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现状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互动教学方式在会计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师生互动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创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环境、目标和环节,最后,根据师生互动有效性设计了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表2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现状认识的整体调查结果。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程安林 李 琳 沈 路 鹿现国 陈晶晶

摘 要:师生互动本质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思想。本文通过对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现状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互动教学方式在会计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师生互动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创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环境、目标和环节,最后,根据师生互动有效性设计了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会计教学;师生互动;互动方式;互动模式;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程安林: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审计监管,主要承担审计学、会计学、初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李琳: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资本市场与财务监管,主要承担中级财务会计(英)、西方会计(英)、财务会计CPA等课程。沈路: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会计会计理论,主要承担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鹿现国: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规范,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陈晶晶: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规范,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urses

Abstract: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thought.Based o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ccounting courses teaching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choo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urses and studied differ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accounting courses,an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idea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created the environment,object and link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ccounting courses.Finally,according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is paper designs mode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or accounting courses to realize common developmen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accounting teaching;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interaction method;interactive model;evaluation standard

师生互动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作为通用商业语言,其会计类课程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专业性强。不同的会计课程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述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但其课程几乎均涉及凭证、账簿、报表,由于初学会计学课程的学生对会计学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因此会对大量的账表及数字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二是重实践。会计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最终都应体现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技能上,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因此,如何使学生系统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全面理解、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基本技能以及整个会计循环的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会计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会计课程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科学地、有效地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引入师生互动教学,在会计类课程中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对促进会计教学工作,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实施会计人才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现状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

笔者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会计类课程的相关专业学生共发出问卷300份,截至2012年4月底,共回收227份,问卷回收率为76%,剔除重要数据回答不全的问卷,最终确定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70%。表1显示了相关专业人员问卷回收的基本情况。

表1 各类人员问卷回收情况

img45

我们分别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地对会计教学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现状、互动方式、参与程度与影响互动的因素和效果等进行分析。

1.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1)整体评价。

表2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现状认识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2来看,对会计类课程实施师生互动认同度较高,认同度达62%以上,但仍有10%左右的学生不认可,20%左右的学生无所谓,这表明目前会计类课程实施师生互动的认同度仍存在差异。

表2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46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①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img47

图1 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

从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图1)可以看出,同学们普遍认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是比较重要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对会计课堂师生互动需求从高到低排名分别是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贸学院。这可能与课程对其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有关。

②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img48

图2 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

从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图2)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女生认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必要性相对大一点,可能跟女性形象性思维较强、男性抽象性思维较强的性别差异有关。

③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img49

图3 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

从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图3)可以看出,尽管三个年级的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开展师生互动必要性认识基本一致,但不同年级对会计类课程开展师生互动必要性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即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比例逐步提高。

④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img50

图4 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柱图

从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必要性柱图(图4)可以看出,在对会计类课程开展师生互动必要性认识上,外地同学更倾向于开展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

2.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1)整体评价。

表3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现状认识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3来看,认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较少和几乎没有互动54%以上,只有10%以下的学生认为会计类课程实施师生互动过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会计类课程实施师生互动较少,对会计类课程实施师生互动现状并不满意。

表3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现状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51

(续表)

img52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①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img53

图5 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柱图

从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柱图(图5)可以看出,四个不同专业近2/3的同学都认为会计课师生之间的互动过少。从不同专业角度来看,认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较少”会计学院学生比率最高,达62%,这可能是由于会计类课程内容较多,会计教师会觉得安排较多的互动会影响教学进度的缘故。认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适宜”金融学院的学生比率最高,达2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学院的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认可度最高。

②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img54

图6 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柱图

从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柱图(图6)可以看出,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性别选择比例差异不大,说明性别对目前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认识没有明显的影响。

③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img55

图7 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柱图

从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柱图(图7)可以看出,三年级学生对目前师生互动的满意度最差,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当前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较少”或者是“几乎没有互动”,一年级学生对目前师生互动的满意度最高,有44%的学生认为当前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适宜”,这可能是对一年级学生的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展了手工模拟实验。

④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img56

图8 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现状柱图

从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不同生源现状柱图(图8)可以看出,上海生源在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较少”或“几乎没有互动”的比例比外地生源高,而在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适宜”或者是“互动过多”的比例比外地生源低,这说明上海生源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不满意度高于外地生源。

3.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分析

(1)整体评价。

表4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4来看,45%—70%的学生认为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良好,占比较大,中等的占20%左右,6%以下的学生认为较差。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对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优秀水平的看法,从专业来看差异不大,在10%左右,但是从年级和性别来看差异较大,相差2倍甚至3倍,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还是满意的,但优秀教师所占比例较少。

