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培养了大批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的民族人才
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明显的一个成绩是培养了大批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全面理解和坚决贯彻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掌握了系统而先进的,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够卓有成效地分析和解决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以及民族地区的进步、发展与繁荣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说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7月,民族院校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为广大的民族地区输送了近100万名各级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既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维护者、捍卫者,又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大批民族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扎根于民族地区并勤奋而努力地工作,如果没有这些维护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民族地区就不会有今天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大好局面。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4]前面在谈到延安民族学院时就曾阐述过,延安民族学院的毕业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继延安民族学院后的各个民族院校,继承了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传统,牢牢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院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扎根边疆而勤奋工作的优秀人才。仅从1988年到1994年6年间,充实到民族干部队伍的39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毕业于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就多达10万人[5]。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抓得扎实,使得各民族学生树立了爱民族、爱家乡的思想,并成为各民族学生建设家乡自觉自愿的行动。据调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1985年以来考上高校的毕业生(不含百色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返乡率平均为61.4%,其中民族院校毕业生为74.5%,内地一般高校毕业生为48.9%,全国重点院校毕业生为2.8%。在1991年到1994年间,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就读于民族院校的毕业生返乡率达到91%,而其他高校毕业生的该比例为50%。在人才流失方面,民族院校毕业生流失最少。1990年以来,阿坝藏族自治州流失的39名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民族院校毕业生仅为4名,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占35名[6]。另据笔者的调查数据也显示:930份有效问卷中,在回答“您大学毕业了愿意回家乡工作吗”的问题时,57%的各民族学生表示愿意。可见,民族院校培养和输送的这些毕业生,他们在政治上代表着各族人民的利益,管理着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向世人充分展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和特色;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他们掌握着较完整和系统的处理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之间矛盾的知识和方法,在对境外分裂敌对势力的斗争中他们立场坚定,带领各族群众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上,他们熟悉本民族地区的情况,了解本民族和本民族地区的需要,带着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有效地制定了各种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和方案,并带领本民族的人民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为祖国发展、民族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2008年10月6日,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致信祝贺中所指出:“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建校50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践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11年6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回良玉副总理在庆典大会上也指出:“中央民族大学是我们党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办的高等学府。建校60周年来,中央民族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国家领导人对民族院校的高度评价,无不道出了民族院校的重大贡献,道出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