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书的训点

佛书的训点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平安初期至院政时期佛书的训点资料,可以归纳出训读变迁的几种类型。在平安初期训读中,表示助词、助动词的助字读音不是确定的,而院政时期的训读中就固定在了一种主要的读音上。4)字的训法平安初期的和训至院政时期变为音读。以上各种情况表明,平安初期的训读法是对汉文做整体上的把握并正确地理解文意,依照当时的口语在训读上表达出其间微妙的意义。

从平安初期至院政时期佛书的训点资料,可以归纳出训读变迁的几种类型。

1)添读语

(1)平安初期训读文中,使用添义性的テニヲハ,其他助词有“イ”“シ”“コソ”“ゾ”“スラ”“ダニ”“サヘ”“バカリ”、还有“テシカ”“ヌカ”“モガ”“カシ”“モノカ”“モノゾ”等,使用助动词“ケリ”“ケム”“ラム”“ラシ”“マセ”“ベラナリ”等,训读文反映了当时口语的状况。

但在院政时期的训读中,几乎就见不到这些词了(但有些包含在复合语中的、或用于特定汉字的旁训的词,如“イ”、“シ”至今保留了下来)。

(2)平安初期训读文中的一些近义词差别,在院政时期的训读中用特定的词给代替了。如表现接续的“カラニ”“ツツ”“ド”“ヲ”“ニ”“モノヲ”以及“テ”“シテ”“バ”“ドモ”“トモ”等都归于“テ·シテ”“バ”“ドモ·トモ”。表现推量的“ケム”“ラム”“ラシ”“マシ”“ベラナリ”、“ベシ”“ム”等都为“ベシ”“ム”所替代。

(3)平安初期训读文中表示格、时态、指定的词在院政时期的训读中被压缩到最小限度。

2)助字的训法

(4)平安初期训读文中每个助字甚至同一个汉字表示的助字都根据上下文细分为不同的读法,或者不读,凭此可以体会句意间微妙的差别,但在院政时期的训读中,同一个汉字表示的助字都固定成一种读音了。如“為―被”的“為”固定成“タメニ”。

(5)在平安初期训读中,表示助词、助动词的助字读音不是确定的,而院政时期的训读中就固定在了一种主要的读音上。

如“勿”在平安初期的训读有“ナ”“ジ”“ザル”“ナシ”“ナカレ”等等,院政时期则统一成“ナカレ”了。

此外,“已”由平安初期的“ヌ”“タリ”“リ”“ヲハル”变成“ヲハル”为主。

“雖”由平安初期的“トモ”“ドモ”后加入“イフ”固定成“イヘドモ”。

“非”由“ズ”“ジ”固定成“アラズ”、“以”由“テ”“ヲ”和不读固定成“モツテ”、“者”由“ハ”“バ”变成“モノハ”等都属同一类型的情况。

复训标音读法(再読字)在院政时期使用频繁,而在平安初期则是根据句意分别读音的,如“(ヘシ)”“(ムトス)”“(ズ)”“(ベシ)”“(ベシ)”等。

3)副词的呼应语

(6)平安初期的训读根据上下文有不同的呼应语,如“況ヤ”对应有“イハ”“テハ”“ヲハ”“ニハ”“ハヤ”等不同训法,至院政时期则固定于“ヲハ”。

(7)平安初期如“既ニ”“已ニ”的助动词等呼应语至院政时期则消失了。又如“唯……ノミ”“曰ク……トイフ”“恐ラクハ……ムカト”“願ハクハ……ムト”都是如此。

4)字的训法

(8)平安初期的和训至院政时期变为音读。

(9)同一词的训读不同。

5)对偶句的训法

对偶句的上句结尾形式平安初期一般为终止形,至院政时期变为中止形。

以上各种情况表明,平安初期的训读法是对汉文做整体上的把握并正确地理解文意,依照当时的口语在训读上表达出其间微妙的意义。而院政时期则偏重于汉字的个体,配以固定的训法,其背景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演变紧密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