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及血管病两大类,而以前者更为多见,是内科常见病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比较严重,威胁劳动人民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工作。但以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神经官症最为常见。威胁中国高层科技人员寿命的罪魁祸首主要为心血管疾病。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_探索生命的奥秘

3.4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头号杀手。而在心血管病中血压和冠心病占首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530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4,全球平均每2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260万人,平均每12秒钟死亡1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世界危害最大的疾病,患病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

根据中国卫生部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平均年住院费为10489元,脑血栓平均年住院费为6566元。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253元。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为1640元。而在1958年至1971年的全国各地研究报告显示,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占首位,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再次为肺原性心脏病。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不同时期改变,心血管病中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发生改变。

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及血管病两大类,而以前者更为多见,是内科常见病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比较严重,威胁劳动人民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工作。常见的心血管病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另外还有梅毒性心脏病(本病在解放前较多,解放后梅毒得到了控制和灭绝,近二十年内梅毒又有所抬头,但现在各种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出现梅毒性心脏病的几率很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但以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神经官症最为常见。

在2005~2006年,中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在某地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高层科研人员出现“过劳死亡”,平均寿命在52岁左右。威胁中国高层科技人员寿命的罪魁祸首主要为心血管疾病。他们认为,中国的高端科研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大脑及身体的过度疲劳,他们绝大多数出现了亚健康状态,要求政府应予关注。

我则有不同的看法: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等,他们的脑力劳动强度要比现在的科研人员大得多,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比现在的科研人员差得很多,可是他们的寿命都很长,多数都在80~90岁左右。我认为造成中国的高层科研人员所谓的“过劳死亡”的真正原因为,多数是由于长期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过少,甚至有些是过分贪婪、过分追求享受、整天的大吃大喝等,导致过早的患上了衰老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导致他们寿命缩短的真正原因主要就是这些心血管疾病,而并不是用脑过度。

人类大脑的发展和人类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事各种劳动发展的结果,如果人们的劳动过于减少,过分贪婪、过分的追求享受等,最后将导致大脑和心脏的退化,失去了创新能力,而且还容易患上心血管某种疾病,最后将死于某种心血管疾病中。

我认为过分的贪婪、过分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人间最大的享受,人间最大的享受应该是劳动,人们只有不断的从事各种劳动,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累经验,才能做出成绩,才能有创新和发明,才能不辜负国家对他们的期望,才能对得起人民。

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心脏源源不断地为身体输送和回收血液。心肌内有着与其他脏器不同的特殊组织,如自律细胞,特殊的传导组织等,它能自动地发放冲动,发放的冲动(激动)再经特殊传导组织传达到心肌的每个细胞,从而激动心肌引起心脏的跳动(收缩和扩张)。

由此可见,心脏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他的心脏要昼夜不停地跳动25亿~33亿次。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心脏,任何喜、怒、忧、累、悲、恐、惊、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影响到心脏;饮食不当,运动不慎,房事不节,劳累过度,情绪失调,嗜烟酗酒,室内缺氧,有害气体吸入过多,灰尘吸入过多等都会影响到心脏。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以上影响心脏的不良因素,保护好我们的心脏,让每个人的心脏跳得更长些。

影响心脏活动的常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年龄

年龄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年龄出现不同的病种,由于婴幼儿青少年人体防御体系还不健全,病毒侵犯上呼吸道(感冒)时,病毒容易突破心脏的防御屏障,容易侵犯到心肌组织,出现病毒性心肌炎。

当年龄到了20岁以上,随着人体防御体系的逐渐加强,人体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几率逐渐减少。当年龄到达45~50岁以上时,虽然有些人仍保持鹤发童颜,行动敏捷,但心血管系统仍然呈现出一些变化。血管渐渐失去弹性,心脏瓣膜及瓣环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化,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数目开始减少。

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确实很大,与年龄不一定完全平行,但仅表现为程度的轻重,进程的快慢,而退行性改变都会不可能避免的发生。

因此,中老年人容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如房颤、各种早搏等,甚至出现猝死。有人统计中老年人在猝死患者中的比例高达76.9%,在睡眠时猝死的患者占30%,可见中老年人发生猝死的机会比其他年龄组相对较多。对猝死者的解剖证实,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严重的心室颤动所致,少数是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突发传导障碍引起心跳骤停,部分因脑血管破裂而猝死。

衰老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老年人由于心脏沉积一种脂褐色素,心脏颜色较暗,略带棕色。心脏内膜和心脏瓣膜以及心肌均有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使心内膜增厚;心瓣膜不仅增厚,而且有钙质沉着。

因此,老年人心脏收缩力减退。同时,老年人心脏的传导系统亦有明显退化,心脏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明显降低,故也较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另外,供血不足又可加重心脏的病理变化,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