表4 会计类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57

(续表)

img58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分析

img59

图9 不同专业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

从不同专业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图9)可以看出,超过2/3的同学都比较认可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相比较而言,金融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略高一点,这一点跟不同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渴求的程度和不同专业学生对教师期望值的高低有关。

②不同性别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分析。

img60

图10 不同性别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

从不同性别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图10)可以看出,女生认为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优秀与良好的比例高于男生,认为中等及较差的低于男生,这一点可能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性格有关,女生更具有包容性,男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点。

③不同年级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分析。

img61

图11 不同年级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

从不同年级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图11)可以看出,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为优秀或者良好,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认可度都比较高,但在三个年级中对会计类教师的认可度还是有差别,一年级学生的认可度最高;三年级最低(特别是优秀认可度),这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随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高。

④不同生源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分析。

img62

图12 不同生源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

从不同生源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柱图(图12)可以看出,外地生源对会计类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优秀的评价高于上海生源,这一点可能与学生所处地域的文化和环境有关。

4.师生互动的目的分析

(1)整体评价。

表5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5来看,45%—65%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对扩展课程内容有很大帮助,有35%左右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有利于探究新知识,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能锻炼表达能力,而5%左右的学生认为进行师生互动是为了改善师生关系。

表5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63

(续表)

img64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目的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分析。

img65

图13 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

从不同专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图13)可以看出,80%的学生认为会计类课程课堂师生互动对于扩展课程内容和探究新知识有重大意义,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可以说师生互动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上课质量的评价。

②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分析。

从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图14)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男生认为通过师生互动可以锻炼表达能力,而女生在这方面的评价并不高,这可以看出男生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功能除拓展课程内容和探究新知识外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另外,在探究新知识方面女生比男生有更高的期望。

img66

图14 不同性别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

③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分析。

img67

图15 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

从不同年级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图15)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会计类课程师生课堂互动最主要的目的是扩展课程内容并探究新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新知识方面一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教师在互动时应适量的增加知识面,扩展知识内容;特别是要加强并保持学生对探索新知识的追求

④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分析。

从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图16)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的看法差异不大,都集中体现在扩展课程内容并探究新知识的要求上,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地学生比上海学生在扩展课程内容方面期望较高,在探究新知识方面期望较低。

img68

图16 不同生源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目的柱图

5.学生希望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1)整体评价。

表6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的课堂互动方式需求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6来看,目前有50%的学生希望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采用自由讨论方式进行,20%—30%的学生希望以小组讨论进行,师生讨论与同桌讨论方式认可的学生较少。说明大部分同学希望以较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进行课堂互动。

表6 学生希望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69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①不同专业学生希望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70

图17 不同专业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专业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17)可以看出,希望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在同学之间自由讨论和小组讨论占了绝大多数,这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1/5的同学认可在老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对同桌讨论方式认可度最低。

②不同性别学生希望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71

图18 不同性别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性别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18)可以看出,性别方面与专业之间对课堂互动方式的表现并无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的男生认同同桌讨论方式,而女生对此方式认同的占比为6%。

③不同年级学生希望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72

图19 不同年级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年级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19)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均有近一半的同学希望会计类课程课堂上采用自由讨论互动方式,但一年级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方面均高于其他两个年级。

④不同生源学生希望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73

图20 不同生源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生源学生希望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19)可以看出,上海生源学生在自由讨论和同桌讨论方式均高于外地生源的学生,外地生源的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方面均高于上海生源学生。

6.师生课外互动方式分析

(1)整体评价。

表7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的课外互动方式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7来看,70%—90%被调查的学生认为通过邮件与老师互动是课外互动的主要方式,电话交流方式是次选方式,而通过QQ交流和微博方式交流的占比较少。可能是教师较少使用QQ与微博,但从方便性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希望通过电话、面谈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

表7 会计类课程师生课外互动方式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74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师生课外互动方式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师生课外互动方式分析。

从不同专业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图21)可以看出,邮件交流成为会计类课程师生课外互动的主要方式。经贸学院的学生通过邮件交流的占比高达95%,会计学院的学生与老师电话沟通的数量较多,这可能是因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跟本学院的老师相对较为熟悉的缘故。

img75

图21 不同专业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

②不同性别师生课外互动方式分析。

img76

图22 不同性别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性别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图22)可以看出,男女生在会计类课程师生课外互动方式的调查结果无太大差异,与整体评价结论基本一致,邮件交流是师生课外互动的主要方式。

③不同年级师生课外互动方式分析。

从不同年级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图23)可以看出,在电话交流方式上,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电话使用频率在下降,一年级学生电话沟通比较多,三年级的比较少,这可能是一年级学生作为新生有比较多的问题需要通过与老师的直接交流来解决。

