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孩子的七大特征

“后”孩子的七大特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00后”的孩子有着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也就是我们在职场上面对的“90后”的特征。我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

○陈 默

如今的教育之难,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我们是否了解现在的孩子?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00后”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东西付出给他。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专心学习,整天看手机,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认真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才是给孩子正能量。孩子没有这种重担,才能轻装往前走,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呀!

“00后”的孩子有着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所以,现在我们的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心态。

“00后”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我们小时候一直听到“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讲好了。讲了差不多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的。因为你不了解他对话语权的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权。这也就是我们在职场上面对的“90后”的特征。曾经有个老总和我说,他们公司来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开会时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我跟他说,你要知道他们对话语权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说话的机会,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挑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孩子才能够不受前代人的压制。

“00后”孩子知识面宽广

对老师而言,现在的孩子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视频、光盘,他可以到网络上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现在的老师权威性正在下降,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往往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的老师的感受。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否定现在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城市,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可能已经走过半个地球到过好多国家了。老师在教室里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呆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这个书怎么教?教师只有终身学习,知行合一,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对学生有用。

“00后”孩子都很善良

现在孩子的父母都会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离开,实际上他是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善良,有爱心。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爱别人。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我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

“00后”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上课,少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网络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大概有1/4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对真实世界产生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准备见面,但真的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现实帮助,如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在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我们的德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有现实感的人,否则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他们玩的是一人割自己一刀。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是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影响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包括了解他们内心的那些痛苦点。

“00后”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里来,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出了校门就把校服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头发不剪短就不要来学校。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个性化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全部转移到自身,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精神异常症高发。因此,培养孩子身心健康是很要紧的,我们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00后”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我想问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你要控制他一生,还想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实现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我希望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当然若你正好是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那些变化。

(摘自《今日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