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个人语言的魅力

探讨个人语言的魅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几年前,我曾做过一个毫无个人语言的讲座。这真是一个悲惨的遭遇,它使我心力交瘁。个人语言的实质就是一个大写的“我”。“我”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跟他们交流。在决定是否使用你的个人经历时,我的准则是看这个故事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还是只是有利于我自己。除了个人经历,其他如某位科学家在做某个发现时的轶事或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个人经历,这些都可以使我们提供给学生的相关信息变得生动有趣。

——个人语言的实质就是一个“我”。

本章开头的故事里,霍利发自肺腑的话语其实就是个人语言的使用。“我错了!”这里,她没有多说那位旁听者,也没有多说自己是怎么从这混乱里走出来的。她也没有使用动力语言,试图让学生理解自己或原谅自己。简短的一句认错就足够了。圣公会牧师、大学教授芭芭拉·布朗·泰勒(Babara Brwon Tyler)认为:“在充塞着各种辞藻的世界,只有那些来自日常、简单、实在的词语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霍利的那句“我错了”就是最好的证明。2

几年前,我曾做过一个毫无个人语言的讲座。我的一个朋友,他是天主教神父,请我为一所天主教学校的老师做一个工作坊。有这么个机会我当然非常高兴,精心计划如何接近这群特别的天主教老师。计划完成后,我问神父,老师们是否会介意我不是天主教徒,他不经意地说:“你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个。”

我决定照他的建议行事。在工作坊,我隐瞒了我是新教徒的事实。这真是一个悲惨的遭遇,它使我心力交瘁。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练习还是和参与者互动,我没能讲一个我真实的经历,我时刻都得小心谨慎,不敢暴露自己新教徒的真实身份。下午学生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有一个人这样写道:“材料都还有趣、有价值,可老师怎么显得冰冷,毫无感情。”

个人语言的实质就是一个大写的“我”。“我”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跟他们交流。如果学生的观点你不同意,你会说“我觉得应该做另外的理解”。最好不要直截了当说“你错了”。以“我”开头的话留有余地,可以让师生展开对话,使他们之间产生连接。而简单的一个声明或判断容易引起听者的警觉和反感,让他们关闭心灵。如果要开始一场对话,你喜欢用“我认为”开始还是用一个来源不明的陈述,如“有人认为”或是“大家都这么认为”开始?

个人语言不能取代动力语言,也不能替代相关的信息和事实,然而它可以把教师置于生动的场景之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学生讲故事,比如让学生知道自己当初学几何是多么困难,正在读的某本书当初是如何影响自己做出某个决定,而那个决定又是如何影响自己未来的。回头看看自己的求学生涯,我想你一定能记得某个老师讲过的故事,无论是在课堂上讲的还是你们私下里讲的。我也相信,许多年过后,你已经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故事融入你自己的教学中了。

我知道经常有老师表示困惑,在教学中到底应该透露多少个人信息才合适。自我暴露有时适得其反。如果老师在学生中寻求同情、肯定或理解,那他这是在利用课堂和学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决定是否使用你的个人经历时,我的准则是看这个故事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还是只是有利于我自己。有时这两者很难区分,为此我也犯过不少错误,不过我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评估讲述那些个人经历的动机。

除了个人经历,其他如某位科学家在做某个发现时的轶事或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个人经历,这些都可以使我们提供给学生的相关信息变得生动有趣。上大学文学课的时候,老师总要讲一些相关作家的生活轶事。这些故事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兴趣,同时也为那些文学作品的学习提供了背景。这位教授的文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如果我不能很好地理解某位作家的作品,我还会习惯性地去了解他的生平,以帮助自己理解其作品。

在教学上,教师在使用个人语言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回答问题时也使用他们自己的个人语言。建筑学教授彼得·施耐德就是这么做的。他鼓励学生写下他们和建筑、房间、过道、走廊的经历。尽管那些作业是他布置的,但我可以想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同学之间一定相互分享过各自不同的经历。在灵修工作坊里,我常常要求学员反思自己的经历并和一两个同学相互讨论。这些经历不是为我讲的,而是作为连接学员之间的工具,是他们相互分享聆听的材料。分享个人经历、聆听他人的经历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简单的会话变成参与者之间的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