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困境的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困境的探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不少教育部门大都是通过某一所学校的应试情况去了解某所学校的。也就是说,学生考了好成绩才是被关注的前提。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应试的成绩,就有了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成绩,不管这种成绩是加班加点得来的,还是让学生在题海中浸泡出来的;不管是不是高分低能,也不管这种教育模式是不是戕害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目前课堂教学不能真正突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

一、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困境的探析

探析教育教学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困境,其原因如下:

(一)应试教育的魔咒没有打破

当下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的事实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对于不少学校,可以这样说,墙上挂的东西、口里说的东西是对外的,而对内的东西是不说的,也是不能说的,因为它是违背教育的主流要求的。有些学校虽然是什么素质教育达标,什么什么先进学校,其实它的底蕴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有这种招牌?最关键的还是教学成绩,就是说,在各地考试的排队中获得的名次较好你才能取得这样的荣誉。就是全国教育改革的榜样学校,洋思、杜郎口等中学,他们的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样是升学。我们的不少教育部门大都是通过某一所学校的应试情况去了解某所学校的。也就是说,学生考了好成绩才是被关注的前提。没有好的成绩你的学校大体只能是默默无闻,不会在领导关注的范围之内。而有了好成绩也并不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论证,至于他们的什么做法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成绩是不是靠加班加点取得的,这些人们很少管。一般的情况是,当你的学校考出了好成绩,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抓典型,就会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油彩,涂在靠死抓应试而获得的“成绩”上,这也就摇身一变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应试的成绩,就有了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成绩,不管这种成绩是加班加点得来的,还是让学生在题海中浸泡出来的;不管是不是高分低能,也不管这种教育模式是不是戕害了学生的创造力。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认识尚且如此,社会上的群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我们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大小环境下,从事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新意、其创造、其课程理念的更新不是天方夜谭吗?

请看2010年5月19日《中国经济网》的《应试教育魔咒加身,教师只有虔诚拜佛》的报道:“17日凌晨3时许,武汉新洲一所初中学校组织30余名九年级班主任和学科组长来到报恩禅寺敬香祈福。因为下月就要中考了,学校希望九年级的孩子们考出好成绩。一位副校长表示,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毕业年级班主任前来敬香,这已经是常规工作。”如果敬香拜佛仅属教师个人行为,如果老师们为学生的发展祈福,这也是情有可原,而这里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并且是学校有组织的集体行动,而且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和教师的习惯性动作,如此荒唐,让人不可思议。此事一出,估计即会引来嘘声一片,招致拍砖无数。为什么每到大考前夕,教师要铁了心地敬香拜佛?传说17日(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生日,这些敬香的老师真是怀着为文殊菩萨过生日的虔诚心态而来吗?刻意安排毕业年级班主任参加,已初露端倪,副校长一句“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更是道破天机,敬香的功利色彩昭然若揭,“奉上一束香,收获百条金”才是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出现这样的事情,难道都怪老师功利世俗吗?老师或许是被逼无奈,学校也许有升学压力。当他们面对上级内定的指标、家长殷切的厚望以及学生升学的渴求等多重压力时,也需要排遣和释放,也需要安慰和寄托。而从价值认同理论来看,谁不希望所教学生多收“三五斗”,自己奖金能多拿三五千,今后也能落个好名声好政绩?求神拜佛的怪诞之举反映出学校和教师的内心焦虑。一些教师课堂功夫不足,便寄望课后弥补,寄望神灵保佑,而这无疑是一条难达目标的死胡同,并不会有什么疗效。从本质上来看,教师求神拜佛,不过是教育“中毒”的“临床”反映,根子还是积弊甚多、“中毒”甚深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时下,从学生到教师到学校,已经形成一个无形的利益共同体,被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统一指挥,在应试教育的洪流“挟裹”中蹒跚前行,很少有人能够脱俗。所以,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教师敬香求神这类荒唐之事就不会消止。这是一种真实而荒谬的现实,应试教育的毒素已经严重侵蚀了人们的心灵,也已经形成了一种恶劣的文化。在西部一个县不是由于一年的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出现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道歉的事情吗?可见应试教育已经成了从上到下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已经深陷应试教育的大泽泥淖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生命的课堂,尊重学生的生命和创造力,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紧紧抓住“应试”这一核心?生命的课堂是以对生命活力的涵养为主,它绝对没有强迫,没有强力的灌输,没有对学生的压迫,它的课堂气氛应是欣悦的、自然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但对于应试来说,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它是不考的,是无法从卷面分数中来体现的。面对一切向“分”看的现实,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老师们能改变吗?所以目前课堂教学不能真正突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

