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的剔除

馆藏文献的剔除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初选把关不严,对有关书目不加选择,盲目全订,以至选进一些不合要求的图书。复选剔除对于馆藏文献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馆藏复选的思想虽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图书馆也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总的来看,人们对复选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及初选。在剔除馆藏文献的过程中,那些保留,哪些剔除,需要有个标准。

第三节 馆藏文献的剔除

馆藏文献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系,复选剔除是促进馆藏文献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手段,是藏书补充过程的继续。谢拉指出:“馆藏剔除和图书选择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剔除没有选择,或者只有选择没有剔除,都是不可想象的,两者共同使馆藏保持有效性和新颖性。”

一、馆藏剔除的原因与作用

对馆藏文献进行复选的原因,主要出自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馆藏逐渐失去现实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产生等,必然使许多知识变得陈旧和失效。这导致馆藏中会出现一些观点有问题、内容陈旧过时、失去现实意义和参考使用价值的文献。不管“初选”进行得多么仔细,这种状况仍然会发生。因此,有必要进行复选,将失效图书剔除出去。

(二)图书馆任务的变化导致出现馆藏冗余

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和读者对象,由于社会需求的张拉,有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后,虽然原有藏书仍有科学价值,但读者的关注点却从这些藏书上转移了。它们会因此而成为滞架书,继续收藏是不再经济了。因此,有必要将那些不再符合本馆需要的书刊剔除出去。

(三)误收的文献需通过复选予以剔除

一些采访人员不精通业务,不了解本馆读者的实际需要,不了解书刊本身的特点,造成购进书刊不适用或购进的复本太多。或者初选把关不严,对有关书目不加选择,盲目全订,以至选进一些不合要求的图书。另一方面,我国图书发行渠道不够畅通,国外图书主要是根据国内编制的二手征订目录选书,本身有不确之处,可能导致采购失误。一些书店为了追求利润,搭配售书,也造成了馆藏中不合要求的图书大量增加。因此,有必要把这些因体制上的不可抗因素而入藏的各种不恰当的图书剔除出去。

(四)载体老化的文献需要更新

文献载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超过使用期限,或用频过高,或使用不当,或馆藏载体本身有缺陷等,都需要更新或剔除。

复选剔除对于馆藏文献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复选和剔除,可以优化馆藏结构,活化滞书,节约空间,提高馆藏的利用率,可以达到促使馆藏文献合理布局的目的。通过剔除藏书的磋商处理,不但可以使交换处理馆藏的图书馆双方各得其所,馆藏有所收获和实惠,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文献保障任务,增进双方的业务沟通和了解,促使双方制订或采取今后文献保障的互补措施。通过馆藏剔除,还可以检验本馆采访的方针政策是否实事求是,本馆常用性文献的更新水平是否适宜,保障性文献的馆藏结构比例是否优化,各个业务工作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以便进行调控和改进。

因此,馆藏复选不是进行一次就完结了,而是要不断、反复地进行,贯穿于馆藏文献体系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二、馆藏剔除理论

最早的有关馆藏剔除的论述,出现在19世纪的俄国。1826年俄国图书馆学家雷斯提出,将不常用的馆藏与新的常用的馆藏分别存放。1876年沃龙涅什公共图书馆实践了这一主张,专门建立了贮存书库。随后,鲁巴金、吉龙诺夫、哈芙金娜都撰文讨论不常用馆藏的问题,他们都认为很多图书馆同时保存这一部分馆藏并不合适,并提出了各自关于分开存放的主张。

20世纪初,欧洲图书馆学家们开始研究按用频划分藏书的问题。1903年,英国图书馆学家布朗指出,图书馆的任务“在于仔细地选收图书,并同样仔细地剔除全部失掉了时效、完成了使命或由于丧失了新颖性或不再有益而为读者所不用的图书”。1914年,德国图书馆学家乔治·雷对读者不利用的藏书使用了“死书”的概念,并建议对其进行销毁。

十月革命后,克鲁普斯卡娅在前苏联领导制订了许多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规定,倡导推动了从馆藏中剔除失去阅读价值和专业不对口的图书的工作。她认为,“僵死的图书愈积愈多,压坏了书架,挤满了书库,大量书库成了真正的坟墓”。为了防止“大规模地葬送图书”,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只管自己和“不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思想。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各国图书馆学专家们开始明确地认识到,“图书馆的真正目的是成为一个情报源,而不只是一个书库”,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提存藏书”这个概念。印度的阮冈纳赞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把图书馆分为“保存性”和“服务性”两大类。指出,藏书的补充与保管,应该在全国的一切图书馆之间进行协调,使“保存性图书馆”拥有最充足的藏书,而让“服务性图书馆”能经常顺利地剔除馆藏中不必要的图书。从那时起,各国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开始按读者用频来区分藏书,高用频藏书组成的辅助书库迅速增加。

