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至今依然对后保管时代档案学理论基础何在等问题不甚了了。故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以后,及时对关于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甚为必要。以上,我们仅仅评论了开创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先河的“文件构成要素理论”。[5]傅荣校、靳颖:《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研究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

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开篇:简评文件构成要素论(节选)

面对电子文件及其管理,西方档案界以加拿大的特里・库克先生(Terry Cook)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文件和档案管理已进入了“后保管时代”,应该采用全新的后保管模式进行管理,并且呼吁档案工作者“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定义的根本转变为前提”[1]“重新定向”[2],进行“彻底革命,而非技术性调整”[3],就此吹响了研究后保管时代档案学理论的号角。

所谓的后保管模式,据我国学者冯惠玲教授的概括,“指的是一种以来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而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实体为中心的管理被称为‘保管模式’”[4]。今天十余年过去了,这种模式作为一种文件档案管理方法早已深入人心,为全球文件与档案工作者所接受。然而与此同时,关于后保管模式的理论基础——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讨论则尚未充分展开就早早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至今依然对后保管时代档案学理论基础何在等问题不甚了了。尤其是,后保管模式的倡导者自认:该模式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那么,在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后保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仍然是科学的吗?或者说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里?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适当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后保管模式以及它与来源原则和全宗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或者说与整个文件运动理论的关系,从而可以使档案学基础理论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都在制订“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战略”,而“国家战略”的制订必须以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正确、科学认识为基础。故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以后,及时对关于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甚为必要。我国档案学者傅荣校已经在《档案管理》杂志刊文四篇,提出了他的某些看法[5];我也愿著文简单述评,作为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小结。

一、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只要稍加关注就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倡导的后保管时代档案学理论,尤其是其基础理论并没有完整的体系。其理论观点,有的是对传统档案学理论,比如古文书学(Diplomatics)的反思;有的是由对相关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讨论引发的,比如关于“档案化”问题的论述;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后保管模式”的介绍和论证来进行表达的,比较零散。而所谓的“后保管模式”,其实也有相当部分具体体现在“文件连续体模式”之中,或者说“文件连续体模式”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后保管模式。故我们的评论也将环绕着上述方面展开,其中必然包括论证“后保管模式”、“文件连续体模式或理论”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基础理论观点。至于其中属于管理理论或应用理论的部分,比如“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等问题,则暂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列。

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对西方学者有关论述的综合,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论题上:

(1)在电子文件时代,应该如何认识文件以及档案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还是非根本性的?是否足以影响档案学理论及其立足点?

(2)在电子文件时代,文件线状运动规律是否会发生变化?文件的运动是仍然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阶段性呢,还是“可以在多个背景和用途的范围内同时存在或积累”?文件的运动过程是否也“可以同时发生在其存在的任何时空点上”?

(3)档案化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J.德里达曾经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角度对人类社会中的档案现象进行了探讨,他在1995年出版的哲学著作《档案的狂热》(A rchives Fever)中提出了“档案化”的概念,指出“档案化也就是对事件的记录过程”。西方档案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档案化及其过程作了更进一步的讨论,探讨了对电子文件进行全程管理的哲学基础。这场讨论对后保管模式以及所谓的“档案化管理”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认识?

(4)新来源观。随着电子文件新时代的来临,应该如何认识和表达来源概念以及来源原则?为此应该如何体现和著录来源信息?

以上涉及的都是档案学理论中最基础的问题,值得我们逐一进行简单的梳理与诠释。下面首先从电子文件带给我们的冲击谈起,因为这是研究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与核心。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档案界出现了两种理论观点:其一是文件构成三要素论,其二是电子文件非物质实体论。它们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以及对文件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拟主要讨论前者,对后者则将另外著文分析。

二、“文件构成三要素论”意义重大(略)

以上,我们仅仅评论了开创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先河的“文件构成要素理论”。对其他理论观点的评论,将在刊登于其他刊物的后续文章中展开。

(原载《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注释】

[1][加]特里・库克:《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时代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刘越男译,《山西档案》1997年第2期。

[2][加]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

[3][加]特里・库克:《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时代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刘越男译,《山西档案》1997年第2期。

[4]冯惠玲:《电子文件时代新思维,“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六》,《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6期。

[5]傅荣校、靳颖:《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适应性研究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