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自读笔记”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自读笔记”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梦龙老师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认为:自读笔记,“证明它有助于使学生较快地摸到阅读的门径”。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作了些探索。在此,先简述“自读笔记”的六个步骤。“自读笔记”的六个步骤是“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自读“六步”,构成了每一篇课文学习的轮廓。绝大部分学生做“自读笔记”的兴趣远胜于一般的“思考与练习”;一篇像样的“自读笔记”,也并不亚于教师的备课笔记。

钱梦龙老师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认为:自读笔记,“证明它有助于使学生较快地摸到阅读的门径”。这似乎仅是从学生的“学”而言。那么,从教师的“教”来说,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作了些探索。在此,先简述“自读笔记”的六个步骤。

“自读笔记”的六个步骤是“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自读“六步”,构成了每一篇课文学习的轮廓。

第一步认读:学生默读或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并自查词典解决。分清课文中的多音字、形似字,如“狼藉”与“书籍”、“簌簌(sù)”与“天籁(lài)”等等。

第二步辨体:即辨明文章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划分。倘是小说,先以记叙文之方法阅读,再结合“背景、情节、人物”等小说要素分析。

第三步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题眼”。比如课题“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介宾短语。全文扣住了日之烈和雨之暴而写,是把烈日和暴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来写的,题目揭示了小说除写自然景象之外,还有丰富的内涵。题目中的“和”字,联结了“烈日”“暴雨”,暗示了课文的两个组成部分。审明题义,至为重要。

第四步发问:学生按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通过“自问自答”逐步理解课文。三个问题是: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有逐项回答的,也有综合思考的。以补充教材《窗》为例。一位学生从“物之一——窗”“物之二——景”“物之三——人”“物之四——墙”入手,透彻地分析了课文。(见本书“桃李芬芳”辑“经典课文学习案例荟萃三”)

第五步质疑:自读中“思前顾后”,统观全局,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明知故问”。如《背影》中“当父亲买回橘子后,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什么这里要用“一股脑儿”这个词?又如,“《七根火柴》中卢进勇数火柴与无名战士数火柴有何异同?”“为什么《老山界》没有像《一件珍贵的衬衫》那样明确交代时间?”等等。

第六步评析:学生经过充分消化课文,就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或某方面的特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比如《小麻雀》一文中鸟的眼神描写的作用;《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设问句运用的效果;《在烈日和暴雨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绝大部分学生做“自读笔记”的兴趣远胜于一般的“思考与练习”;一篇像样的“自读笔记”,也并不亚于教师的备课笔记。有些结构严谨的提纲、对比鲜明的图表、趣味盎然的插图、入情入理的分析,令教师在批阅时赏心悦目,授课时间也相对缩短了,效果却明显提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