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提高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本文分析第三军医大学2005—2013年获MPH学位的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生源情况、论文选题等相关数据,对提高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质量提出一些对策,包括:调整生源结构,确定招生人群;结合工作实际,加强选题引导,凸显专业学位特色。从毕业的MPH学员所从事的职业背景分析,我校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主要来源于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单位、科研人员和基层部队。而其他社会人员就读MPH则有逐年上升趋势。

吴春玲[2]

(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研究生处)

摘 要:本文分析第三军医大学2005—2013年获MPH学位的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生源情况、论文选题等相关数据,对提高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质量提出一些对策,包括:调整生源结构,确定招生人群;结合工作实际,加强选题引导,凸显专业学位特色。

关键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是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流学位[1]。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并于2002年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招生,采取非全日制的办学形式,允许学员“半工半读”。但是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尤其是对非全日制在职申请研究生教育而言,没有质量的MPH教育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本文对第三军医大学2005—2013年毕业授位的340名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的生源情况、论文选题等因素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影响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培养质量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数据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2005—2013年毕业授位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340名,统计其中研究生生源数据:前置学位、工作时间、职业背景、在校时间等;学位论文基础数据:论文类型、选题领域等。

二、统计方法

按前置学历情况、按职业背景情况、按工作年限、按在校时间、按论文选题来源、按论文类型构成比统计描述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生源情况对培养质量的影响

1.前置学历情况

从获得前置学位院校情况看,本科毕业于三医大的研究生比例日渐下降,说明我校的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生源渐渐摆脱了“近亲繁殖”的怪圈,日趋合理科学。来自不同院校的生源对研究生培养有利,让研究生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容易产生碰撞的火花,体现知识杂交的优势。

2.职业背景情况

从毕业的MPH学员所从事的职业背景分析,我校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主要来源于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单位、科研人员和基层部队。来自医疗行业的人员最多,但是近年来来自于基础部队人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和整个部队人员管控,外出就读越来越严的大环境有关。而其他社会人员就读MPH则有逐年上升趋势。MPH是个职业学位,所以学员的职业背景对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MPH学员的培养应该围绕着实际工作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尤其是学位论文选题更应该围绕工作中问题开展。

3.工作年限

从研究生工作年限看,工作5年内就读MPH的研究生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工作5—15年再就读MPH的研究生则逐年上升。说明27~37岁之间,工作5—15年的人员是MPH生源来源重点。这部分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后,对本科课堂上的知识消耗得差不多了,需要继续充电以胜任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日趋复杂的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较长时间的工作,能更好地让MPH学员结合工作,选定个人明确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

4.在校时间

公共卫生硕士是个职业学位,非全日制意味着MPH学员是“半工半读”方式完成学业,我校的授课时间集中在每年五一、十一前后20天,正常的学习年限为2—3年。但从数据显示超过4年毕业获学位的学员仍占26.7%,说明工学矛盾突出,尤以近三年最严重,对培养质量有一定影响。

(二)学位论文选题对培养质量的影响

1.论文选题领域

在对MPH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分析发现,我校MPH学员的学位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和管理领域。有21.3%的学位论文涉及管理领域中教育管理、卫勤管理、心理教育。有78.7%的学位论文涉及公共卫生领域,其中约有48%的学位论文是公共卫生领域的调查研究,有30.7%的学位论文为实验研究。

2.论文类型

续表

在对MPH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分析发现,我校MPH学员的学位论文类型仅有52%为应用研究,30%为基础研究。这和MPH学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出入,学校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MPH选题指导,以职业导向引导学员论文选题,减少纯实验研究的选题。

四、提高MPH培养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调整生源结构,为提高MPH培养质量打好基础

我国MPH学位的报考与录取数之比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明显偏低。但是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各院校应重视“MPH品牌”形象树立,加大招生宣传,调整生源结构,拓宽招生渠道。就我校而言地处西南,军校背景,应该把招生的重点转向少数民族和基础部队。根据文献报道我国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入学时的工作单位类型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5.1%)、医疗服务机构(21.9%)、医学院校与科研机构(18.5%)、卫生监督部门(8.4%)、卫生行政部门(8.1%)、医药企业(3.1%)、妇幼保健机构(2.8%)[2]。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我校的生源的工作单位也符合这种分布,只是没有突出部队特色。来自部队一线公共卫生领域的不多。应该加强对这类人员的招生宣传。

就MPH培养目标而言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育应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培养三类专业人才:1.领袖型专业人才。2.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3.全科医生或公共卫生护士。公共卫生教育本就属于本科后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职能[3]。生源必须满足职业岗位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针对公共卫生学员能胜任的职业和岗位,适当招收具有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经济学、法学等前置学位背景和从业经历的学生,拓宽生源,平衡专业与非专业生源比例,才能更好满足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胜任导向,凸显专业学位特色

我校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主要来源于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单位、科研人员和基层部队,职业背景比较单一,学员大部分为在职人员,毕业后主要从事卫生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专门人才,而目前,关于MPH的办学定位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专业学位特色不够凸显。

作为一所军队院校,我校的生源有军队的也有地方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学员的不同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侧重设计一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比如,针对部队生源,可以开设有关军队卫勤保障、卫生事业管理、军队卫生体制保障等课程。对于地方生源,则可通过开设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与自身工作相关课程,提高大家今后的工作胜任力。

MPH的教育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它的核心在于实践。国外对于MPH的教学方式大多采取案例教学和团队学习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用到了实践中去。而我国的MPH教育则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我国的MPH教育时间还不长,因此,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优点,根据中国国情,编写适合自己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三)结合工作实际,加强选题引导

我校MPH学员的学位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和管理领域。选题比较单一,随着上述对策的实行,最后的论文撰写环节则与导师的引导密不可分。

MPH论文的撰写期间,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工作和所在地区的情况甄选题目,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实践调查、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问题,制定方案,提出对策。让论文更具有多样性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鸿雁、王云贵.公共卫生硕士(MPH)质量保证体系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 (1):50-51

[2]蔡楠,吕筠,李立明.中美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 2383-2385

[3]刘颖,贺加,卞永桥.剖析我国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的本质[J].重庆医学,2012,41(4): 401-402

【注释】

[1]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s123126)中华医学会教育研究课题(2012-XW-42)。

[2]吴春玲,女,汉,籍贯四川宜宾,副教授,任职于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研究生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