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探索

传统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针对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古典文献学专业作为一个基础专业,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实践性教学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传统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探索——“古典文献学”课程

陈东辉
 人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2.学科类别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3.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可作为其他有关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深造以及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献的形体,辨伪学、辑佚学和编纂学的基础知识,先秦至清代的文献学,现当代的古典文献学研究等内容。

(2)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教学包括古典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记录古文献的载体、古文献的体裁、古文献的体例、与古文献有关的要籍、辨伪学基础、辑佚学基础、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学、魏晋至隋时期的文献学、唐五代时期的文献学、宋辽金时期的文献学、元明时期的文献学、清代的文献学等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实地参观并讲解线装古籍和古籍修复,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大型文献阅览室实地参观并讲解大型新版古籍,以及在课外分工合作完成《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

4.教学对象

古典文献学专业三年级学生。

5.课程学时与教学场景

(1)课程学时:课堂教学42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

(2)教学场景:课堂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实践教学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以及课外完成。

二、课程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1)“古典文献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如下:古典文献学的概念、内涵以及研究内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等记录古文献的载体的主要特点及优劣;总集、别集、类书、政书、丛书、方志、表谱、图录等文献体裁的主要特点;古书多无书名、古书不题撰人、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序传常置全书之末、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等古书特有之体例;考辨伪书的方法;辑佚的取材;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异同;雕版印刷术为何出现于唐代;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为何未能从总体上取代雕版印刷术;宋代刻书业发展的特点;乾嘉学派的地位及成就。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及亲自动手完成《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能力,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古典文献学打下基础。

(2)“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充分认识“古典文献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第二,改变学习方法,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结束后,应根据老师的要求,课外到图书馆、资料室具体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学会利用《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全宋文》、《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古本小说集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等与古文献有关的要籍;第三,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动手完成《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这样才能达到“古典文献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针对上述教学重点内容,我们确定了以下几项教学策略:一是点面结合,抓住重点;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三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针对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古典文献学专业作为一个基础专业,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实践性教学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就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古籍整理人才),实践性教学也应该占有适当的比例。有的用人单位反映(如古籍出版社、图书馆古籍部等),本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但实际从事古籍整理、古籍编目和版本鉴定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包括台湾地区有关大学在内,“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大多重“论”(理论)、重“史”(历史),而轻“践”(实践)。我们认为,“古典文献学”既不同于古典文献学史,也不同于古典文献学理论。在“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以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认为“论”、“史”、“践”各占约1/3课时是较为合理的。改革之前,“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数只占总课时的1/6左右,如今已达到1/3,从而使我校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生的古籍整理研究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增强,为进一步深造及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将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作为“古典文献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固定基地。在“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记录古文献的载体、古文献的体裁、古文献的体例,以及《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华再造善本》、《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补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与古文献有关的大型古文献图书时,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很难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讲解。我校图书馆线装古籍和新版古籍收藏丰富,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为《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实地参观并讲解线装古籍和古籍修复,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大型文献阅览室实地参观并讲解大型新版古籍,收获很大,对古籍具备了感性知识,增强了学习兴趣。

(3)将《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作为“古典文献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动手能力,从2010级学生开始,在我的具体指导下,由学生分工合作,分期完成《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这一实践性作业,并将该作业作为“古典文献学”课程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目前,《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已经完成并正式出版。

