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利标准化的模式

专利标准化的模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每个案例的调研和理论框架,两个维度可以有助于描述专利标准化的模式,一个维度是专利标准化,另一个维度是市场化及营销业绩。专利标准化指公司自主R&D产出的专利纳入正式标准以及公司介入正式标准化过程的程度。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专利标准化的机制,以期服务于公司的专利标准化以及为政府制定标准化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经验依据。

一、专利标准化的模式

根据对每个案例的调研和理论框架,两个维度可以有助于描述专利标准化的模式,一个维度是专利标准化,另一个维度是市场化及营销业绩。运用这两个维度对案例标准化的模式进行分析将为进一步归纳机制奠定基础。

专利标准化指公司自主R&D产出的专利纳入正式标准以及公司介入正式标准化过程的程度。从对案例的调研中发现,案例公司高密度的R&D活动以及高效专利产出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特点。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专利标准化的机制,以期服务于公司的专利标准化以及为政府制定标准化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经验依据。因此,以专利标准化的程度作为一个维度直接体现了公司的标准化业绩。同时,专利标准化还是一种组织程序,反映了基于组织程序的内部绩效,体现的是组织的战略及能力。

市场化及营销业绩指公司业绩,即公司包含专利的新产品通过市场推广和营销而实现的市场占有率和财务业绩。由于案例公司为高技术企业,其公司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专利为表现形式的研发成果的市场应用推广程度,且这一维度也是公司R&D的目的和介入标准化程序的目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只有在被广泛使用后才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创新定义是一个包含扩散和使用以及第一次市场化的过程(Lundvall,2007)。我们扩展了Lundvall的这一定义,认为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成功的创新还在于第一次市场化之后实现良好的营销业绩。对于网络产业,这一扩展与外部性、主导设计及其技术轨道相联系,因此这里的市场化及营销业绩代表了市场维度的公司的外部成功(García et al.,2008)。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以专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R&D生产率以及标准化运作水平,也有着不同的市场业绩。因此,专利标准化与市场化及营销业绩两个维度的联系体现了组织内部与外部绩效之间的关联。下面运用以该二者为维度的四个象限来归纳和描述具有不同特点的标准化模式及其特征如图7-20所示。

img47

图7-20 专利标准化的模式

1.第一象限案例

第一象限的案例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场业绩、专利产出业绩和标准化业绩。这些公司都拥有丰富的内部知识基础积累,并在技术创新中形成了各自特定的研发程序和标准化程序。拥有高效的研发和标准化程序是第一象限案例的最显著特点。这一发现拓展了技术集成和新产品开发已有的研究。从技术集成的角度,Iansiti(1998)认为技术集成是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并能为提高R&D绩效提供巨大的推动力。研究发现,第一象限案例公司的研发过程集成了标准化程序,并使两个程序相互作用。且标准化程序对研发程序的作用始于新产品开发阶段之前的模糊前端,这点尤以烽火通信、光讯科技为典型。两个程序的这种关系不仅使标准在技术集成创新中发挥了其对R&D活动的反馈作用,而且促进了标准的产出效率,缩短了技术扩散所需的时间。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动态能力,而动态能力根植于企业内部实施的高效的程序(Teece and Pisano,1994)。上述两个高效的研发和标准化程序增强了公司的动态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第一象限的案例公司都实现了良好的市场业绩。良好的市场业绩意味着公司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业,更意味着公司的技术具有成为主导设计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可以有助于公司通过市场选择而促使专利技术标准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公司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构架控制。第一象限案例公司所表现出来的内外部成功为两个维度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例证。

此外,本象限案例还特别支持一个类属,即国有资本。这四个案例中烽火科技(包括烽火通信和光讯科技)和华中数控是国有大型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长飞光纤光缆的中资部分股份也是国有大型企业,且前二者都拥有雄厚的公共知识基础的背景(烽火科技的前身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华中数控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企业发展而来)。这样的知识资源和资本结构可以提高公司专利和标准产出的效率,结合其他类属,则可以体现出国家集成创新的能力。

