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学习风格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语言学习风格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将会引导人们将这一因素带入到课程设计,考虑到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还会提高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程度。本文将对语言学习风格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期望能对语言学习风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2.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和语言学习风格的定义在1970年以前的研究中常用的是“认知风格”这个术语。因此,学习风格的类型和分类也会受到这些与风格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

语言学习风格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解放军理工大学 刘 莹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习风格的应用和研究开始在西方国家备受关注,而我国对语言学习风格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地关注和研究。本文阐述了语言学习风格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期望能对语言学习风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习风格的定义和分类,语言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关系,以及学习风格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语言学习风格 语言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 教学风格

近年来,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的研究中,语言学习风格成为越来越受学者们和教育者们关注的话题。美国学者布朗先生(H.Douglas Brown)认为学习风格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整体构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习风格的研究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个体学习者的变化,同时还能帮助我们采取多样化教学,以适应更广泛的学习者的需要(Arnold&Brown,1999:17)。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将会引导人们将这一因素带入到课程设计,考虑到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还会提高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程度。

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关于学习风格的应用和研究开始备受关注,而我国对语言学习风格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对这个领域的深入关注和研究是需要的。关于学习风格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学习风格的分类;学习风格对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学习风格与认知、性格等其他因素的关系等等。本文将对语言学习风格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期望能对语言学习风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习风格的定义和分类,语言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关系,以及学习风格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与分类

1.风格的定义

学习风格与学习者个体差异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影响着学习风格的重要性。因此,对学习风格的真正本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对学习风格的理解还需由对风格的理解开始。“风格”是指对个体而言一些稳定而且持久的倾向与偏好(Brown,2001a: 104)。对于风格的稳定和持久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布朗先生认为尽管从表面看来,不同个体对不同的风格一般会有的不同倾向,但不同的情景会激发个体不同的风格(Brown,2001a:105)。学者立特和辛格顿先生(Little&Singleton,1990)认为帮助成年学习者开发他们的偏好并同时帮助他们形成适合某种特定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是可能的(摘自Ellis,1999:49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风格是相对而言稳定的。

2.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和语言学习风格的定义

在1970年以前的研究中常用的是“认知风格”这个术语。因此,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这两个概念常常被混淆,甚至被替换使用,因此首先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认知风格”常常被定义为内在的信息处理模式,代表了一个人典型的感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认知风格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反映的是实验心理学者们对于个体差异在认知和感知方面的研究。当认识风格的研究被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上时,认知风格就与学习风格理论的实际操作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因此,二者在分类上也有重复的地方,认知风格可以说是学习风格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然而,学习风格则相对而言涵盖了学习的整个过程。

美国学者邓恩(Dunn)夫妇把“学习风格”定义为“学生集中精力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谭顶良,9)。学习风格简单的定义是“学生学习一种新事物或者解决一个新问题通常使用的方法(Oxford,2002:34)”。更具体地说,它们是个人感知、处理和重新获得信息的典型方式。学习风格也具有一定稳定性,学者奇非(Keefe,1979)将学习风格定义为个体认知上、情感上和生理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反映了学习者感知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对学习环境做出反应的方式(摘自Brown,2001a:105)。一种更为形象的定义是学者克莱斯顿和穆瑞尔(Claxton&Murrel,1987,摘自Eliason,2002:21-22)使用的洋葱比喻:学习风格好比洋葱有着不同的层次,核心是学习者的性格特征,第二层为信息处理特征,第三层是社会交际特征,而最外一层是对于教学方式的偏好倾向。他们还认为处于中心的特征是最为稳定的,而其他特征的稳定性则由内向外递减。因此,学习风格可以说是认知风格、性格、情感风格和生理风格的集合。

而语言学习风格简单来说,就是运用于语言学习的风格,是学习者为了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主要倾向于使用的方法。学者瑞贝卡·牛津(Rebecca Oxford)认为语言学习风格是对个体全面学习风格的一种直接反映,是运用于学习和工作常用的风格(2002: 34—35)。了解风格、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和语言学习风格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风格的类型划分,因为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风格种类的划分。

3.学习风格模型理论和分类

一直以来,对学习风格的类型和种类的划分可以是说纷繁复杂。对语言学习风格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说明人们在学习语言中存在能力的差异,而是为了说明不同的人在与外界交流,以及感知和组织信息的时候使用的方式不同。人们的风格是由他们将周围环境内在化的方式决定的,正如上文所言,学习风格与学习者的生理因素、情感和认知各个领域都相互渗透。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学习风格会受到性格、心理和认知的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风格的类型和分类也会受到这些与风格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