60年代中期,随着开架方式的推广,一些图书馆开始把不常用的馆藏转入“备用书库”,有些大型图书馆还专设“罕用书库”,集中贮存那些滞书。这样,图书馆不断地通过复选,把利用率低的藏书送往备用、贮存书库,使馆藏组织更加优化,保证了馆藏服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在实践的基础上,馆藏复选理论不断得到各国图书馆学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①前苏联图书馆学家格里科尔耶夫,提出了“藏书复选”的概念,对复选在藏书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论述,为苏联当时建立全国性寄存藏书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②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专家巴里、丹彤、林恩、阿金森等,提出了藏书补充的零增长理论,要求在馆藏复选基础上剔除不必要的藏书,来达到馆藏文献数量的稳定状态,以保持藏书利用的活力,提高馆藏文献质量。

③为了衡量科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定量地揭示其老化规律,以便寻求科学图书馆把无用或罕用藏书转入提存书库的标准,文献学家贝尔纳(J.D.Bernal)、巴顿(R.E.Burton)、凯普勒(R.W.Kebler)等先后提出文献的半衰期概念,为藏书的复选与剔除提供了一些量度指标。

在我国,馆藏复选的思想虽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图书馆也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总的来看,人们对复选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及初选。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使馆藏复选真正成为馆藏文献建设中一项常规性工作。

这里介绍馆藏剔除的标准与范围。

在剔除馆藏文献的过程中,那些保留,哪些剔除,需要有个标准。但是,馆藏文献是精神产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能精确地度量其各项指标,因而要求制订出一个统一的合理标准是较为困难的。下面介绍的馆藏剔除的常用标准和一般范围,仅仅具有一般的参考价值。

(一)馆藏剔除常用标准

1.内容标准

即根据馆藏文献内容,划分成三种情况作为剔除标准:一是内容已经过时,并为新的出版物所取代。二是内容现在已不正确。三是内容重复,已有新的修订本或新的版本。

2.外形标准

即以外观作剔除标准。具体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外观陈旧影响使用。二是纸质和印刷装订质量很差。三是图书内容污损、残缺,影响使用和阅读。四是经多次修补无法使用。使用此标准时,注意不要剔除珍本善本

3.书龄标准

即书刊出版以来至今的年限,也有人认为应该以入藏到馆以来至今的年限,即以“馆龄”为书龄的。一般可以根据各个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来规定书龄。比方前苏联颁布过一个藏书组织保管章程,规定凡在15~20年前出版的印刷型著作,5~10年前出版的报刊杂志(除本馆有专藏任务的资料和工具书外),都应从藏书中剔除而送到提存书库。

4.使用标准

即根据馆藏文献的利用情况来划分剔除标准。国外认同“趋势外推法”,即认同“以过去推测未来”的方法,提倡用“滞架时限”来划分剔除标准。一般认为,这种标准只适用于对常用性文献的剔除。比方美国专家特鲁斯威尔(R.W.Trueswell)的研究认为,一本书如果进馆7年内没有被利用,即“滞架时限”为7年,则这本书今后也不会被利用,应该从馆藏中剔除。

(二)馆藏剔除的一般范围

吴慰慈认为,任何一种馆藏都可能具有三种价值:实用性、参考性和文物性。当它的实用性消失后,还可能有参考性和文物性。在剔除馆藏时,要根据本馆的方针任务,以实用性为判断标准,适当考虑参考性和文物性。我国图书馆界拟订的一个大致的剔除范围如下:

1.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

这部分书复本过多的原因,也许是当时政治业务学习要求配置过多复本,也许是教学参考书版本更新或教学上已经废弃不再使用了,也许是当时误购所致。

对其处理的办法,一般是将多余复本从常用性文献内全部撤离;有一定查考价值的,送一本到保存本书库中去;如果认为查考价值不大,可以全送提存图书馆处理。

2.内容陈旧过时的书刊

这部分书可分以下情况:①内容反映旧技术、旧工艺、旧设备、旧材料、旧标准等丧失使用和参考价值的科技类图书。②观点陈旧、资料过时的政治参考读物和一些社会科学类图书。③内容已经更新的大中专教材及其相关辅导材料。④已有更新版本、更新译本的旧版本。⑤有关消息报导、动态期刊。

对其处理的办法,一般认为均可从常用性文献内全部撤离;有一定查考价值的,送一本到保存本书库中去;如果认为查考价值不大,可以全送提存图书馆处理。

3.内容有错误,不宜公开流通的书刊

这部分书刊指政治上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含有荒诞、蛊惑性内容的,宣扬迷信、色情、凶杀的,有违宪法、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图书馆有责任对这部分书刊进行认真甄别,从流通书库中撤离,将其转到特藏或提存书库中去,仅供专家批判研究,严格控制流通。

4.残缺破损不堪使用的书刊

书刊用频越高,破损越甚。据计算,在每年流通书刊的总数中,约有1%的精装书和10%~20%的平装书不堪使用,因此,一般可将这一比例,作为流通书库每年的报废剔除比例。

