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贫富有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贫富有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担心贫困而应担心不平均,不必担心财富少而应担心不安定。稍晚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了“贫富有称”的思想。[14]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客观地讲,无论是管子还是孔子、孟子、荀子,恐怕都不是不要效率,不要发展,不要富裕,否则,他们便不必去探讨治国富国的方略。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贫富有度

在我国,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管子(?—公元前645年)在探讨治国富国方略时,开始涉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管子结合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经济问题,以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分析了当时存在的分配不公,指出:“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1]这样就使“民舍本事而事末作”[2],必然造成“田荒而国贫”[3]的局面。他认为,这种分配不平不利于国家富裕和政局稳定。管子还指出,除职业上的原因外,人的体力、智力差异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十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4]管子认为,同样的土地和货币,经营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聪明的人能生十倍之利,而愚笨的人却本都收不回来,致使二者相差百倍。根据对当时分配状况的分析,管子提出了贫富有度的思想,主张国家通过财税调通民利,实行“富能夺,贫能予”[5]的政策,防止造成“贫者重贫”、“富者重富”[6]的局面,使贫富尽量均衡,这样,“乃可为天下”[7]

孔子对管子有极高评价,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8]孔子受管子的思想影响,也十分强调公平。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9]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担心贫困而应担心不平均,不必担心财富少而应担心不安定。如果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没有贫穷;社会关系和谐了,就不会感到财富少;境内平安了,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说孔子更关注财产上的平等,孟子则更关注人格上的平等。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君不君”的情况。当君王不尽君王责任的时候,或君王胡作非为的时候,人们该怎么办呢?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恐怕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讲。对此,孟子则鲜明地指出:君王与平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利益至高无上。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11]孟子十分强调为政要为百姓办事。春秋后期政治家子产任郑国相时,境内两条河上没有桥梁,人民不能过河。子产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中,让百姓过河,可谓方便群众。孟子认为这种做法只能叫做“惠”,即给部分民众带来好处,还不能叫做善于“为政”。为什么呢?朱熹注这句话时说:“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12]孟子强调为政要将公平正大作为根本,要努力给全体人民都带来好处。稍晚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了“贫富有称”的思想。荀子认为,绝对的平等是做不到的,能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13]就差不多了,否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4]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客观地讲,无论是管子还是孔子、孟子、荀子,恐怕都不是不要效率,不要发展,不要富裕,否则,他们便不必去探讨治国富国的方略。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到处存在着不平等,社会不平等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更多地强调平等,更多地强调通过平等提高效率,更多地强调平等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当然,离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很容易从他们的言论中演绎出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