④不同生源师生课外互动方式分析。

从不同生源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图24)可以看出,上海生源比外地生源使用电话沟通较多,外地生源比上海生源使用邮件交流较多。

img77

图23 不同年级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

img78

图24 不同年级师生课外互动方式柱图

7.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1)整体评价。

表8列示了被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8来看,60%—85%的学生认可采取民主方式进行课堂互动,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会计类课程中教师采用民主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指导;但也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教师应采用放任方式进行课堂互动,说明部分同学对课堂互动倾向于自由发挥的形式。

表8 学生最喜欢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79

(续表)

img80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学生最喜欢的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方式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81

图25 不同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25)可以看出,会计学院和金融学院学生更希望教师采用民主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此方式占比大,而经贸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的同学认可民主方式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可能是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对比经贸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严谨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几乎都不喜欢权威式的课堂互动方式。

②不同性别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82

图26 不同性别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性别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26)可以看出,其基本符合整体评价特征,在性别方面无大的差异。民主式是不同性别学生最希望课堂采取的互动方式,不同性别的人不认可权威式的课堂互动方式。

③不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img83

图27 不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从不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27)可以看出,其基本符合整体评价特征,在年级方面无太大的差异。

④不同生源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分析。

从不同生源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图28)可以看出,上海生源对放任式互动方式比率高于外地生源。

img84

图28 不同生源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柱图

8.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分析

(1)整体评价。

表9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9来看,学生对会计类课程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这说明应进一步提高会计类课程学生师生互动的积极性。

表9 学生对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积极性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85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分析。

img86

图29 不同专业学生会计类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

从不同专业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图29)可以看出,相比较而言,会计学院的学生对会计类课堂的互动积极性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会计学院的学生更加关注互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关,也来自会计学院学生对会计类课程的学习动力。

②不同性别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分析。

img87

图30 不同性别学生会计类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

从不同性别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图30)可以看出,男生对会计类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比女生高,可能是因为男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较高。

③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分析。

img88

图31 不同年级学生会计类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

从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图31)可以看出,二年级的学生仅有不到20%的学生会计类课堂互动有积极性,这说明会计类课程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确实有待提高。

④不同生源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分析。

img89

图32 不同生源学生会计类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

从不同生源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柱图(图32)可以看出,外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高于上海学生。

9.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分析

(1)整体评价。

表10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影响因素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10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学生参与和教学内容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因素,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影响相对较少。这说明最终互动效果还是取决于学生自身愿意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内容质量。

表10 影响师生互动因素的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90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img91

图33 不同专业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

从不同专业学生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图33)可以看出,各专业方面差别不大,影响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因素,这与整体评价特征一致。

②不同性别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img92

图34 不同性别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

从不同性别学生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图34)可以看出,在会计类课程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男生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依赖性要高于女生,这需要老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调动男生的积极性。

③不同年级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img93

图35 不同年级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

从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图35)可以看出,三个年级的学生除了认为教学内容、学生因素影响师生互动外,教学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这个占比与按专业和性别相比较高;一年级学生认为四个因素都对课堂互动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和学生因素影响方面均超过二三年级学生。

④不同生源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img94

图36 不同生源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

从不同生源学生课堂互动影响因素柱图(图36)可以看出,上海生源和外地生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对师生互动效果影响的认可基本一致,但在教师与学生对师生互动效果影响的认可有差异,上海生源更倾向于学生对师生互动效果影响,而外地生源更倾向于教师对师生互动效果影响。

10.师生互动的效果分析

(1)整体评价。

表11列示了被调查学生对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效果的整体调查结果。从表11来看,大多数同学对师生互动效果是比较满意,但也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师生互动效果不大。说明目前师生互动的效果不够理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表11 师生互动效果的调查问卷统计表

img95

(续表)

img96

(2)分项目评价。

我们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等四个方面对会计类课程师生课堂互动的效果进行分析。

①不同专业学生对课堂互动的效果分析。

img97

图37 不同专业课堂互动效果柱图

从不同专业学生课堂互动效果柱图(图37)可以看出,整体上看,在专业方面差异不大。会计学院学生在会计类课程课堂师生互动中的收获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更为满意,这与学生对会计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动力以及参与度相关。

②不同性别学生对课堂互动的效果分析。

从不同专业学生课堂互动效果柱图(图38)可以看出,女生认为基本满意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认为效果不大及没有帮助的比例高于女生。

③不同年级学生对课堂互动的效果分析。

img98

图38 不同性别课堂互动效果柱图

img99

图39 不同年级课堂互动效果柱图

从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互动效果柱图(图39)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对会计类课程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基本认可,相比较而言,一年级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对学习更有帮助。

④不同生源学生对课堂互动的效果分析。

img100

图40 不同生源课堂互动效果柱图

从不同生源学生课堂互动效果柱图(图40)可以看出,外地生源学生对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效果认为很有帮助及基本满意的比例高于上海的学生。