性别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女性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几率要比男性多,其原因尚不明确,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

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

现代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前的女性很少患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由于女性卵巢内产生的雌激素可以保护他们免患动脉硬化,这可能是女性在绝经前很少患冠心病的原因。

饮食

饮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饮食是人体生命之根本,合理的饮食能够保证人体的强壮和心脏功能的正常活动,相反则对身体和心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某种疾病。

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近几年营养学家已经确定了人体对绝大多数营养成分的最低需要量,每一种营养成分都与心脏有一定的关系。

糖类(碳水化合物)

人体内至少有40%的热量是由糖类供给的。一般成人每天需要的糖量为400~500克。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糖类,是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主要能源。按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60%~70%的热量来自于糖类。因此在从事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时,应补充一些糖类食物,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

科学家对吃糖过多与心脏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糖类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吃糖过多可使血中的甘油三酯急剧增高,从而引起高脂血症。吃糖过多又容易发胖。

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过程中细胞的主要构成成分,同时也是能源。人体饥饿时,体内蛋白质就会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作为一种能源供人体消耗。

蛋白质对心肌是最重要的物质之一。经研究显示,动物蛋白质比其他任何营养物质都更能增加心脏的活力。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有两大类:动物蛋白质(如鱼、肉、蛋类和牛奶等)和植物蛋白质(如豆类、谷类等植物中所含的)。在植物蛋白质中,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到40%以上。为了保证心肌酶的活性,一个人必须同时补充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

按照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由蛋白质产生的热量约占全身热量来源的10%左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1.5克。婴幼儿、孕妇哺乳妇女,需要蛋白质的量则更多一些。

近年来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植物蛋白质对心血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经常食用豆制品,可以使胆固醇降低,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使心肌的衰老延迟。

脂肪

脂肪是人体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承担着运输脂溶性维生素、卵磷脂和胆固醇等重要物质的作用。在美国,脂肪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40%以上,这就使美国人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我国人民饮食中脂肪供给的热量约占人体需要总热量的20%左右,所以患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比例要低于美国,但随着近几十年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人民饮食结构中的脂肪含量越来越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在人体内蛋白质摄入过剩的同时,如果再继续摄入大量的动物脂肪,对心脏的健康则不利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肉制品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肉中也含有至少15%的脂肪,奶制品脂肪含量则更大。

脂肪中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质化合物,其中的脂肪酸是心肌的主要能源。在动物脂肪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这些物质是促进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人们在食用动物脂肪时一定要限制,否则就容易造成动脉过早硬化。对于年轻人食用一定量的动物脂肪是很有益的。中年以上的人应尽量食用植物性脂肪来代替动物性脂肪,因为植物中的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是有益的,所以人们应该多食用植物油,少食用动物油。

矿物质

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大量的微量元素即矿物质。其中的钾、钠、钙、镁、磷等对人体心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家根据人体的需要量做了大量的研究,编制出了人体矿物质的最低需要表。

对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以不超过10克为宜,钾盐在2~5克为宜,但也要根据个体的差异而定。无论是钠还是钾,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如缺钾可引起的心肌搐搦、心电图ST-T改变;而人体内钠盐过多,可导致渗透压过高,使血容量增多,从而加重了心脏负担等。因此,食盐应适宜,应多吃一些含钾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花菜、芥菜、菠菜、西红柿、黄瓜、红枣、梅子、苹果、橘子、桃子、鲜藕等。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镁与动脉硬化形成有重要关系,镁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钙和磷在血液中的浓度也会对心肌产生直接影响。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0.66克钙和0.74克磷,婴幼儿可达1克以上。镁对人体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它能激活十几种酶,是心脏进行正常生化反应所不可缺少的,在绿色菜叶中含量很丰富。

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许多微量元素与心脏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锌、铜、锰、铬、硒元素等,它们对预防心脏病有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与锌铜的比例失调有关;锰可以影响人体脂类的代谢,缺乏可引起动脉硬化;铬也是维持正常胆固醇代谢所必需的元素。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死于冠心病的人中,其心肌和主动脉中根本查不到铬,而死于其他疾病的人则能查到。近年对硒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硒的功能较多,低硒可引起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克山病。美国的研究表明,低硒地区死于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是含硒高的地区3倍。硒在粗制的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

维生素

经研究表明,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对维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新鲜的蔬菜中均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人们只要每天多吃新鲜蔬菜,维生素的含量基本可以满足。

合理的饮食安排对心脏是极其重要的,如果饮食安排不合理,如偏食、食量过多、饮食不规律、新鲜蔬菜食用过少、高脂肪食物食用过多等,最终可能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情绪

