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城市概念界定

生态城市概念界定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我们很难找到被学者们一致认可的一种定义解释。本书比较认同系统论的研究视角,认为生态城市是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充分发挥,是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一)“生态”概念的理解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家”或“生存的环境”,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核心内涵为“关系的和谐”。将生态等同于绿色或环保,是比较狭隘的一种理解。广义上生态的概念,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种整体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广义上的生态,不仅仅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包括价值观念上的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生态道德都是现代社会中生态化体现的重要方面。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整体系统,对于生态城市的理解和研究,应突破狭义的生态概念,基于整体生态概念去深入探讨。

(二)生态城市的定义变迁

生态城市实际上追求的就是一种“共生”的理念,这种“共生”的理念本来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在这种“共生”模式里,所有的动植物,当然也包括人类,都是以一种平衡、和谐、共赢的方式相处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以及人类对于资源的开采和争夺,就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也就是生态失调的现象发生了。在人类意识到生态失调也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时,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和平共处的“共生”理念也就被提出来了。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建设模式,即生态城市模式呼之欲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升华,生态城市的概念也随之产生。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Edward Howard 的田园城市,他提出把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后来学者们对田园城市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入,出现了城市生态学(Park,1925),而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将生态学与城市结合在一起,明确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llistky在1987年提出,生态城市是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一种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在1987年提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低污、紧凑、节能、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生态城市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并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可能利用其自然禀赋,将原有城市建设转变成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普遍化,促进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建筑师P.F.Downton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与人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平衡的城市,并指出创建有活力的人居环境、构建与生态原则一致的健康的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与改善社会福利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但近十年来,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学者在生态城市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黄光宇(1997)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沈清基(1998)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黄肇义和杨东援(2001)认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三)生态城市的研究视角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我们很难找到被学者们一致认可的一种定义解释。但从研究视角上看,可以将其研究重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生态学视角

许多研究生态城市的学者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在研究中,更多地强调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重点关注生态城市的生态指标构建及评价体系,对包括空气质量、绿色建筑、交通选择等在内的多个指标的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围绕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的建设。

2.经济学视角

有一部分学者基于经济学视角来探讨生态城市的内涵。这部分学者更多地是将生态城市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认为生态城市应该重点考虑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倡导绿色能源的推广和普及,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再利用等循环经济原理研究生态城市的建设。

3.社会学视角

有学者认为,生态城市不应该是单纯的自然生态化,城市本身是自然和人的结合,因此在生态城市研究中,必须关注人类生态化。这部分学者更多地考虑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认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突出人的力量,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从社会发展机制和社会环境的建立角度实现生态城市。

4.系统论视角

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视角,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对生态城市的塑造,不仅仅要考虑自然环境,还需结合人类文明,通过建立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抑制的共生秩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书比较认同系统论的研究视角,认为生态城市是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充分发挥,是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