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一节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课说起

从一节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课说起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钟村中学的郑丽霞老师在活动中执教了一节初三《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课。他认为这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鉴赏课,学生应该说还没有完全读懂,更为惊讶的是学生作答的结果非常雷同……这是一节在本地较典型的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指导课,教学目标的本身就是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的指导。正如浙江的蔡老师所说,这其实算不上一节真正意义的古诗词鉴赏指导课。

从一节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课说起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 吴岳冬

今年四月的一天下午,番禺区教育局与浙江远程交互教研活动在番禺钟村中学举行。钟村中学的郑丽霞老师在活动中执教了一节初三《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指导。老师的教学流程清晰、紧凑,首先总结回顾古诗词鉴赏的五个考点,然后列出2003—2007年的中考鉴赏题,第一道题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其余则以学生训练为主。这节课体现了学法的迁移,做到了举一反三。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师:第一题是陶渊明的《饮酒》中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很妙?请问妙在哪里?

生1:(提名回答)“见”字写出了采菊之时无意看山,却忽然见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悠然心境。

师:还有没有别的答案?

生2:“见”字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可是在抬头看之际,南山却忽然出现在眼前,表现了诗人悠然的心境。

师:这道题的总分是3分,在答题中如果出现了:①无意看山;②悠然的心境,即可得2~2.5分,不给满分的原因是在表述方面会扣分点。那么说说你是怎样答题的?

生:联系上下文可以大概知道“见”是表现悠然心境的一个词语(学生没有说完,支吾之后,教师示意坐下)。

师:你说出了关键的一点就是联系上下文,把“见”放在语境中来理解。我们来看标准答案:见,本意是看见。放入句子中与悠然的语境意是:诗人采菊的间隙,不经意间抬头远望,南山跃入眼帘,这美景不是诗人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之见。表达了诗人悠然的心境。

郑老师把这种鉴赏古诗语言的答题技巧总结为:本意+语境意+表达效果。第一道题完成之后,老师接着让学生套用这个答题技巧做下一个被称作“意境描述”的题,并用刚才的三部曲来点评答题的得分。再以此形式继续做余下三道训练题,并先后总结出另外两个答题技巧(大屏幕显示):

意境描述题:抓技巧,描画面,忌直译。

表达技巧题:采用……技巧(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出了(意象)的……特点或将……(情)与……(景)相互交融,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课后浙江省中学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老师作了点评(通过电子高新技术交互平台进行异地交流)。蔡老师肯定了郑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这节课的朴素真实、不具表演性的优点,也指出了一些问题所在。他认为这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鉴赏课,学生应该说还没有完全读懂,更为惊讶的是学生作答的结果非常雷同……在蔡老师的描述中,我们得知浙江的高考和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从不考教材内的内容,题目是依照教材内的同等标准从教材外选定的,而且基本要保证学生不曾接触过的。听了这话,在座的听课老师和领导略显出了惊诧的表情。对此,执教的郑老师也很有礼貌地作出反应:广州市中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均是来自教材内的,从不考课外的古诗词。这是一节复习课,刚才课堂上的那些例题全是老师平时教学讲过的,而且是精讲过的,所以学生的回答会雷同。面对浙江这样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我们感到非常惭愧,我们学生底子与浙江相比实在惭愧……

这是一节在本地较典型的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指导课,教学目标的本身就是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的指导。我不反对答题技巧的培训,毕竟能以技巧应对考试这种人才的甄别与选拔,自然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但是诗词鉴赏技巧的输入是否影响了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说如何培养学生真正具备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是本次案例引发我们最值得分析与深刻反思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鉴赏”?鉴赏:指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因此必然带有鉴赏者个人的观点和思想情感。但在这节课上,学生对于同一词语的鉴赏答案竟然同出一辙,而且和标准答案非常接近,尽管老师一再追问“有没有别的看法”,但都不能激发出学生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思维角度,更谈不上自己的思想情感了。可见学生不是在鉴别欣赏古诗词,而是在对旧的经验或别人经验的一种重复,确切地说是对教师平时“精讲”过的部分语言的重复(即使是复习课,也本应是在别人鉴赏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感悟才是)。正如浙江的蔡老师所说,这其实算不上一节真正意义的古诗词鉴赏指导课。唯喜欢方能欣赏,学生的作答不过是对表面现象的一种公共评价。可见,九年的古诗词教学既没有使学生具备诗词鉴赏的初步能力,也没有激发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或兴趣。这一结果在警戒我们要反省当前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①过分注重讲解,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如缺乏想象、朗读。“三分诗七分读”细读方可鉴赏。②偏重了答题技巧,漠视了大量积累。答题技巧的训练从一开始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了固定的答题模式,学生只需大概读懂,然后套用固定的技巧格式都可作答。细致想来,这种方法的传授多么可怕!这何曾不是造成“底蕴”流失的一大根源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我利用部分早读课的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渭渭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滋养他们成长。每周学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赏析能力提高,智力获得发展。”我以为于漪老师的做法抓住了诗歌教学的根本,把握住了培养鉴赏能力的关键——大量阅读,大量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若想正确而精辟地鉴赏诗词,学生需要不断积累,养成丰富的文化底蕴。课本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思考。

读书的厚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语文素养”来不得半点虚假,肚子里没有“材料”,仅凭答题技巧是不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也许会有人说,答题的技巧和大量的积累同等重要。这种观点偏离了事情的本质,积累才是本质。当然,文学的积淀非一日之功,一旦有了丰厚的积淀,技巧的把握则唾手可得。更何况,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我们怎能将之框格?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也许,对于这个道理我们人人皆知,但是在中考面前,似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变得如此功利。在此,我们有必要再来探讨一下中考出题的目标导向:古诗词鉴赏的考题也只是在近几年才出现在中考的试卷中的。我们都知道诗词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鉴赏古诗词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明辨是非和褒善贬恶的能力等。中考考查“诗歌鉴赏”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浙江的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极见功夫!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很难蒙混过关的。那么这就迫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死啃教材,于是便会力求使学生以课文为凭借,大量诵读,自我感悟,使学生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但广州的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规定是所学教材内的,也许是因为我们觉得考课外的难度系数太大,担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果适得其反,虽然教材内的诗词歌赋不过寥寥几十篇,只要套用一定的答题技巧,在这几十篇内反复做训练题便可完成任务,但是为了拿高分,学生却丝毫没少做作业!过了应试这一关,有没有诗词鉴赏的能力那是另当别论了。

中学如此,小学也不例外。我们在小学听古诗欣赏课,教学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的好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欣赏的时候,也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探讨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犯了诗词鉴赏的大忌,是一种悲哀!我认为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可以说,只要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写出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教师可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环节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评论的文字。但是课程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愚以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让古诗词鉴赏真正成为美的享受,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才是成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

近些年来,我们听到不少教学者对学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方言区一带的学生)语文素质较差的抱怨,也经常听到我们北上考察听课回来的老师对当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其他综合水平的大加褒赏。为此,我们仅能“惭愧”。但在我看来,应该“惭愧”的不应是与之相比的差距,而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以番禺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都来说,其文化名人举不胜举,底蕴何其丰厚!像执教本课例的郑老师那样,说我们番禺文化底蕴不深,学生的底子不好的老师又何其少呢?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继续这样教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底蕴就真的不堪设想了。因此,我认为,这不能归咎于文化底蕴。我们越是归咎于文化底蕴,就越是失了“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案例,寻找“底蕴”流失的根源——从语文基础教育教学谈起,反思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应该担起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