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当下课堂教学情状的基本描述

对当下课堂教学情状的基本描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坦率地讲,在课堂教学取得了这些成绩的情况下,其问题还是很多的,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离理想的课堂教学还有不小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前就有的提法,本次课改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来加以强化,由于传统积弊和我们民族文化中主体意识的缺失造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缺失,这种现象较之过去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似乎在某些学校某些老师的课堂上还是一种常态。

二、对当下课堂教学情状的基本描述

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最近在本校和其他学校连续进行了近30堂课的课堂教学调研,对当下课堂教学的情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近几年由于动用行政的力量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各个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宣传,也对老师进行不同层次的理论培训,因此说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管老师对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其深刻度如何,也不管对这种理念价值意义了解多少,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大多数老师都在力求创设一种知识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设置学习困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还力求创设一种小组学习的情境,尝试合作学习的策略,这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是很少见到的。

2.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大多进入课堂,老师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展现了多彩的科技成果,使课堂教学手段更为直观、有效。有的能够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的设计,有的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有的把科学实验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中充满一种探究的气息。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教学应该说大多为一言堂,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堂气氛死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现在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大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把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具体做法为,老师尽量给学生说的时间、想的时间、表达的时间,有的学校限定了课堂老师最多讲15分钟,学生思考训练20分钟,学生总结10分钟的具体要求,对这种做法笔者虽然不是十分赞成(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不能太机械),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的深刻的变革,那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能力立意的有效措施。有的学校采用学案教学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设置课堂教学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在动手、动脑中形成自己的能力,这同样是一种较好的改革措施。

4.老师们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这种能力包括对教材理解驾驭的能力、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而在课堂教学中,最中心的问题是对教材的驾驭,其他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是为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服务的,这应该说已经成了老师们的共识。因此课堂教学较之于前几年实效性有所加强,利用多媒体进行花样翻新而无实际意义的少了,“满堂问”而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少了,大多问题能够根据学生、教材的实际而设计,这些当然和老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关。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坦率地讲,在课堂教学取得了这些成绩的情况下,其问题还是很多的,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离理想的课堂教学还有不小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前就有的提法,本次课改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来加以强化,由于传统积弊和我们民族文化中主体意识的缺失造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缺失,这种现象较之过去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似乎在某些学校某些老师的课堂上还是一种常态。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成为知识的容器,应是信息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这种观念老师们虽然能记于心、说于口,但距离成于行的要求却相差甚远。有的老师在公开的场合——比如学术会议上、群体的交流中——也能对自主理念给以支持,但在课堂的实践中还在走“满堂灌”的老路,唯我独尊的意识还在作祟,有的还在做戕害学生自主性发挥的事情。尽管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也在着力追求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但遗憾的是常常止步于“主动性”这个层面,而非“主体性”。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分别,肖川教授曾做过精辟的论述:“主动性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表现在:①前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当成待灌的瓶,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要积极、主动。而后者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当成活生生的人,引导和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②前者只关心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而后者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③前者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停留在价值层面,没有落到实处,而后者通过主体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措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9)通过引述专家的论述分析,我们对主体性教学的特征会有更深的理解,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教学策略,在学科建设中注重主体教学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帮助。

2.师生对话贫乏,课堂气氛沉闷

在笔者所主持的学校和其他学校中,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到两次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查,目的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加以调控和引导。有一种现象足可以看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对学科的喜欢度,不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并没有使学生喜欢或者爱上我们的学科,而是不喜欢或者是越来越不喜欢。再看看课堂,学生根本没有表现出对获取知识的期待和欣悦,“被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听课、不做笔记、不思考。个别学生还在课堂上睡觉,虽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但其负面影响巨大,这些足能够看出我们的暮气沉沉、没有生机的课堂生态,这种生态下的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高效率是不可能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笔者在课堂调研中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注意课堂知识传授的准确性,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但不少是告诉学生知识结论的多,引导思考问题的少。就是个别老师能引导学生思考,也是没有多少思维含量,也是简单机械的。我们的知识没有新异感,我们的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感,再加上一切都着眼于考试和分数,这种职业倾向要达到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的课堂教学新境界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考虑和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3.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元评价的体系

在新的一轮改革中,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应该说是深入人心的,因为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们能力发展的客观现象,这对人的多元发展,对教育的多元评价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我们甚至知道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差异,只注重相同;忽视个性,只要求划一。我们在教学中有很多的相同,比如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评价,几近形成了“一刀切”的统一。这种教育怎么可能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呢?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核物理学家,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对科学研究的挚爱,他的科学研究中体现出的精神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像高高的灯塔,照耀着无数后人前进的道路。2009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永远失去了这一位当代无与伦比的科学泰斗,民族的巅峰上从此缺失了一位领袖者。但先生留给我们的思想和智慧遗产,则成为一座刚刚开启的巨大宝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大师在挥手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几年里,反复提出这样一个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迅即成为中国知识界注目的焦点,进而将千百万有责任感的人们带进了深深的思考。“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面对日理万机的政府总理温家宝,钱先生用上述事实进行比较。过去的一百年,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经受灾难最多的一百年。从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算起的中国现代教育,命运多舛地一路走来。而从那一年到“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也恰恰正好一百年。所以人们把钱老之问称为“世纪之问”。钱老之问,让我们在百年的历史长卷里思绪万千。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少人可能仅仅从制度上找原因,笔者承认制度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我们就不能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做一下思考吗?

观察当下的课堂教学,在新的课改推动下,应该说有了较为巨大的变化,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还有一定的距离,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有了一定的新因素,但它还不是革命性的,修修补补改良的居多,实质性的内容还比较少。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变革,我们热切呼唤教育革命时代早日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