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训正的办学活动

陈训正的办学活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重返宁波,从事教育事业长达10年。陈训正一生非常重视兴办教育,经他参与、创办、主持的学校有: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私立效实中学、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等,还与佛教界人士共同发起建立僧教育会,筹办佛教孤儿院。陈训正招收“堕民”入学反映了他主张教育平等的进步思想。1907年,他与佛教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宁波僧教育会。

第一节 陈训正的办学活动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陈训正(1872—1943),字屺怀,笔名玄婴、天婴、无邪,慈溪官桥(今属余姚)人。1901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1903年中举人。1904年,与卢洪昶一起创设育德农工小学堂,亲自任校长,专门吸收当地“堕民”子弟入学。1905年,与知府俞兆藩、士绅张美翊等一起在孝廉堂创立宁波府教育会,并任副会长。其间,积极倡导兴办地方教育。三年中,宁波府各属县共兴办中、小学校百余所。1908年,出任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习。1910年,当选浙江省咨议局议员。1911年宁波光复后,陈训正与赵家声、范贤方等组织宁波军政分府,主管财政。1912年,赴上海与赵家艺等创设平民共济会,主办《生活杂志》,宣传民主主义,传播科学知识。不久,重返宁波,从事教育事业长达10年。北伐革命后,陈训正先后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杭州市市长,浙江省民政厅代理厅长,国民政府参事,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议长等职。晚年,终因心痛军政腐败和不胜暮年之流离,忧愤成疾,1943年卒于浙南云和。

陈训正一生非常重视兴办教育,经他参与、创办、主持的学校有: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私立效实中学、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等,还与佛教界人士共同发起建立僧教育会(1907年),筹办佛教孤儿院。此外,他还致力于撰修方志,先后编修《定海县志》十六卷,《鄞县通志》六编。著有《天婴室丛稿》十卷、《论语时训》一卷,《甬谚名谓考》四卷等。

二、对宁波教育的主要贡献

陈训正兴办教育,成绩斐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积极兴办普通教育

1905年,宁波教育会成立,陈训正任副会长。时值清末新政,政府倡导兴办新式学堂。而陈训正认为小学是基础,兴学应以小学为先,故陈训正等积极将城乡书院、私塾改为新式小学,在其影响下,宁邑六县闻风而动,至民国初年,宁波有中小学400余所。

随着中小学的发展,师资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在陈训正等进步乡绅的倡议下,宁波府于1907年4月建成第一所师范学堂,开设国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历史、地理、博物、伦理学、文学史、英文、唱歌、图书等课程,为宁波地方学校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1912年,又与六县人士商议,在原崇正小学的旧址上创建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开女子入中等学校之先河。

1912年2月,陈训正与钱保杭等人一起创办私立效实中学。他与族弟陈布雷先后都担任过该校校董会主任。

(二)首创职业教育

宁波开埠之后,商业日渐发达,但工业却滞后。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强调“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令各省从速办理。宁波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此开端。陈训正就是这个开端者。1904年,陈训正、卢洪昶一起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2所,地址分别在西门口和江东。该校特色在于专门招收“堕民”[1]子弟入学,教他们识字,并掌握一两门技能,以便今后能在社会上谋生。这一举措比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堕民”令还提早8年。陈训正招收“堕民”入学反映了他主张教育平等的进步思想。后来,随着19世纪20年代初“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陈训正更是积极联络地方人士,集议创办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并自任校长。1912年,该校刚成立时,仅设一机械科,附设实习工厂,并招收艺徒班,培养贫寒子弟。后来,增设土木科、汽车道路科,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14年,鄞县创办甲种商业学校,陈训正也予以一定的赞助,还一度在该校银行科任教国文。

(三)重视佛教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1907年,他与佛教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宁波僧教育会。在成立大会上,他着重论述了教育对僧众、佛教的重要性,并提出“将寺产用于兴办学校、教育僧众,是保护佛教的正途”。与此同时,他与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一起创设了若干佛教小学,有计划地教育寺院僧众。1918年4月,他又与地方佛教人士在僧立普益小学旧址创设宁波佛教孤儿院,收容7~12岁的孤儿。该孤儿院原定60名额,结果增至268名。[2]孤儿院除了救恤这些孤儿外,还让他们接受初等教育,而且,又设工厂、商店、农场等,教授他们一定的职业技能,以使其将来能自谋职业。这种具有世俗性质的佛教小学、孤儿院机构正是体现了佛教“劝人为善”的宗旨,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