2.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案例1:《四库全书》及四库系列丛书教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编纂于清代乾隆年间,收书3461种,共计79309卷,先秦至清代乾隆以前尚传世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已包括在内,其中元代以前的典籍更为完备。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83—1986年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1989年又根据台湾商务版缩印成32开本出版(配有该社编制的《四库全书目录索引》),流布较广。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推出了16开典藏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9年,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2006年,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又出版了全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内联网版和网上版,可检索字符数量达8万多,检索范围接近百分之百,使用较为方便。此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欧、美、日等地200多家单位所藏的《四库全书》“存目书”4508种、6万多卷,共计1200册。《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213种,共计1800册。《四库禁毁书丛刊》收书634种(约为当时禁毁书的1/5),共计310册。《四库未收书辑刊》收书1328种,共计300册。上述大型古籍丛书对于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而言,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经常使用,但仅仅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最后还是不会正确、有效地利用。所以在课堂上介绍完上述大型古籍丛书的基本情况后,下一次课就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大型文献阅览室实地参观并讲解如何查阅这些图书,当场教会每一名学生如何查找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充分利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大型文献阅览室所藏四库系列丛书齐全的优势,当场教会学生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的《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该书的目录部分辑录了《四库全书》(含《四库全书珍本》、《四库全书荟要》及其他选本)、《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含《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含《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等14种“四库系列丛书”及其子目,共计著录历代古籍18000余种;索引部分包括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为主索引,并附有笔画检字和拼音检字。学生普遍反映,学会了有效利用《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这部十分有用的工具书,检索相关文献的能力大为提高,收获很大。此外,还专门告知学生,《四库全书》的子目书中有许多经过删改,版本欠佳,因而在另有其他更好的版本的情况下,不宜使用《四库全书》本作为依据。《四库全书》电子版虽然便于检索,但是需引用时,还要查核其他版本。而《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各书之版本绝大多数较为理想,建议学生优先考虑选用。

案例2:《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的编纂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2010级学生开始,在我的具体指导下,由学生分工合作,分期完成《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这一实践性作业,并将该作业作为“古典文献学”课程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目前,《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已经完成并正式出版。该书包括江永、惠栋、卢文弨、王鸣盛、纪昀、赵翼、钱大昕、焦循、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汪中、郝懿行、江藩、严可均、黄丕烈、阮元、顾千里、王筠、朱骏声等20位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的研究论著目录。各目录收录清代以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日本等地的相关研究论著,共计6000余种(篇)。各目录包括著作,硕博士学位论文,著作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相关部分,期刊、论文集和会议论文,网络文章五个部分。该目录对于研究论著的界定较为宽泛,一些学术性并不很强的著作和文章(含内部出版物)也予收录。同时,考虑到对于相关学者学术成就的研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需要对其生平经历有全方位的了解,因此该目录所收录的相关学者的研究论著,并不仅限于关于该学者学术成就的研究论著,而是涉及该学者所有方面的研究论著。我制订了详细的编纂体例,编纂了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范本,并对每位学生所编纂的目录均进行了具体指导和认真修改,最后对该目录多次进行统稿、修订、增补和校对。该目录可以说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之成果,凝聚了我们为此而付出的大量心血。学生所编纂的目录总体质量较高,受到出版单位、审稿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我校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良好素养。虽然学生普遍反映,《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具有一定难度,所花时间较多,但同时收获也很大,今后撰写论文时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广泛收集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规范化的整理。

3.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研究性学习:既注重理论教学,也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有机结合。实践性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2)多媒体教学法:除了实践性教学之外,在理论教学中讲解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等记录古文献的载体以及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时,通过高清投影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实物。

(3)参与式教学:无论是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实地参观并讲解线装古籍和古籍修复时,还是在确定《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的体例时,学生都积极、主动提出各种设想及改进意见,做到了教学相长。

(4)开放式教学:由于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人数不多,便于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有限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时间内,使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都受到充分的关注,都有发言的机会,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法和支撑手段

1.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全方位课程考核方式,将所有教学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其中,将《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的编纂列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课程综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构成,权重为: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

2.支撑手段

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场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

五、教学效果和推广性分析

1.教学效果

该教学方法从2011年开始系统实施,包括两届学生。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较大,初步具备了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能力。尤其是作为教学方法改革标志性成果的《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80万字)已经完成,并已于2012年12月由台湾经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正式出版(16开精装)。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准备继续编纂《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续编》、《三编》乃至更多编,力争使其成为收录较为全面、著录较为规范、总体质量较高的系列工具书,并由此进一步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推广性分析

作为教学方法改革标志性成果的《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将寄赠给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古典文献学专业,以便交流“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经验。同时,“古典文献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经验,对同属于古典文献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课程也有借鉴作用,我准备在2012-2013学年夏学期开设的“目录学”课程中加以实施。

六、课程教材及参考书

[1]陈东辉.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洪湛侯.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5]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杨琳.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余嘉锡.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