近代医学研究发现,情绪与心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情绪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情绪剧烈变化时人体产生许多化学物质的作用。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脏的功能,从而引起心脏病发病。

心脏是受植物神经支配,情绪的刺激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这些反应既可通过大脑对植物神经的反射途径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也可通过内分泌途径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如情绪激动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一种收缩血管的物质)升高,同时,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周围血管收缩、微循环缺血、血小板凝集、使血黏度增高,从而引起包括心肌在内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常见因情绪激动而突发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肌梗塞,就是因为冠状动脉的平滑肌对情绪的反应比较敏感,当情绪激动时,冠状动脉就会收缩,使心肌供血减少。

国外有人作过一个统计发现,精神忧郁型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乐观型者的8~10倍。美国的心脏病学家对117名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病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1%的病人在发病24小时内有激烈的情绪变化。还有学者对冠心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疾病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焦虑和抑郁既可加剧病变,病变又可进一步加剧焦虑和抑郁。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情绪对心血管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情绪,长期发展下去,那将对心脏与血管是极其不利的,很容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因此,人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环境。环境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空气的质量、工业的污染、汽车排放的气体、周围的朋友等等。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心血管是很有益的,如果长期处于一个恶劣的环境,则对心血管是不利的。

空气对人类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人们长期处在一个空气流通,没有工业污染,没有灰尘粒子的良好环境里,那么这种环境对心脏肯定是有益的。

如果人们长期处于一个靠近工业区、靠近公路边、甚至靠近尘土飞扬的马路边,肯定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是不利的。由于近年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对心血管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已相当严重,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等废气,对人体的影响很大。一氧化碳浓度过高时,能导致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大量的胆固醇易于通过损伤的内皮细胞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职业和居住条件对人体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有些人长期从事一些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作,对心脏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经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2%~5%低含量的碳氧血红蛋白,就可以影响心脏功能。噪声对人体心脏影响很大,噪声的危害主要与噪声的强度、接触的时间、噪声的性质等有关。如噪声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拥挤、杂乱的居住环境对心脏也是不利的。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由于长期的低氧刺激,使血黏度增高,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

绿色植物可调节气温、湿度、消除噪音、防止灰尘,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因此,绿化优美的环境对心血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据测定,每平方米绿化地,一天可吸收大约100克二氧化碳,放出70克氧气;每平方米树叶可携带灰尘几克到几十克。在绿化的环境中,人体皮肤温度可降低1~2度;脉搏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缓慢而有节律;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神经得到松弛。日本学者提出树木可散发出一种称之为“前烯”类的化学物质,能使大自然显得青翠变得芳香,使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绿地中的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心脏病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

吸烟

吸烟对人体有害,已为众多的人所公认。

烟草中的许多有害成分是让人吃惊的,它是人们接触的各种植物中有害物质最多的一种。

据研究发现,烟草与燃烧后的烟气中所含各种化合物总数为5289种。其中单独存在于烟气中的是2740种,单独存在于烟草中的是1414种,两者所共有的是1135种。烟草中的主要成分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生物碱、矿物质等。其中蛋白质燃烧后就会产生焦油,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生物碱主要是烟碱,也就是“尼古丁”,既导致成瘾,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另外还有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及甲醛、酚、亚硝胺、砷等致癌物质。在这些物质中,有的是强致癌物,而且半衰期长,慢慢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每抽一支烟约吸入2毫克尼古丁,这是剧毒的生物碱,40公斤体重的人致死量约相当于30支烟的含量。燃烧后的烟气降温后凝成为沥青状的烟焦油,可积存于口腔、鼻腔、喉部、肺部表层,烟焦油中含有氰化氢、氰化碳、亚酸基胺、苯丙吡等,这些物质中大都有一定的致癌性。

最新研究表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因吸烟而损害保护心血管的有两种成分,一是抑制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酸基转移酶的形成,使动脉壁上多余的胆固醇不能及时清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是降低了高密度脂蛋白,使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不能代谢、消除。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及分解,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同预防冠心病密切相关。

美国与加拿大的医学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男子,高密度脂蛋白较不吸烟者低53毫克1升;每天吸20支以上的女性,较不吸烟者低86毫克1升,吸烟越多的人,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越多。

