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

记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倡议历史教师读书、买书,一直是孔老师的坚持:不仅要读中国史家的书,也要读外国史家的书;不仅要买专著,也要买通俗读物。这一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成了上海市社联的品牌项目。孔老师认为中学历史教师不应远离学术前沿,而应当进一步成为历史研究队伍的一分子,只有把握学术潮流、不断自我更新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中学历史教育与教学。

第一次知道孔繁刚老师还是在读书时,那年教育实习,孔老师的录像课《1794~1814年的法国》是我们教学技能学习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围绕拿破仑,向学生充分展示了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扫荡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孔老师“富有激情、长于思辨”的教学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孔老师本人又出现在了我们的课堂上,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讲课,更让即将开始实习的我们赞叹不已。那时的孔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满腹经纶、德高望重的名师,可望而不可及。

毕业后,我留在了徐汇区工作。2003年,我参加市青年教师大奖赛。试讲时,教研员请来了孔老师为我把关。又见名师,我激动又忐忑。但令我不解的是,听完课后,孔老师并没有对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作太多的讲评,而是拿出了一本薄薄的小书——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让我读读经典。看到这本封面已有点残旧的小书,我很汗颜。我当时上的课是“草原文明”,备课时我翻阅了法国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蒙古帝国史》等外国史家的专著,独独忽略了中国史名家翦伯赞写的这篇著名的考古报告。孔老师走后,我花了两天时间,认真阅读和思考,找到了诗一样的语言小结我的课:“游牧民族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芜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课后,有学生特地跑来跟我说,老师,这句话说得真好,游牧民族就是草原上的雄鹰,强悍凶猛地出现而又倏然消失,留给人无限遐想。

几年后,和孔老师再聊起这个片段时,才更明了当年老师的用心。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走向快餐化,经常在网上搜一堆资料,堆砌成一个看似华丽的文本,拿进课堂,教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越来越少潜下心来,读些原著、名著,从前辈的真知灼见中汲取营养,积淀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功底制约了教学的厚度、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史学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所以倡议历史教师读书、买书,一直是孔老师的坚持:不仅要读中国史家的书,也要读外国史家的书;不仅要买专著,也要买通俗读物。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一个历史教师家里没有一两千本藏书,我看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我相信,教师的历史学素养和底蕴提高了,其教学水平必能上一个台阶。

2007年,徐汇区邀请退休名师组建教学指导团,为青年教师成长助力。在区教研员的推荐下,我和徐汇区另外三名青年教师有幸成了孔老师的弟子,回顾孔老师带教我们两年的点点滴滴,我们感悟最多的是对历史及历史课价值的认识得到了质的提升。

孔老师说:“如果今天的数理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那么今天的人文教育就是明天的文化、后天的精神。一个民族没有科技进步,必然将永远愚昧落后,但一个民族若没有人文教育则会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野蛮疯狂、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箴言,也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理想。而课堂就是孔老师身体力行实践这一理想的地方。从上海中学的同行那里得知,即使是在评上特级教师后,孔老师依然每学期承担了4~5门课程,每周上课20节左右,直到退休都保持着学科教学的活力与生气。

孔老师始终坚持历史课的价值在于真实,历史课的灵魂在于思考,历史课的精神在于情感,历史课的魅力在于细节。在孔老师带领的青年教师团队中,这已经成了一种印刻在所有人心中的历史教学的准则。要讲真实的历史,过程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宏观的历史、细节的历史、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培养与训练学生善于将天时地利人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立体性的思考能力,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能力不仅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更是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为此我们的历史教育不能仅仅是立足于带给学生知识、经验、教训、规律和启示,还要能够给与学生品性、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的浸润。

孔老师曾带我们参与同济二附中贾彦春老师全国展示课的备课和磨课过程。贾老师的课题是“祖国统一大业”,孔老师建议他跳出传统讲述“一国两制”着重于概念的框框,尝试运用丘吉尔在1942年10月、1943年11月、1945年8月对香港问题的三次言论,表明建国初期中国收回香港的艰难;用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关于历史条约、主权与治权、派驻军队等内容的谈判过程,体现英方的无理、我方的有理有节,展现领袖的智慧;用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瓢泼大雨中洗刷百年殖民耻辱,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却缺席了,老人带着遗憾走了,把中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永远留了下来的真情故事渲染课堂氛围。几经讨论和磨砺后,这堂课在贾老师充满情感的叙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十分激动,他们说,不会忘记老师讲的故事,不会忘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历程的艰辛,并更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和全国人民的愿望是中国领导人态度强硬的坚强后盾。

这样的磨课经历,每位弟子都经历过不止一次,两年中时时感动于孔老师的认真,至少两周一次的团体活动,几乎每月一次的与外区、外省市、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林林总总收集于各类报刊杂志的学习资料,事无巨细,孔老师一一为我们安排好;也时时感动于孔老师的宽容,当我们倦怠时,偷懒时,当我们交上不像样的作业,满是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不太成功的课堂教学时,忐忑的我们受到最多的却是热情鼓励、悉心指导,种种所有,我们只能铭于心,化为行。

也是在2007年,源于一次偶尔的闲聊,孔老师萌发了让大学名教授与中学一线教师交流对话的想法,由此诞生了“名教授与准名师的零距离对话”活动。这一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成了上海市社联的品牌项目。孔老师以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奔走于上海各高等学府的历史系,并联手上海各历史名师基地、工作室,为中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重又开启了一扇学术之门。孔老师认为中学历史教师不应远离学术前沿,而应当进一步成为历史研究队伍的一分子,只有把握学术潮流、不断自我更新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中学历史教育与教学。六年来,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的知名学者王家范、姚大力、李宏图、陶飞亚、沈渭滨、萧功秦、叶书宗、金志霖、谢俊美、赵立行、朱子豪等一一走上“零距离对话”的讲台。名教授们不仅带来自身史学研究的经典讲述,也带了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更有个人成长、人生历练的分享。每年一次的“零距离对话”是中学历史教师们的思想“放风”,重又燃起了我们对学术的热情和渴望。上海周浦中学的张镇老师说:“在毕业二十年后,不意竟有这样的机会重新聆听教授们的讲授,我仿佛再度闻到了大学讲堂上那种纯粹的书香。”

在2012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零距离对话”活动中,古稀之年的孔老师动情地说到,“零距离”第一轮已六届,可以算告一段落,希望有年轻的教师能够接过接力棒,继续为上海的历史教学传递学术力量……,这份对历史教学持之以恒的热爱赢得了现场所有晚生后辈们的敬意,大家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孔老师感谢和崇敬。

拜孔老师为师已六年有余,今天才提笔记录点滴。这6年间跟着孔老师学历史,轻松的交流,对话,不经意间,思想的火花、史学的魅力都显现出来,孔老师以他的深厚学养和热情细致重又点燃我们对学术的专注;跟着孔老师学教学,充沛的情感,流畅的表达,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细节,既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把握历史课的厚度,又善于从细节,从历史的过程中教导我们寻求学习历史、讲授历史的真谛;跟着孔老师学为人,睿智明快,正直而不偏执,言语间透射的是知识分子对历史、社会的冷静思考,一种盛世之下的忧患意识、忧国情怀。“您教授的历史给了我人生目标的基础,您的为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一个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财富。”这是孔繁刚老师——一名84届学生的真情感悟,也道出了我的心声。

历史唯有在较长的时间中才会显示出真正的意义。我想,这,也同样适合评价教师。

(本文发表于《思想教育理论》,2013年1月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