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

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简单说,就是对馆藏文献的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会上着重研究了图书馆的空间、藏书增长和藏书满足需求的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探寻数量不增长的高功能馆藏的建设方法。报告提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在馆藏达到一定数量后,其馆藏增长速度应该等于零。即购进书刊时,应相应剔除数量相当的藏书。即在一个相对的时限内,入藏图书的数量应与剔除图书的数量相当,从而使藏书的实际增长量为零。

第二节 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

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简单说,就是对馆藏文献的数量进行合理控制。我们知道,20世纪馆藏文献的高增长,曾经引起图书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那么,馆藏文献的数量问题应如何看待?它的数量究竟应维持在什么水平上才是正常?又应该如何进行控制?为此,图书馆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不懈的努力。

一、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

1974年,美国的G·丹尼尔(G.Daniel)发表论文《向亚历山告别》,第一次提出了馆藏不增长的观点。他通过研究分析后指出,图书馆不可能满足读者100%的需求。当馆藏满足读者80%~90%的需求时,表明馆藏具有较高功能,就可以控制藏书数量的增长。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转移,藏书内容应不断变化。这样,图书馆在原有藏书量基础上,每年可以新进任何数量的文献,但剔除文献的数量必须与之相当。

1975年1月,美国中西部联合学院在芝加哥举行有关控制藏书数量的学术会议,主题为《摸摸无底洞的底》,有230多位专家出席。会上着重研究了图书馆的空间、藏书增长和藏书满足需求的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探寻数量不增长的高功能馆藏的建设方法。会后,以丹尼尔的论文《向亚历山大告别》为书名,出版了这次会议的论文集。

同年,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发表阿金森(Atkinson)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在馆藏达到一定数量后,其馆藏增长速度应该等于零。即购进书刊时,应相应剔除数量相当的藏书。他还和巴里(parry)、林恩(M.Line)、丹彤(F.Dainton)等人一起,提出了“自我更新图书馆”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了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并把它称之为藏书的零增长理论(Zero-growth theory)。

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要控制馆藏数量的增长。通过控制,使图书馆,特别是大型图书馆的藏书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大型图书馆不要无限制地发展藏书数量,而应当在藏书发展到一规模时,控制其增长。即在一个相对的时限内,入藏图书的数量应与剔除图书的数量相当,从而使藏书的实际增长量为零。

什么是藏书发展的“一定规模”呢?阿金森等人用“最佳规模”和“成熟的藏书”这两个概念来作了说明。他们认为:“一般说来,在经费、人员、馆舍、图书馆任务等条件制约下,能达到最好的服务效果,能发挥图书馆最大效益的藏书规模是‘最佳规模’,它是随馆藏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当一个图书馆的藏书能满足读者需求的80%~90%,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就称得上‘成熟的藏书’,而这个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也就称得上‘最佳规模’。”

二、对馆藏文献数量规范的认识

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在上世纪70~80年代问世以来,在国际国内引起很大争议,而且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前苏联的斯多利亚洛夫曾批评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说:“第一,如果实行平衡补充(即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就须预先确定一个理想的藏书量水平,并把它保持下去。平衡补充者的拥护者们未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这种水平是处于图书出版量、读者数量与要求等多变性条件之中的。由于这些指标肯定在不断上升,所以馆藏的不断增长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吴蔚慈先生说:“在同一时期内,新出版的文献比失去价值的文献在数量上要大得多,因而藏书的零增长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有把藏书数量控制在低速增长的状态下才比较合理。这也就是藏书稳定状态理论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引起争论的关键,在图书馆馆藏文献配置原理看来,是因为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在统计前,忽略了对馆藏这一统计对象的同质性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将不同质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同质对象进行统计,则违反了统计的前提,其结论自然就难以说明问题,也难免陷入混乱。

如前所述,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就“使用”或者说就其效用而言,有质的不同。常用性文献效用的衡量,可以简单地用借阅次数来解决。但是保障性文献效用的衡量,就不能仅仅用借阅次数来简单化处理了。大型图书馆担负着沉重的保障任务,它们所收的大量保障性文献,尽管也许只提供了很少的取用次数,或者说,只提供了很少的“使用”,但是,它们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范围内所提供的那种最终的文献保障作用,却不是那些提供大量取用次数的常用性文献所能取代的。保障性文献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专门的研究价值、文化资源价值、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价值、史料价值、版本价值、文物价值等。比方那些文物类文献,其存在本身往往就是无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个图书馆只要有了一件这样的“镇馆之宝”,其存在的地位价值就立即凸现。因此,人们绝对不能因保障性文献很少被借阅使用,而否定这部分文献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功效。换言之,常用性文献的价值作用,一般说是可以用“取用”次数的统计来进行衡量的,但是对保障性文献而言,则根本不适用以“取用”次数的种种概率,如流通率、满足率等来进行衡量了。