(二)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少老师没有能力承担这种重任

新课标由于和过去意义上的课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把教材的处理权下放给了老师,伴之而来的是对教师要求的提高。据我观察,当下的老师不是对新的教学理念没有了解、感悟,而是对教材处理和驾驭的能力较弱。虽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培训十分重视,但由于培训的内容空疏和不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加上不少老师学习的急功近利思想,认为学了就应管用,不管用不如不学的偏颇认识,使得这类培训大多有名无实,再加上老师的排斥,其作用就可想而知了。上几章中笔者一直强调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的作用,其原因是老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快慢、教学技能提高的快慢是和一个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程度成正比的,并且和其探索的深度、成为名师的速度同样也是成正比的。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没有对教育执著的追求,没有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痴爱,老师的进步一般都非常缓慢,或者只是在操作层面、知识面的宽窄上或者教学的熟练程度上,也就是说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上有所进步外,对教育深层的把握,课堂教学中独立的创造,还是较难的。只有执著于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孜孜不倦探究的老师才能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取得突破。谈到这个问题,作为一线的校长笔者感触颇多,因为笔者深深地了解不少老师进步的轨迹,有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在老师专业化发展中自己的努力和实际效果的反差。有些老师不能承担新课改的任务,首先是思想上的不能承担。不少老师不思改变,固守传统,并且有的反感新理念;有的则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习惯吃老本,躺在过去的经验和成绩上沾沾自喜。在诸种现象中,不思进取是制约老师进步的最大问题,不思进取的现象由老师对新知识的追求就能见出一斑。笔者曾在不少农村学校进行教育考察时,调查过老师借阅学校图书的情况,虽然上级主管部门按要求给学校老师配备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图书,但是其借阅利用率很低,有的甚至几年都无人问津,问其原因,有的老师竟然说一读这种理论书就头疼。而老师的书报订阅情况更是糟糕。比如有一所学校老师近200名,但老师自费订阅报纸杂志的竟没有一人,这里虽然有城乡教育差别的客观原因,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进取心的强弱。而课堂教学改革的艰难性,通过改革而要达到有效性的实现同样是多么的艰难。而要实现叶澜教授提出的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当学生的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是否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有唤起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1)这不仅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只有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和素质,我们才能适应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要求。当然上面所列举的某些事情并不是说我们老师大都不具备新的课堂教学的能力,而是说我们老师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有的是思想的,有的是专业的,有的是教学技能上的等等。我们只有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低素质为高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三)评价机制落后

评价在管理上就是一种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我们的不少管理者应该说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但由于教育教学评价的复杂性,这种探索的科学性在不少地方还比较欠缺。面对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学,如何走出应试评价的窠臼,找到一条既能反映课堂教学成绩,又能促使老师的教学创新,还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办法,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笔者在个别学校也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深知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校工作、对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深刻影响。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当采用综合性的评价策略时(即兼顾老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和教育科研、平常的表现等因素),虽然这种策略要充分照顾到教育教学成绩的比重,也知道这一点如果抓不住,可能导致学校一切工作的全盘皆输,又想在此基础上兼顾老师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绩。就是这样的评价机制,对老师来说,有时还是很难行得通。具体地说就是考试成绩好的老师公开地反对,而成绩相对差一点的虽然拥护,但也噤若寒蝉,而成绩一直差、教学能力弱的更是不敢言语,也就是说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想稍微打破一点单纯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有的评价机制的确是很难的。这种难其表现是很难想象的,就是深受应试之害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也往往加以反对。但是我们又知道不改变这种评价机制,提倡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综合改革又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知道我们不少地方的评价方式是落后的,但是改变也是比较难的。就是有一定的改变也是名存实亡,还是以成绩为主。这同样是制约当下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标的原因。

美国的特伦斯·E.迪尔在《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中指出,学校的“整个转变过程就好像毛虫变成蝴蝶一样。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蜕变,即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从只能爬行的生物变成可以一飞冲天的美丽昆虫。学校变化有时可能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推动一下,但是归根结底起作用的还是与学校利益休戚相关的人们。”(2)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才的选拔方式不可能有多大的变化,就是高考制度有一定的改革,但囿于名校资源匮乏的现实来说,其升学的竞争也是不会减弱的,所以我们在希求外部情况变化,即希求社会对教育有较为客观看待的情况下,我们应首先改变我们自己,通过改变我们自己的评价方式,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走向一个正规、高效、创造的路径。我们学校推出的量化综合评价体系,正是想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仅仅从考分上评价老师的方式,从而建立以教学态度、教育科研、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并坚持在执行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由于我们的评价体系相对科学,学校的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单纯以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情况由于有了改变,素质教育才真正有了起色,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过去我校教师参加区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组织的比赛,偶尔会有教师凭个人素质取得二、三等奖,整体成绩处于劣势,近两年的情况已有了明显的改变,在区级及以上教坛新秀、优质课等评比中,我校教师的获奖人数及获奖等第均列区内中学前茅,我们确信这些措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四)教育观念的制约

对于老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关注最多、用力最大的工作。这无疑抓住了课改的基础,没有观念的改变,一切先进的教育行为不可能产生。自从新课改推行以来,新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老师们的教育观念确实有了较大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得以广泛运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的三维目标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提课堂教学受教学观念的制约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从观念到实际操作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实施新的教育观念,需要老师的能力作支撑,没有一定的能力再好的理念对教学也无济于事。还有新的理念其呈现的方式,对于每位老师肯定是不同的,在这种不同中老师们由于教学效果的差异,使新的理念时时刻刻在检验之中,比如有的老师在新的理念下,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有的老师则还是用老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在结果的考察中,实施合作教学老师的成绩不能好于满堂灌老师的成绩,新的理念就会遭到质疑。这种现象在某些学校是确实存在的。所以说观念的了解是一回事,真正把观念理解到位,不仅了解这种理念运用的当下的意义,而且能够分辨出对学生未来的意义,并坚定地创造性地实施它,这样新的观念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和说服力,这样观念才会变成我们老师们真正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当下我们对教育理念的传导是积极的,并且总认为只要老师认可了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会有一种彻底的革命性的改观,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对新的观念的了解到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候由于盲目模仿,还使得教学不伦不类,反而会贻误学生。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要懂得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事关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又遗憾地感觉到,不少老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掌握还只是皮毛,有的连皮毛也没有掌握,因为有些人从本能上就排斥新的理念,更不用说把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了。因此说教育观念还是制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发展的一个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