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联系和有见识地说理

有联系和有见识地说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一些学生却浅层地理解议论文的写作了,只把握了议论文的外在体格,以为有了观点,堆砌几个事例,随意散谈分析几句,就是议论文了;忽视了议论文的内在实体——有逻辑、有联系和有见识地说理,以致见识不高,分析论证肤浅,甚至逻辑紊乱,得分不高。②有联系地说理——生成观点与材料的血液,搏动文章强健的心颤。③深入有见识地说理——深入自身,深入生活,深入人生。

挺直文章的“脊梁”——让学生有逻辑、有联系和有见识地说理

广东信宜教育城信宜中学 谢霓

一、论题缘由

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改卷场公布的信息显示,接近九成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文文体来写作,究其原因,主要是议论文容易构架文章体格,只要不审离题,作文拿个保险的分数还是比较容易的;再者,议论文纲目清晰,有理有据,便于评卷老师实时操作等。然而,议论文也最讲究思维活跃,逻辑严密,义理、考据和辞章浑然天成,以至褒贬鲜明,理正据谨,只字力达千钧,入木三分。因此,议论文也最能体现一个人优秀的思维品质,体现审察、洞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一些学生却浅层地理解议论文的写作了,只把握了议论文的外在体格,以为有了观点,堆砌几个事例,随意散谈分析几句,就是议论文了;忽视了议论文的内在实体——有逻辑、有联系和有见识地说理,以致见识不高,分析论证肤浅,甚至逻辑紊乱,得分不高。这正应了“议论文好写,但难写好”的流行病,恐怕是89.6%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文来写作,但作文得分和一类卷降低的主要病源吧。我连续15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坦陈疏漏,以就教于大方。

二、教学案例

笔者曾以“我们的生活可以______过”为文章标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下面选取了学生习作“我们的生活可以幸福过”中的一节,权作案例铺陈。

我们的生活可以幸福过。

同是生活在这尘世当中,贝多芬甩开了世俗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中尽情演奏;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尽情钻研;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可以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而有的人迷失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自我放逐,自甘堕落,埋没人性,如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袋中,葛朗台被金钱拖进了坟墓,秦桧被权势利欲挂上了千古罪人的骂名。他们这些人都没有悟出生活之道,最终被卷入了世俗的浊流,走上了生活歧道。

在课堂上展现这段话的时候,学生倾倒一片,连连喝彩!毋庸讳言,这段话用例准确,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表述凝练,的确得到了学生的“心”。

语意经过压缩后,说理欠缺内在的逻辑关联,呈现“油水”分离现象了。学生静默片刻,我启发学生要紧扣观点关键词或意思说话,凸现前后的逻辑关联。一段话就一个中心意思,摆事实,讲道理,遣词造句等得紧紧围绕这中心来展开,学会点题和行文中扣题,凸显中心意思的关键字眼,才不至于散漫!

是否可以把该文段做得更加圆润风姿绰约呢?经过讨论之后,我展示了文段的最终修改,让文章在学生眼前一览无遗:

我们的生活可以幸福、轻松地过。

贝多芬失聪于世俗的喧嚣而耳聪于音乐的幸福,居里夫妇拒绝名利的纷扰而幸福于科学殿堂的徜徉,陶渊明干枯了官场的盛会而悠然绽开了南山篱菊。别里科夫烦恼入“袋”,葛朗台“渴”金而亡,秦桧跪吊于权欲。幸福由心,轻松生境,当挣脱名利的羁绊,淡泊权钱的浮华,归真自然的纯朴,我们蓦然发现,幸福、轻松原本是咫尺可及。

不要鄙视自己的卑贱,不要仇恨别人的冷漠,不要嫉愤社会的炎凉……贵贱自为,冷暖自知,我们不能驾驭别人,但足以把握自己。手掬一捧微笑,心空荡漾缕缕阳光,我们就能幸福、轻松地一路来去。

我把修改前后的文段对比着一起展示给学生。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做了小结:挺直文章的脊梁:①有逻辑地说理——紧扣观点关键词或意思说话,凸现前后的逻辑关联。②有联系地说理——生成观点与材料的血液,搏动文章强健的心颤。③深入有见识地说理——深入自身,深入生活,深入人生。加强思辨,揭示本质,解难祛病,丰润文体。

三、教学思考

古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的确在努力“授渔”,比如议论文的常见结构,论据的选用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但为什么苦了僧侣却念不起经,效果甚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老师自身吧。不错,我们的老师是在“授渔”,但问题是授怎样的“渔”?授到怎样的程度?

1.“渔”、“鱼”之辩

“鱼”、“渔”易辩,而且是老生常谈了,何须再辩?然而,须谨防“渔”成“鱼”!当“渔”照本宣科,“渔”就成了“鱼”。回想咱们教学的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主要原因是否在授着死“渔”呢?换言之,是否还是在授着本质上的“鱼”?规律、方法和技巧固然是“渔”,但只有化为学生所有所用,才是真正的“渔”。不然,“渔”本质上还是“鱼”,或者说,对老师而言是“渔”,对学生来说则是“鱼”。因为老师已经内化了规律、方法和技巧,是经过了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是经验性的,能融会贯通了,自成“活水源”而为“渔”。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摸着知识的门径,是感觉性的,老师的经验之“渔”在学生而言,还是外在的,是有待学生自己生火煮熟的“鱼”,如何煮熟这“鱼”,恰恰是学生有待内化的“渔”——这恐怕正是当前老师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的症结所在。老师的传授替代了学生的摸索,老师的直觉替代了学生的感知,“渔”自然成了“鱼”啊。

2.化“鱼”为“渔”

其一,如上所述,要使本质上还是“鱼”的“渔”成为真正的渔,就得让学生将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内化为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并生成自主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的真正授“渔”,应该是授予学生内化知识的经验方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谓“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来得重要”,有了思想,尔后才付诸行动。因此,点拨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乃是化“鱼”为“渔”的根本,而不是文章结构、素材和手法的机械重复训练。比如,创造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如上述案例,什么是“生活的幸福”?什么是“生活的乐观坚强”?什么是“诗意的生活”?能通过事物现象看本质,联系、发展地看待事物,辩证地看待事物。当学生学会了思考,内化了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自能融会贯通,自主生成和谐的学习内部自然。

其二,灵动的思维还得有与之相匹配的行为。在作文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得通畅,学得明白,想得通透,但能力迁移仍然举步维艰的尴尬情况,明明是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了,为什么到了下一次作文又犯难了呢?无他,“渔”半生不熟着哩!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挺身而出”了——“下水去!”与其在岸上声嘶力竭地吆喝,倒不如一头扎进“水”去,率先垂范,勇敢地同题作文,共同感受作文的过程、细节与成败。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不碰“技经肯綮”和“大img9”,游刃有余而令庄周得养生焉;教师剖文,展示作文的“技经肯綮”和“大img10”而不碰,不亦恢恢乎而令学生得文道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