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与高等院校合作研发项目

如何与高等院校合作研发项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2010年是中央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校按照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总体要求,依托并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整体优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同时,该校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总投入达3.73亿元,新建了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

2001—2010年是中央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校按照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总体要求,依托并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整体优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

一、总体情况

1.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2001—2010年期间,该校专家多次应邀赴中央政治局、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中央政法委、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等单位做了多场重要学术报告。杨圣敏教授于2005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我国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做了专题讲解;牟钟鉴教授于2007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加强我国宗教工作问题做了专题讲解;戴庆厦教授主持的中国语言国情调查等项目,直接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陈理教授关于《妥善处理宗教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被《新华社内参》全文登载;李俊清教授等关于“西南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后达赖时期达赖集团对境内寺庙的渗透手段及我因应之策”、“新疆‘伊斯兰解放党’活动态势及对策”的研究报告,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金炳镐教授等撰写的《城市民族区的法律地位亟待明确》调研报告,被《人民日报·内部参考》刊载;余梓东教授撰写的《跨境交往视野中的内蒙古发展与稳定》调研报告,被《人民日报·内部参考》刊载。苏德教授《关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调研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相应的批示。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该校教师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分别向中央办公厅、中央维稳办、中央政法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公安部、安全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领导机关提供了27份决策咨询报告。上述科研成果充分显示了该校在国家决策和政府咨询方面所发挥的智库作用,为国家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从2010年5月开始,该校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全面参与了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校有10多个学科的近30位学者和近百名研究生参与了工作。项目的完成,不仅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探索出了多学科联合开展重大项目研究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该校10年间累计向各有关部门提交调研报告400余份。

2.聚焦民族地区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的田野调查

该校教师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步与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在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努力使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2009年8月,该校杨圣敏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和南疆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甚至还深入监狱对20名东突分子进行了访谈和脑电波测试,为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全国人口较少的22个民族发展问题的田野调查,调研覆盖面广,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意义重大(新华社内参作了专题报道),为国家制定相关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形成了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汉藏语研究则提升了汉藏语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在国际上更加凸显了领先地位;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传承研究项目在四川省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县进行了调研,对震后该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及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边疆地区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与社会稳定调研,边疆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与对策调研、跨境民族与国家地缘安全调研、少数民族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设调研直接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与亮点。

3.开展系列原创性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在教育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的共同支持下,该校开展了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监测工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的研究空白与工作空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在不同研究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如在宗教学研究领域,牟钟鉴教授的《民族宗教学》;在民族经济学领域,刘永佶教授主编的《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在民族法学领域,赵小锁的《民族地区司法制度中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吴大华的《民族自治地方刑事法律制度研究》,乔世明的《民族自治地方资源法制研究》等。在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方面,关注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在整理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和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汉文文献,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建设与管理、近现代民族“自治”问题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科研项目和成果逐年增长,科研实力不断力增强

1.科研项目

该校坚持以开展项目研究来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模式,科研实力逐步增强,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数量、项目经费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飞跃。该校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实现了上述项目学校历史上零的突破。其中,年度获取国家级项目从2001年的5项增至2010年的34项,同比增长5.8倍。获取的各类科研经费数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年度科研经费(不包括“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经费)从2001年的216.2万元猛增至2010年的5213万,同比增长23.12倍,见表1。

表1 2001—2010年项目情况(经费总计14254.28万元)

2.科研成果

该校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其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表2 2011—2010年出版发表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该校年均举办的学术讲座达300次以上,有效地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此外,该校还主办或协办了一系列颇具学术影响的研讨会,如第一届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问题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纪念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诞辰一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教育部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学部年会等。

(二)创新团队和学术组织建设成效明显

该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指导,不断充实壮大了学术创新团队。同时,该校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总投入达3.73亿元,新建了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各基地在国内外聘请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不断提升学术创新团队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吸收心理学领域专家,将心理学内隐测量和民族学外显调查相结合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从心理学脑神经认知角度进行的仪器测试和分析进行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合作承担了“维吾尔人社会认知的心理机制”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承担了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研究》。为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研究水平,在教育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下,此校搭建学术创新平台,将传统优势学科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相融合,发挥了学科群整体优势,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该校依托现有学科资源,组建3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3个重大项目研究中心、186个课题组。这些学术组织的建设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并组建了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各基地全面负责落实体制和机制创新、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科研规划与项目监管等目标责任;各研究中心则在基地主任的直接领导下,针对中心职能配合基地开展制度建设和机制探索,并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开展学术攻关和培养人才。

(三)学术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该校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性研究的科研环境,以制度化的方式为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此修订和起草了与之相关的科研管理文件,体现了学校在建设研究型大学过程中,科研管理方面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由刚性约束到柔性激励的转变、由只重结果到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转变。该校公布实施的科研管理文件有:《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认定办法》、《学术道德规范》、《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

(四)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

科研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报时,科研处请校内外专家举办项目申报辅导,为项目申报者排忧解难,有效提高了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和项目中标率,受到申报者的好评。另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研处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组建团队、搭建平台等途径,不断凝练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五)认真做好自主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为确保自主科研项目发挥其科研导向作用,结合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该校确定了青年基金、新兴与交叉学科研究、重大项目孵化研究、自由探索与成果转化等四类项目支持计划。为确保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所有申报的项目都经过了严格规范的初评、复评和答辩等评审程序,中标的项目均经过公示、分管校长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等管理环节,整个项目评审过程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受到教育部领导和外聘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标志性成果

1.民族学研究方面

喜饶尼玛教授的《近代藏事研究》荣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杨圣敏教授的《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思路》荣获国家民委2006年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李俊清教授的《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国家民委2007年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良警宇教授的《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军教授的《肌肤上的文化符号——黎族和傣族传统文身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俊清教授的《达赖集团对境内寺庙的渗透及对策研究》荣获国家民委2008年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2.民族史研究方面

王钟翰教授的《中国民族史》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阿力肯《一件清代哈萨克租牧地文书研究》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3.民族语言研究方面

耿世民教授的《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戴庆厦教授的《仙岛语研究》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耿世民教授的《回鹘文“阿弥陀经/大白莲社经”二叶残经研究(英文)》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

丁石庆教授的《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研究》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4.民族宗教研究方面

牟钟鉴教授的《中国宗教通史》荣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方面

金炳镐教授的《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余梓东教授的《跨界交往视野中的内蒙古发展与稳定调查》荣获国家民委2008年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余梓东教授的《在3·14和7·5事件背景下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调查》荣获国家民委2009年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金炳镐教授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形式创新研究》荣获国家民委(2010年)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群,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优化学校科研资源配置,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全面提升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

2.工作思路

该校科学研究要紧密结合国家相关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根据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形成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科研体系;努力做到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高,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支撑条件全面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