除此之外,第一象限各案例共同的类属还有承担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市场需求。标准化人力资源在烽火通信和光讯科技获得很大的支持度;产学研结合创新在华中数控和光讯科技中较为突出;产业联盟和政府扶持主要体现在华中数控。这些类属都与专利及标准化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分别属于内部集成或外部集成的范畴。对此将在下一部分的机制分析中予以归纳和说明。

2.第二象限案例

第二象限案例的特点在于两个案例的主要创新项目都属于根本性创新,在核心技术上都获得了自主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且NVD和BIPV专利技术都实现了产品化。在产业化方面,两个案例公司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应用。在项目研发程序上,两个案例所依托的都是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NVD项目是由高科集团联合几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而与NVD相比,BIPV“中心创新模式”还表现为以“中心”为主,公司内部研发机构为辅的同地协作跨职能研发模式。因此,基于知识资源的高度集成,这两个新产品开发项目获得了良好的项目绩效。

两个案例在标准化程序上也有着相似之处。首先,由于NVD是有别于现有蓝光技术的新的技术轨道,而BIPV也是国内的新兴产业,二者均未形成相关的标准体系。高科集团和日新科技都将专利标准化置于公司战略管理的高度,积极介入和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以期通过标准产生大规模的技术扩散效应(见图7-3),从而使其产品成为市场主导设计。其次,两个案例的标准化工作均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常规的程序,标准化人力资源缺乏,主要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第三,由于NVD和BIPV都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根本性的技术集成创新,因此二者的标准化均需补充制定新的技术标准或协调若干现有行业标准以建立新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如前文图7-13反映了日新科技的研发与标准化过程。而目前仅仅由案例公司单个企业来推动跨行业的制度创新会极大地延迟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化过程。虽然两个案例在标准化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超国家标准化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这种延迟将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其他共同类属及各案例特定的类属在外部集成机制分析中具体阐述。NVD标准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后文的制约因素分析部分详细阐述。

3.第三象限案例

本象限案例迪源光电是典型的海归人才创业型企业,在研发活动中集成了国际先进科研平台的知识资源。该公司承担了我国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并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发明专利。公司的现有研发成果已实现产品化,产能也达到大规模生产的要求。由于还存在制约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以及消费者偏好,新产品还没有实现良好的市场业绩,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是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也是该项目承担者之一的迪源光电的持续性创新目标。由此进一步说明,公司基于市场的外部绩效取决于公司的内部创新绩效。

由于LED照明是新兴产业,发达国家也是在近几年开始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立法。而我国尚处于突破国际技术壁垒的赶超阶段,因此在LED标准化方面还很滞后。如上所述,迪源光电的战略重点在于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标准化尚未上升至公司战略的层面。

4.第四象限案例

第四象限案例的显著特点是R&D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专利产出数量多,而且已经获得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二者所呈现出的高度正向关系反映了案例公司具有较高的战略柔性,能很快地对新的用户需求作出反应(Martínez-Sanchez,et al.,2009)。以楚天激光为例,图7-15、图7-16显示了以研发产出(专利)为代表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两个案例的研发程序能够有效地支持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如楚天激光在研发活动中形成了专利激励机制及相应的程序。若以专利产出绩效作为衡量标准,则该公司的专利激励机制与研发程序之间实现了相合性。专利激励程序成为内嵌于研发程序的一个子程序。华灿光电的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不仅集成了国内的公共知识基础,而且集成了国外知名实验室的知识资源,使其在承担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中获得较高的专利产出。楚天激光和华灿光电各自特定的高效的研发程序能很快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使自主创新能力得以不断累积,再次验证了Teece和Pisano(1994)的关于高效的组织程序、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两个案例公司虽然都已形成了标准化程序,但这些程序还只局限于两个作用,即为研发活动提供知识信息以及制定企业内部标准。两个案例均没有介入正式标准的制定和起草。在访谈过程中,两个案例公司均表示了介入正式标准化的意愿。因此,在已经具备强创新能力和高市场业绩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前文理论框架部分中图7-3专利标准化与创新过程所示的“标准化2”实现标准化。由于专利标准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司的市场业绩,因此尽管第四象限案例的标准化还未上升至正式标准化的层面,但是这两个案例依然为我们提供了“标准化2”之前的研发、专利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成功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