儿童中,其父母中70%有不正常的恐惧,而没有障碍的孩子的父母则只占21.3%。

4.非安全依恋

婴儿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以外的三种被称为非安全型依恋。在依恋理论看来,矛盾依恋型婴儿最有可能在后来发展出持续的焦虑倾向,因为矛盾依恋型的婴儿对其抚养者的关爱缺乏信心,他们的依恋系统是持续活跃的,即使环境中只有一点点危险,他们也会减少对环境的探索。

5.养育方式

养育方式与儿童焦虑障碍的形成和维持相关。有研究认为,父母过度控制与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会限制子女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易导致儿童焦虑障碍。Robins和Price(1991)指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过度控制或代孩子解决问题,可能会无意识地强化儿童的回避行为。母亲在与有临床焦虑表现或抑制性气质的儿童互动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过度保护、过多命令和对孩子自主性的限制。

(二)保护因素

保护因素在维持儿童心理健康和正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保护因素可以修复儿童的恢复力,调节并减弱危险因素的影响,防止儿童产生心理障碍。遗憾的是,相对于危险因素,目前对儿童焦虑障碍保护因素的研究还很少。

1.应对技能

Compas等人(2001)把“应对”界定为“通过意志努力来管理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引起的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和环境反应”。Donovan等人(Sally Lock,2003)在此基础上把应对策略分为情绪中心策略、问题中心应对策略和回避策略三种。情绪中心策略关注的是如何减轻痛苦的程度;问题中心应对策略关注直接处理问题或减少其影响(如通过积极自我对话,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痛苦情境);回避策略倾向于回避问题。研究发现,问题中心策略与儿童及青少年更多的心理社会适应、更好的环境适应和更少的内部症状(焦虑抑郁等)相关;而情绪中心应对策略和回避策略与儿童青少年更差的心理社会适应及更多的内部症状(抑郁焦虑等)相关。Lengua和Sandler(1996)对202名8到12岁父母离婚的儿童的研究报告显示,使用积极应对策略的儿童比使用回避策略的儿童具有更好的适应和更少的焦虑抑郁。因此,问题中心应对策略(寻求帮助和认知行为问题解决)与情绪中心策略和回避策略相比,问题中心应对策略对于儿童焦虑来说是更重要的保护因素。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成员可以在负性情境中为他提供一般或特殊的帮助。许多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对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降低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同时社会支持也是焦虑障碍的保护性因素。Malecki和Demaray(2002)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大样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和密友)与社交技能、自我评价、适应技能和学业成绩都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

儿童焦虑障碍是多种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儿童焦虑障碍的发生、维持或恢复。以抑制性儿童为例,这类儿童日后是否发展为焦虑障碍,还取决于其成长环境是否有利于这种抑制性倾向的培养。父母通过教育儿童如何应对压力,可能会降低儿童焦虑的风险。相反,一些善意但过分保护的父母,他们保护敏感的孩子免受应激事件的影响,断送了儿童学习应对恐惧的技能的机会,这种做法无意中鼓励了孩子延续胆怯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