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中职学校培养学生

谈中职学校培养学生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职学校,如何很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笔者从外围支撑、强化内功、企业助推几个方面探讨了在中职教育中融入 “工匠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贯彻这一培养要求,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再次,学校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塑造学生规范职业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摘 要:培养具有 “工匠精神”中职生是人才市场的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求。作为中职学校,如何很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笔者从外围支撑、强化内功、企业助推几个方面探讨了在中职教育中融入 “工匠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教育 必要性 途径方法

一、研究背景

背景一:一份针对企业生存年限的统计显示,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有196家,日本有3146家,日本为全球最多,还有7家日本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而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5家,而且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

背景二: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呼吁各行各业重拾那份纯粹、专注、坚持的精神。大到企业家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科研工作者尽最大努力来从事发明创造,小到教师把全部身心都放在教学上、餐饮店老板对每一道菜的口味都精益求精……各种职业都要把自己当作 “匠人”来看待。专心致志,既给社会提供了更加精细的产品和服务,也能从中找到职业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贯彻这一培养要求,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二、“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勤奋务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对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们只有持这样的认真态度去从事生产,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三、职业教育中注入 “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今天重拾 “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 “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 “匠人”。

中国从 “制造大国”走向 “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各行各业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极致,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好路径。纵观全世界,能屹立百年的老牌企业,都是在某一领域有深厚积累的 “工匠”的企业。“工匠精神”最主要体现在蓝领工人身上。早稻田大学教授鹈饲信一指出,日本超过9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员不满10人的小规模企业。但是,不少中小企业拥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小规模企业的竞争武器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的自我革新、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机械设备的熟悉,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鹈饲信一认为,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劳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可以说,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的 “劳动者就是创造者”,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

四、在中职教育中融入 “工匠精神”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外围支撑

要培育 “工匠精神”,第一,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进一步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成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第二,还需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重视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二战后,德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发展奇迹,重视职业教育就是其 “秘密武器”;第三,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应轻视 “劳动”教育的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

(二)强化内功

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以逐渐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理论中,坚持 “双核 (技能+素养)相融”的育人理念,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着力强化以 “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将 “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激发并训练学生构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逼真地领会到 “工匠精神”的本质与价值。

(1)扬长避短、树立榜样,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这要求中职学校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 “做中学”的学习机制,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寻找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其次,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人生目标,用身边成功人士的事例激励自己不断学习。

(2)高瞻远瞩、切合实际,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人生目标、家庭期望等综合因素,既有较高标准,同时又切合实际。其次,帮助学生规划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实现路径。将目标实现过程分为学校学习、社会实习、工作适应期、工作发展期、工作突破期、目标达成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置阶段目标,安排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做到 “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3)严爱相加、一视同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首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工作事业的顺利发展。其次,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陋习并勇敢地剔除,使自身优势得到巩固和发扬。这个过程最难,需要老师们 “亲、勤、细、实”辅之。再次,学校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塑造学生规范职业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整合教育、反复训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技能是中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专业教师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 “敬业爱岗、遵章守纪、乐于奉献,具有诚信意识与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职业素养,要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另外,注重训练,实践操作需要千百遍的重复,技能的提高,重在精细。这也特别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

(5)注重吃苦耐劳精神教育,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中职学生要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 “吃苦耐劳”。要充分利用值周、值日、卫生打扫、公益劳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机会锻炼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企业助推

企业需与职业学校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积极地引企业技术人员入校,引企业教研平台入校,共同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 “校企融合、教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引企业文化入校,由企业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工作理念、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自我管理、质量意识、6S管理、精益生产管理概念等课程,创新德育以适应职场,有效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操守、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企业满意度。这样,企业在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前期中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资金保障,共同完成项目研究与培养,然后再将校企教研成果引入生产,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 (08).

[2]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探析 [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

作者简介:

吴丽萍,女,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