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出“创新”的教育

突出“创新”的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层面,很多国家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到了教育改革的重心地位,在政策上提供了创新人才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中提出了质的规定性,无论如何,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落脚点,因而,创新性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重心,它对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自我的文化氛围创新

1.积极作为下的创新驱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多样化人才需求倒逼出高等教育位置的前移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从改革开放前的被动适应到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性人才,高等教育越发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高等教育的作用并非也不应止于此,与其社会职能和使命担当相匹配,它应该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引导和创新的作用。教育的先导性应当有更大的舞台,教育应该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探出新路。相应地,现代大学就应当直面两个责任:一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创造和革新的能力。[17]后一种能力成为高等教育贡献于社会发展作用大小的标志,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是高深知识的发源地,是探究的场所,其组织性质决定了创新是其内在精神和文化属性。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新突围,理应在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中树立标杆;另一方面,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突出个性化培育中“创新人才”这一特殊主体存在,不仅强调个性化的基础作用,更加注重在“学生本位”基础上,强调创新的核心作用,突出“核心素养”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2.创新驱动中的氛围营造。个性的发展需要共建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形成人与人之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的良好文化氛围,从而促使个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8]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育立足于创新人才的高起点,在创新文化氛围角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层面,很多国家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到了教育改革的重心地位,在政策上提供了创新人才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堪称世界高教界奇迹的哈佛大学,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始终秉承“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又强调个性发展(创新性等)”[19];日本教育改革的文件始终强调要以“重视个性”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主张在“自由化”的基础上“扩大选择的机会”,促进学生活力和创造性的恢复。[20]我国当下立足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构想,也是力求营造高等教育的创新氛围,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上的突破,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就高校自身而言,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中,更加注重高校内在创新理念、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的营造。宏观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当成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引导高校的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创新、保障激励机制创新等,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式培育模式的创新人才培育环境。中观层面,倡导学术自由、理实交融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氛围,成为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孵化器。

(二)学生个体的创新品格塑造

1.创新能力为培育先导。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中提出了质的规定性,无论如何,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落脚点,因而,创新性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重心,它对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前文尝试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永不满足现状、开拓进取、拼搏奉献、团结合作,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21]在全社会呼唤创新人才的热潮和高等教育极力打造创新人才的宣言中,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方可称得上创新人才,尽管学者们对此的看法不一而足,但总体上来看,创新人才应当兼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应当据此规划相应的培育模式与路径。

首先,创新人才个性化的培育应当以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为基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进一步形成渴望解决问题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说的就是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在自问与自答的自我意识碰撞中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便是创新意识指导下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过程,在审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反复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与方案,经常经受这样的训练,创新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新品格为终极诉求。创新能力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区别人才的符号。同时,根据符号的双重意指,文化符号是符号体系最深层的逻辑,每一种符号自身包含能力和所指,同时,符号自身作为一个整体又指向另一个所指,这便是背后的文化体系。创新人才的能力符号体系也必然指向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素养,反过来看,创新品格作为一种创新文化的核心内涵,塑造着学生创新能力符号体系,从根本上表征着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的不同。

与一个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探索性学习能力,却无法形成学术研究包容力和社会发展责任担当的创新型学生相比,另一个同时拥有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度、对人类事业的责任心、对理想的执着的创新型学生,显然更容易成为创新人才。这便是创新品格的魅力,一种学问修养内化而成的人格修养,渗透内化为学生的独立和独特品格。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认为,即使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没有很好地发展非智力因素,往往也不会有很高成就。[22]由此观之,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中,智力让位于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打造创造人才发展的优秀品格,应当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终极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