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敬重在“敬”

孝敬重在“敬”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要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孝敬父母的义务就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有的人认为孝敬父母只要让他们不缺吃少穿就行了,这就非常片面了。恭敬之心应当是在给父母送去奉养之物之前就存于心中了。所有这些都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都必须加以克服和纠正。孝亲敬老重在“敬”。只有把孝敬父母的重点从“养”转到“敬”上,既满足老人物质上的需要,更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要,老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会有真正幸福的晚年。

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夫子也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可见,赡养、侍奉,尊敬、爱护老人,是一个永恒的伦理,不老的话题。人类要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孝敬父母的义务就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有的人认为孝敬父母只要让他们不缺吃少穿就行了,这就非常片面了。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物质上赡养父母,满足他们衣食需要,并不大困难,而要真正做到尊敬父母,满足他们情感、心理上的需要,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孝敬父母,仅仅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最高的孝,在于对父母的尊敬: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何谓孝,孔子解释说,现在人们都说,能够养活父母就是孝,然而,狗与马都要养活,如果不孝敬父母,只是养活,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孟子说对父母只奉养而不爱护,和养猪差不多;只爱护而不恭敬,又和养牲畜差不多了。恭敬之心应当是在给父母送去奉养之物之前就存于心中了。恭敬要有实际表现,君子不只是表面上持恭敬态度的。有一次,孔子门徒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有事帮父母去做,有了美味佳肴让父母吃,这并不难做到,难的是和颜悦色,由衷地尊敬父母。古人这些见解,对我们是有启示作用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就算尽了孝心了,根本不注意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有的一年到头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不要说给父母赠送生日礼物,祝福父母生日快乐了;有的送钱送物给父母不是双手恭敬地递在父母手中,而是往桌上、床上一扔了事;有的碰到家中的大事从来不同父母商量,征求父母意见,而是独断专行,把父母的规劝当作“耳边风”,甚至认为是“啰嗦”、“讨嫌”;有的从不和父母谈心、聊天、拉家常,更不要说陪父母看看电影、逛逛公园了;有的对父母态度粗暴蛮横、甚至对父母大声喝斥,恶意讽刺挖苦,怒目瞪视;有的当父母一方去世时阻止另一方再婚,说什么那样“丢人现眼”、“老不正经”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都必须加以克服和纠正。

孝亲敬老重在“敬”。人有多层次的需要,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单纯物质的赡养父母是不足以谓孝的,也不可能使父母安逸地度过晚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孝亲敬老缺乏自觉性。他们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不是出自晚辈对长辈的感激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不是出于自觉自愿,只是单纯地当作一种“义务”,为了履行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被舆论谴责,落一个“孝”的好名声。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乘凉莫忘栽树人。”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心血,子女是应该予以报答的。人生在世,谁不是靠沐浴父母的“春晖”长大,吮吸母亲的甜蜜乳汁成人呢?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拳拳之心和无限的爱。子女从物质上精神上尽可能满足父母的需要,真心实意地孝敬老人,不仅是对父母“三春晖”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和历史的尊重,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孝敬父母的重点从“养”转到“敬”上,既满足老人物质上的需要,更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要,老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会有真正幸福的晚年。

(赵化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