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晰课堂意义,确立“真课堂”

明晰课堂意义,确立“真课堂”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发生有益变化的课堂,才是对学生有用的课堂。只有这样对学生有用的课堂,才能称为课堂。刚才讲到课堂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自然是向好的方向变化。所以,如果课堂上有不想学习的学生,那么这种课堂就不是课堂,就不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课堂。这些想学的学生有办法学了,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课堂。

也许有人要说,我们做老师的,天天都在上课,谁不知道课堂的意义是什么?谁不知道课堂的意义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老师只是“教书”与“上课”——根据要求做事,却不明白为什么做,最终又走向何方。一个连教学目的与根本原因都不知晓的教师,怎么能真正地去教书、去育人、去上课呢?表面上看起来,对课堂意义的认识这个问题很简单,很肤浅,但深究其实质内涵来,可以发现它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命运,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如果连课堂意义的重要性都不能认识到,必然就会导致课堂“失其味”、“去其义”,打造“真课堂”、寻求“高效课堂”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为认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

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以为,课堂教学的意义有以下两点。

课堂是知识、能力、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载体

课堂是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即课堂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手段、有追求的,课堂就是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多方面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也就是说,上课和不上课是有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为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变化,那么这个课就不能称为课,而是浪费时间。当然,这种变化是指学生向高的方面发展、向善的方面成长、向好的方向转变,这种变化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也就是说,上课之前如果来考一考,学生因为未学习、未接触到新的知识,所以成绩不理想,分数不高,只是限于“现在发展区”;而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分数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达到了“最近发展区”。这种知识的变化、分数的变化和成绩的变化是显性的、表象的。

学生知识、分数和成绩的变化是显性的、表象的,学生还需要更多隐性的变化。

我们以为,支持与促进知识掌握的背后有诸多因素,如能力发展的程度,方法正确理解与熟练运用的程度,对问题、知识的认识、理解、把握的程度,对情感投入的程度,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程度等,都可能影响变化。所以,一堂课使学生发展、变化,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应该是多元的,这实际上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三维学习目标”或“三维成长目标”的问题。

我们以为,能力、素质、习惯、情感、价值观等才是一个人真正发展、变化、成长的根本;知识、成绩、分数,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是看不见的——能力、素质、习惯、情感、价值观,而那才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看课堂变化,不能只看表象,而应该透过表象看支撑其变化的实质。

这种变化,不应是一个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的变化,而应该是所有人的变化。也就是说,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发生有益变化的课堂,才是对学生有用的课堂。只有这样对学生有用的课堂,才能称为课堂。否则,只能是对一部分学生有用的课堂,它对另一部分学生则无用,通过这堂课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发生有益的变化。例如,有些学生从上课睡到下课,从上课玩到下课,从上课呆到下课,试问,这样的课堂对于这些学生有什么用呢?简直就是煎熬。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应该坚持“为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思想,实际上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色彩”,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坚守的底线,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在课堂上常有两种学生:一种是想学习的学生,另一种是不想学习的学生。刚才讲到课堂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自然是向好的方向变化。所以,如果课堂上有不想学习的学生,那么这种课堂就不是课堂,就不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课堂。作为学生,首先要学习,不管学习多少,不管学习的程度如何,学习都是学生的第一要务。

当然,这种学习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学习。如果学生不学习,固然与学生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但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你的课堂上为什么会有不想学习的学生呢?你为什么没有办法让他想学习呢?你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的作用在哪里呢?

课堂上仅仅是学生学习还不够。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如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动一下,而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参与,不知怎么学,不知学什么,不知从哪里下手,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有学习的想法和愿望,但就是不会学,那么,这些学生无疑是痛苦的,没有办法、无路可走是最大的痛苦。

我们以为,这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当让这些想学却不会学的学生有办法学,而不是被动地学。这些想学的学生有办法学了,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课堂。

学生会学了,还必须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学了之后、会了之后因感觉无事可干而东张西望,要有不懈追求的精神。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用更好的方法、更少的时间学习?如何在求得知识的同时能够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自己。

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使其不仅会学,更能善学。《荀子·大略》中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就是,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所以,教师对学生不能满足于使其知、会、能,而应该使其在理上、在质上、在本上做文章,善于积累、善于拓宽、善于强化,使学变得更灵活、更有效。

“三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一个学生一个药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做到“下必须保底,上不能封顶”——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有基本的、共性的发展,又要有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的发展,这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得到真正的适合自己的发展。在以上几段话中,都提到了一个“学”字。这儿的“学”就是学习的意思,但“学”不仅是学一点知识、考一点分数,更包括前面讲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习惯等,也就是说,是全方位的学、多方面的学,通过“学”,最终使不同学生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无情”到“有情”,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差”到“好”,使学生既学到、学会,也会学、能学、善学、进学、成学。

所以,只有基于以上思想的课堂,才能称为课堂。如果只是说了,只是做了,但学生没有有益的变化,或者只有少数人的变化而没有所有人的变化,或者只有分数的变化而没有本质的变化,或者只有一时的变化而没有通盘考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变化,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好课堂,至少不是完整、完美的课堂,而是充满缺陷的课堂,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背离的课堂,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和造就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