我们认为,藏书发展稳定状态,是一个有合理因素的理论,对它一个准确理解和运用的问题。如果将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用来控制馆藏的常用性文献部分,则是合理而有效的。但是如果将它用来控制馆藏的保障性文献部分,则是荒谬的,不可想象的。

图书馆控制馆藏数量时,应该将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严格区分考虑,而不能随便混同对待。

常用性文献在读者规模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也应该确定一个“理想的藏书量水平”。成熟规模的概念是就常用性文献而言的;常用性文献在规模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也应该实现零增长。对这一部分馆藏,可以要求保持比较高的流通率和满足率,比如要求流通率为2~4、满足率为70%~90%。

三、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方法

馆藏文献是一个复杂完整的人为体系,它的建设是由一个纳入系统的工作组织来进行的。它的数量规范方法,本来是应该贯彻到这个组织的常规业务中去的,但是事实上,传统的一套馆藏建设的常规业务中,还缺乏对高增长和大冗余的有效治理,缺乏对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方法。

馆藏文献的数量规范方法,不管是与馆藏建设的常规业务结合在一起的,还是零时性、突击性的,都必须建立在对馆藏文献体系配置结构的正确理解上,与本馆馆藏文献体系的具体建设目标一致起来,而且都必须形成一个数量规范的方法体系。对这个数量规范方法体系的要点分述如下:

①筛选馆藏文献,不论是入藏筛选还是剔除筛选,都应该明确其馆藏配置关系,即明确其是作为常用性文献入藏的,还是作为保障性文献入藏的。也就是说,图书馆的采访环节与典藏环节,必须对本馆的馆藏配置结构认识一致,并且执行统一的馆藏文献发展计划。为了保证做到步调一致,除了要制订执行统一的馆藏文献发展计划外,最好要采取组织措施,建立采典合一的文献资源建设部。

②作为常用性文献入藏的馆藏,应该在明确本馆常用性文献板块是否达到“成熟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考虑。具体应该考虑“成熟规模”和“更新水平”两个指标。

如果本馆这一部分馆藏已经“成熟”,则应按“零增长”的数量目标进行筛选。比方一个高校图书馆1万名学生,2千名教职工,折合1.4万名标准读者。按每名标准读者40册常用性文献来设计“成熟规模”,则该馆常用性文献的成熟规模是56万册。只要读者数量基本不变,这个数量规模也应基本保持不变,同时,还应对其“更新水平”进行规定,如每年7%~8%,则每年补充4万~4.5万册,同时剔除4万~4.5万册,以便维持这批馆藏的“新度”和“活力”。

如果本馆这一部分馆藏没有“成熟”,则应按达到“成熟规模”的规定入藏速度进行筛选。比方上例中该馆常用性文献的规模只有20万册,低于设计标准,那么,就应酌情确定达到“成熟规模”的年限,比如4年。而且应该对这四年每年具体入藏的数量进行规划,比方第一到第三年每年入藏10万册(3万种),第四年入藏8万册(3万种)同时剔除2万册,以便到达“成熟规模”。

③作为保障性文献入藏的馆藏,则应该明确它在本馆保障性文献板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即论证其保障价值对本馆来说是否是必须具备的,其所需费用又是否是本馆所能承担的。

一般说,缺乏必要性的保障性文献不论可行不可行,都不应该入藏;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保障性文献应该入藏;具备必要性而欠缺可行性的保障性文献,可以考虑约请其他图书馆一起协作收藏。

④为各级各类图书馆制订出比较科学合理的馆藏数量标准,包括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的数量标准,以便提供给各级各类图书馆参照执行,或者用于馆藏文献体系的评估。

制订常用性文献数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各级各类图书馆性质任务、读者规模、服务范围、社区经济生活水平等因素,并且有必要参考国外有关标准。这个数量标准可以用每个标准读者的人均文献件数来表示。

制订保障性文献数量标准的主要依据,则是各级各类图书馆自己需要承担的文献保障任务、在协作区中所处的文献保障地位、可能具备的文献保障能力以及该部分保障文献在世界范围的出版发表情况。这里需要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权威的书目资料,以便对我国以及全世界每年各个学科、各种文种、各种类型、各个收藏级别的文献的发表情况,有比较可靠的掌握了解。从而对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文献保障程度,也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对照评价。

目前一些部门系统颁发的图书馆工作规程或条例中,往往针对本部门本系统图书馆的馆藏数量,提出必须达到的读者人均文献册数要求,并称之为保障率。应该指出,这种要求馆藏数量“达标”做法,也许是立即解决当地馆藏数量普遍不足的惟一有效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是行政的、有副作用的,它只能解决馆藏数量的不足,不能解决馆藏数量的规范和馆藏数量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