比如,与性格、性情有关的学习风格类型有内向型与外向型(introverted vs.extroverted),理智型与直觉型(sensing vs.intuitive),思考型与感情型(thinking vs.feeling),判断型与感觉型(judging vs.perceptive)等;与心理认知有关的风格类型有场独立与场依存(field-dependent vs.field-independent),合作型与竞争型(cooperative vs.competitive),参与型与回避型(participant vs.avoidant),审慎型与冲动型(reflective vs.impulsive),分析型与综合型(analytic vs.global),模糊容忍型与非容忍型(tolerant of ambiguity vs.intolerant of ambiguity),左脑发达型与右脑发达型(leftbrain dominant vs.right-brain dominant)等;与感知有关的类型有视觉学习模式(visual),听觉学习模式(auditory),体验学习模式(kinesthetic)和动作操作学习模式(tactile);另外还有与环境生理有关的学习风格类型等等。

已经确定的学习风格的类型就有二十多种,学者格汉(Gorham,1986)和卡芮(Curry,1983)将各种强调不同方面的学习风格综合在了一起,并把学习风格分为了三大类:⑴认知性格因素,比如维特金(Witkin)等学者在1976年提出的场独立&场依存等等;⑵信息处理风格,比如学者科博(Kolb,摘自Skehan,1999: 246)在1984年建立的实践学习周期(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模型中将学习周期划分成了四个阶段,依次为: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审慎和观察(reflection-observation),抽象概念的形成(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以及积极实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再比如,学者哈内和蒙福特(Honey&Mumford)在1992年提出了他们研究得出的信息处理风格(activist style,reflector style,theorist style and pragmatist style)等等;⑶对教学的偏好,比如学者邓恩(Dunn)在1983年提出的教育模型中将学习风格分为五类——每个人的学习风格都是环境、情感、社会、生理和心理这五大因素的综合(Smith,1997)。

近年来,而且随着研究的发展,新的学习风格类型还在不断地增加。可以看出,对学习风格进行适当的定义、分类和理清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和分类还存在分歧。但对学习风格的分类和整理也十分必要,因为这将有助于学习风格理论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好地使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

二、语言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

1.二者的区别

对学习策略研究的兴起大部分是源于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不断关注。这种趋势可追溯到对“学习是从学习者开始的”这一观念的认识(Nyikos&Oxford,1993:12)。学习策略和学习者培训的研究之所有会受到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与当前教育方法及其实际的运用是一致的。学习策略也可使学生变得更独立、更自制,并实现终身学习。有经验的老师会帮助学生们发展其对学习策略的意识,并使得他们能够使用各种各样的适当策略。通过对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反复研究,证实了最好的学习者总会使用适合他们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策略,他们使用的是各种策略的组合(Oxford&Ehrman,1995:362)。

学者布朗认为,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区别就在于——策略对于个人来说变化的范围更大,而风格尽管不是持久不变的,却相对而言更稳定、更可预测(Brown,2001a:104)。但是二者一旦被语言学习者意识到,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使用。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共同组成了个体的学习指令系统,然而对于稍微稳定的个体风格和相对不那么稳定的学习策略之间的区分还是很有必要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可由学习策略衍生而来,是指语言学习者为了方便习得、记忆和使用语言信息而使用的技巧、方法或者行为。瑞贝卡·牛津(Rebecca Oxford)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是:学习者为使学习更容易、更快、更有乐趣、更能被自我控制、更有效,而且更容易在新情况下运用而使用的一些具体行为(Oxford,1990: 8)。根据上文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二者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还被牛津等学者描述为,“学习风格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学习策略是具体的行为,通常而言是有意识地被学生使用于增进学习的效果和进程”(Oxford,1992:440)。

2.二者的关联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相似之处就是,二者都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在没有全面考虑情境的情况下很难简单地定论哪种学习风格或者策略更好。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因素包括个体学习者差异,比如语言学习的观念、学习者因素(性别、年龄、态度、动机、性格、学习风格)等;学习者个人背景、情景和社会因素等等。牛津(Oxford,1989)认为“个体学习策略的使用和个体学习风格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摘自Ellis,1999:541)。但目前,对二者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试验证明(比如Ehrman&Oxford,1989),在不受教师鼓励或者不被课程束缚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使用某些策略,学生会很明显地使用那些反映他们基本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摘自Oxford,2003:9)。

牛津(Oxford)曾提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试用某种学习策略才可被称为是有效的:(a)策略与学习任务有合适的相关性;(b)策略需要适当地符合使用者的学习风格;(c)学生能有效地使用策略并与其他相关策略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习策略才能是使学习更容易、更快速、更有趣、更有效(Oxford,1990:8)。可见,当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相适应时,能够帮助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不同的风格对应着相关的策略,每一种学习风格都会影响若干学习策略的使用。这对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技巧有很大的启发。如同学者卡芮(Curry)提到的,既然策略比风格更容易学习,而且更容易变化,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任务要求来提高学生的策略技能同时让他们选择性地使用一些合适的,即使不属于他们风格的策略(Curry,1983: 69)。因此,教师们可以积极地通过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拓展自身的学习风格。