5.实用性差,流通率很低的书刊

这主要是指由于采购失误、书商搭配以及本馆方针任务和读者需要发生变化,造成馆藏文献与需求不相符,从而利用率很低或无人利用的书刊。这部分书刊往往适合于进行馆际调拨或交换,剔除时应注意发挥其潜在价值,使之物尽其用。

三、馆藏剔除的组织实施

馆藏剔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通常应采取以下六大步骤:

(一)建立馆藏剔除领导班子

本机构应该由懂专业、熟悉馆藏、熟悉本馆性质任务、有责任心的人员组成,一般由馆长或负责业务工作的副馆长任组长,由采访典藏人员、流通阅览人员和读者代表参加,负责剔除前的调研,剔除范围、标准和计划的制订,确定剔除步骤,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调查研究,制订方案

主要对本馆以往的采购方针政策、常用性文献的有关采购标准和更新水平、保障性文献的馆藏结构表、馆藏交换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长效性采访文件进行重新审查,对读者需求和情况进行重新调查,对图书馆性质任务的表述方式进行再次推敲,对本馆在区域保障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制订剔除的实施方案,包括具体原则、标准、范围、方法和步骤等。

(三)逐类逐种审查,确定剔除目录

按照剔除方案,由剔除工作人员逐类审查,逐种鉴别,初步拟定剔除清单,经广泛征求意见后,交剔除领导班子讨论审查,确定剔书目录。

(四)抽书、抽卡、出库和注销

依照确定的剔书清单目录,逐一将需要剔除的书刊下架,抽出书袋卡,并按书袋卡从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中抽出每一本剔除书刊的所有卡片,再将书袋卡按个别登录号排列,并以此书袋卡序列依次注销或修改财产账。最后根据剔除清单办理出库手续,保存清单以便统计与查考。

(五)合理处理剔除书刊

对剔除的书刊,应视其潜在价值和可能的利用价值有区别地进行处理:

调拨:对于本馆不实用、流通率低的,但对其他图书馆来说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书刊或多余复本,可以调剂给其他馆继续使用。

交换:对于不适用本馆性质任务、读者需求的剔除书刊,可以编制成剔除书目或举办剔除书展,与各馆进行交换。

寄存或贮存:对于利用率低但仍有一定价值的剔除书刊,也可以送交贮存书库或贮存图书馆收藏。

削价处理:对于旧版图书或工具书,考虑对读者可能有用,可以削价处理给读者,使其发挥余热

报废:对于内容完全不可取,严重破损的无用书刊,可送造纸厂进行化浆处理。

(六)对剔除工作进行总结

最后,对整个剔除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写出报告,存档备查。

四、贮存图书馆的意义

贮存图书馆,又称储备图书馆、储存图书馆、寄存图书馆。按照人们给它的定位,它的任务是,集中收藏各个图书馆剔除的馆藏中利用率很低,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说,是收藏“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文献,以便彻底消除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可能存在的最后的遗憾的重要措施。

贮存图书馆一般设在城郊,馆舍造价比较低廉,采用固定密集排架,只设办公室和小型阅览室。

贮存图书馆是世界上几乎每个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在对馆藏文献体系进行深入的合乎逻辑的研究后,都得出的非常一致的推论和设想,也是美国、英国、法国、芬兰、瑞典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低耗的社会文献保障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文献保障系统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

建立贮存收藏系统,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可以解除图书馆剔除滞书的后顾之忧

有了贮存收藏系统,使一些没有保障任务的小型图书馆,不再担心剔除了某些馆藏品种后,会不能满足读者的偶然需要。从而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剔除工作,及时剔除本馆藏书中陈旧过时和利用率低的书刊,精化藏书,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二)可以大大降低这部分保障性文献的管理成本

贮存图书馆以低耗高效的社会文献保障措施,将各馆剔除的藏书品种,加以集中贮存,密集式存贮,可以成倍地节约各馆在滞书上花费的藏书空间和管理费用,避免了因重复收藏及分散管理而造成的浪费,有利于促成保障性协作网络。

(三)有利于促使各馆文献的沟通调剂

贮存图书馆一旦建立,其常规工作,就是一直在用各馆提交的剔除书刊,不间断地在本系统、本地区、本国内图书馆之间进行合理的调拨与交换。这一专门从事调拨交换的角色,存在与否,意义大不一样,因为它对各馆的剔除工作,以及对各馆文献的沟通调剂工作,一直在起着一种“提醒”作用,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各馆的永远无须往来的孤立感。

(四)有利于完善国家文献保障资源的合理分布

贮存图书馆完整无缺地保存了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献,为读者的特殊需求提供了文献保障,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献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贮存收藏系统的建立,从国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各系统部门内进行贮存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要求在各系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选定一批物质基础较好,人员条件较强的大型图书馆,利用现有馆舍或在新建馆舍中,拨出一些空间作为贮存图书馆。担任贮存图书馆的任务后,该馆原来的性质和任务不变,有关部门应适当增加其人员和经费。第二步,在各系统建立的贮存图书馆基础上,由各主管部门联合协商,对全国范围内的贮存图书馆进行协调,逐步形成合理的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