由于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酸基转移酶及高密度脂蛋白的缺减,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塞、眼动脉硬化出血、脉管炎及肾动脉硬化等。另外,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对全身动脉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和心肌细胞具有毒性,并能引起炎症。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同时刺激肾上腺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管痉挛、收缩、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并且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尼古丁还能增加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并对血小板有刺激作用加速血液凝固,使血栓容易形成,堵塞小动脉而形成心肌梗塞。一氧化碳是促使动脉硬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它与血中的血红蛋白有高度的亲和力,较氧气大200~250倍。它夺取氧气,使血中可携带氧的血红蛋白减少,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致动脉壁发生慢性缺氧,水肿,阻碍了血液畅游,使血管内皮细胞中毒,动脉内膜遭受损害,为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制造了条件。同时,由于血液携带氧气的功能受到破坏,心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心肌组织就会逐渐坏死,这就是所谓的“心肌梗死”。

以上情况持续发展下去,逐渐形成动脉硬化,而导致血管壁变厚,管腔狭窄,进一步影响血液流通及氧的吸入,从而发生心血管疾病。

吸烟不仅严重损害了肺脏(吸烟导致肺癌的几率明显增高,已众所周知,长期吸烟的人也导致被动吸烟者的肺癌机率明显偏高),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心血管系统。因此人们要远离烟草,保持健康的身体。

饮酒

酒的成分主要是乙醇,即酒精。酒精是谷类、马铃薯或水果等发酵而成,含有醇、有机酸、酯类、醛类等。

科学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可以使人体全身各部位血管扩张,增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起到暂时性降低血压,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振奋精神、舒筋活络、活血化淤的功效。但长期过量饮酒,由于酒精可以影响血液中的脂肪消除,提高血脂的浓度,无疑会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促使动脉硬化形成。长期过量饮酒,还可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引起酒精性心脏病,减低心脏的弹性和收缩力,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另外,大量饮酒对患有高血压者十分不利,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

因此,人们要适量饮酒,要控制饮酒量,避免过早的发生心脑血管病变,避免大脑过早衰退,要保持健康的身体,以热情的劳动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夫妻生活

夫妻是生活的伴侣,共同感受一生的喜怒哀乐。夫妻感情生活美好,对愉快地度过人生旅途,健康长寿非常重要。即使患病,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对疾病的康复作用是药物所无法代替的。

性冲动是激素引起的规则的人类活动。是一切动物为了繁衍后代所具有的本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正常的性生活可以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促进性激素的正常分泌,而且是健康的需要,是生理上的不可缺少的。如果性功能受到抑制,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另有研究发现,终身未嫁、独居者乳腺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患忧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神经疾病的也比结婚者高。

国外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比独身的人平均寿命要长,保持性行为超过60岁的人,能增寿8~10年;尽管激素量与性欲一般在60~80岁之间下降,但在80岁以后可以明显回升,到了90岁,男女的激素量有可能恢复到50岁的水平。

国内的研究人员在某地区调查发现,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夫妻同居20年以上者占68%,同居50年以上的占41%,同居60年以上者的占26%。说明和谐稳定的性生活,对健康是十分有利的,但也不能毫无节制。还有研究证明,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性生活具有稳定情绪和镇静神经的作用,性生活对失眠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据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性高潮时正常人的收缩压可升高30~80毫米汞柱,舒张压增加20~50毫米汞柱,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40~180次,这对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对于婚外性行为来说,性生活时其情绪激动的程度较正常的夫妻性爱活动更强烈,其血压和心率的升幅往往更大,这时就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运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饮食摄入的热量一般都超出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人们也过分陶醉于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享受,严重缺乏体力活动。人们要想使多余的热量消耗掉,必须积极参加体力活动。

人们经常参加一些体力活动,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体力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系统,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效率,促进人体各器官对氧气的利用。运动能减少人体肌肉和血管内的阻力,降低血压。运动后的新陈代谢作用可改善葡萄糖的耐量,饭后不会提高血脂和甘油三酯的水平。运动有助于消除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对防止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运动能降低血液的凝集力,改善其保护机制,防止血液凝集。运动还能在冠状动脉循环中增加侧支循环的血管数量,延缓或减轻心脏病的发作。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不常参加体育活动,人体各脏器功能就会下降,血流缓慢,全身肌肉松弛。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心肌加强,收缩性增强,冠状动脉管腔增大,有助于心脏能够得到更多的血和氧,可促使心肌的侧支循环增加,代谢更加活跃。

当人体剧烈运动时,心脏血液的输出量从安静时的每分钟3升,增加到每分钟30升,流经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从安静时的140毫升增加到1400毫升。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平常心率都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要慢,但心脏每搏输出量却高于一般人。体育活动不仅使心肌获得比平时更多的氧气,而且对心脏也是很有益的。

国外的研究证明,积极的体育活动能够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变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有助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

通过上述的各种实验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人体心血管的好处是那么的多,那么人们为什么不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这个项目呢?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科技的飞快发展带给我们很大的享受,人们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预防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衰老性疾病,使我们活的更健康、更长寿、充分享受现代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