3.语言学习风格和策略研究的局限和建议

当前对语言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吸引了学校、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兴趣还对工作培训和职业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然而,目前的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就是缺乏一套可将风格和策略运用于学习、教学、培训和管理的操作系统。仅仅提出学习策略可以与学习风格巧妙对应是不够的。风格、策略和学习行为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有学者认为策略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被改变,因为很可能会受到风格的影响(Carson,2002:434)。今后对学习风格和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或许会对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三、学习风格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1.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

学习风格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帮助避免课堂内教师风格和学生风格的冲突。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生冲突在课堂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而且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态度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协调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已有实验证明(比如,Dunn等1995),将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指导相协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摘自Malinsky,2001)。尽管有学者(比如,Reid 1995; Willing,1988)认为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是可以鉴别的,但是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并不多。一般认为,教学风格是受教师们曾经的学习风格和被教育风格的影响,或者是他们对曾敬仰的老师的模仿(Peacock,2001:5)。

那么,该如何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一致呢?首先,外语教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了解,并帮助学生增强对自身学习风格的了解和意识。同时,教师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学者认为(Dreyer,1998)教师可以通过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教学需要来避免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冲突。因此,一种平衡全面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2.增进对学习风格的了解

为了协调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外语教师首先要增进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从而可以针对学生的强项和弱项选择适当的教学任务和材料。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对他们自身的学习风格有更多了解,使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如同学者布朗(Brown,2001a:109)所言,教师的职责是了解学生们的学习风格,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们掌握灵活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更了解自身的需求和偏好。

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总是知道如何使用不同的风格(和策略)来应对每天不同的语言情景(Brown,2001b:193)。如前所言,学习风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实验证明(Nam and Oxford,1998),通过对学习风格的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自身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一些不足。因此,如果学生们对自身的学习风格能够有所了解,他们就可以改变阻碍他们有效学习的一些风格,并学会灵活地使用不同的风格(和策略)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同时又帮助学生们对自身的学习风格有所了解呢?首先,一个有效办法是通过填写自测表格(比如Brown,2001a:129)。这种表格不一定要很正规,教师们甚至可以自制这种表格,因为这种表格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和启发。第二种了解学习风格的有效方式是通过一些正规的性格和认知风格测试。比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ventory)的性格风格测试与语言学习风格就是想对应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参加相关讲座,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在平时课堂里,教师们还可以通过不时地对学习规则的提醒增强学生们的自觉意识。

3.增进对教学风格的了解和发展平衡的教学风格

教师对自己学生的风格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对学习策略的培训也可以交织到教学中,并与学生的风格相适应。但是,外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风格也要有所了解,才能更有效地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可采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平衡的教学风格。教师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输入,同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课堂学习任务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师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课程和教学任务的计划,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同一课堂,学生们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合整个班级的偏好。但是,如果教师们选择用多种教学法或者说一种平衡的教学风格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对各种不同教学法的选择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而不同。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与他们的学习风格不适合的教学风格,或者需要他们用不太偏好的风格来解决问题,但是使学生们学会面对和使用不同的学习风格可以帮助他们发展一种全面的学习技能。因此,对学生们不太偏爱的风格进行适量而有规则的训练对学生而言是有益的。同时,获得一种既对学生有效而又让教师感到舒适的教学风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研究教师与学生风格的关系尚属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践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今天,语言学习风格研究将会对外语教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nold,Jane and H.Douglas Brown.A Map of the Terrain[A].In Jane Arnold(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Brown,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a.

[3]Brown,H.Douglas.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e Pedagog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1b.

[4]Carson,Joan G.and Ana Longhini.Focusing on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 Diary Study in an Immersion Setting[J].Language Learning 52: 2,June 2002,401-438.

[5]Curry,L.An organization of reaming stylestheory and constructs[Z].ERIC Document235 185,1983.

[6]Ehrman,Madeline E.and Oxford,Rebecca L.Cognition Plus: Correlates of Language Learning Succes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1(1995): 67-89.

[7]Eliason,Patricia A.Difficulties with Cross-Cultural Learning-Styles Assessment[A].In J.M.Reid(e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8]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9]Malinsky,Marci.Matched Learning Styles of Teacher and Student: A Study of Its Relationship to Achievement and Self-esteem[D].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2001.Ann Arbor,Mick.: UM I,2001.

[10]Nam,Christine and Oxford,Rebecca L.Portraitof a Future Teacher: Case Study of Learning Styles,Strategies,and Language Disabilities[J].System 26(1998):51-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