(二)调研结论及建议

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学、做、创新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调研结果来看,其提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对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现状不满意

开展会计类课程课堂师生互动非常必要,但大多数学生认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较少或几乎没有互动,课堂师生互动对他们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对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并实施开展会计类课程的课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和学生是影响师生互动最重要的因素,对会计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与课堂互动教学效果要求正相关。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的能动性,增强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

3.自由讨论方式与民主方式学生的认可度最高

学生希望会计类课程课堂互动采用自由讨论和民主方式,对传统的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方式与权威式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应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采取平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采用集体讨论、集体展示,加强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此外,课外互动利用微博互动讨论仍有提高的空间。

4.优秀教师所占比例较少

大多数学生对会计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还是满意的,但优秀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因此,会计类教师应积极研究探究新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会计类课程互动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会计类课程由于受课时或授课班级人数偏多的限制,教学方法主要停留在教师“教法”的强化和改进上,课堂上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手段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在教学方法上更新观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目前的条件下通过设计会计类课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等互动教学模式方式,以促进“教学相长”。其关系如图41所示。

img101

图41 互动教学方式关系

(一)会计类课程生生互动教学方式设计与应用

1.生生互动方式的应用价值

生生互动在小组活动中的特点是开展学生间多向交流,打破双人结对中始终只有两人交流的限制,使交流的层面有所拓宽,内容更加丰富,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利用每个组员的个体优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学习技能的掌握,锻炼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具有了责任感并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因此,生生互动是加强学生之间沟通与建立课堂内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健康、活泼和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手段。

2.生生互动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生生互动主要是通过小组活动实现的,组成小组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组成小组,可以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组成小组。

(1)小组生生互动。

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对某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共享小组成员的各种观点。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分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既可以进行充分的表达和展现,在各组之间又能产生竞争机制。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Ⅱ)》共有12章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组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章的学习和讨论。教师为每章提供一个案例,要求负责该章的小组合作对该案例进行讨论,并形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合作对该章内容有较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2)网络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可以延伸到课外,与网络资源有效连接,通过网上讨论区、电子公告板(BBS)等方式实现。由于网络身份的隐秘性,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讨论主体,参与讨论的个体能够且敢于畅所欲言,真正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当然教师应成为互动中的引导者、教学秩序的有效监督者,同时又是互动讨论中的聆听者和积极参与者。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网络讨论环节,在网上讨论区设计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最新案例(中英文),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学生通过在BBS上发帖讨论集思广益,使其在课外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并锻炼网络上人与人沟通的技巧。

(二)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1.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

师生互动行为理论认为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质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师生双方的行为都遵从角色期望,符合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要求,才能保持课堂教学的和谐有序状态,发挥社会化和选择的双重功能。通过师生互动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自身素质。

2.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1)课堂师生互动。

①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出需了解的信息信号,而学生反馈教师传播信息掌握情况的信号信息,教师收到反馈的信号信息后则可以调整需传授的信息内容,同时学生也向老师通过提问获取疑惑的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设置了若干相关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考虑以前讲过的课程内容,也关注了将要讲授的学习内容;既考虑了教学内容,也关注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热点问题。通过前者的问题设计可以达到复习或预习的效果,通过后者的问题设计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热烈。

②课堂案例讨论师生互动。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案例,让学生转变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化成主动接受者,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案例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学生才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信息量较大,教学任务重,进行类似国外高校的案例教学不太可行,但我们结合课程选用的外文教材中的一些小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这种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2)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互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BBS讨论平台,教师设置讨论题目,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回复,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互动。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英文案例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最新案例,并将其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BBS讨论平台上,在课程设计有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实现课外师生互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

(三)会计类课程个体与群体互动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1.个体与群体互动方式应用价值

个体与群体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种形式,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可通过学习小组方式实现,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优势互补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以及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群体意识,增强群体凝聚力,最终实现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2.个体与群体互动方式的设计与应用

(1)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动。

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动方式上,可以先让学生个人充分自学,然后在小组活动上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形成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小组成员通过课外讨论共同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和报告,但由于该案例分析是在课外进行,教师无法观测小组成员的互动,但我们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评且将互评成绩计入个人成绩的方式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案例分析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2)小组之间互动。

组际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看小组发言数量及发言质量;布置讨论题让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发表见解,看见解内容及创新程度。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成绩的评定都以小组为单位,这有利于给学习小组带来竞争与活力,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组际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

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其他小组对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机制,某小组案例的最终得分不仅取决于教师评分,还取决于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案例的评分,通过这种机制设计,实现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动,实现了小组成员与小组、其他小组之间的互动。

(四)《中级财务会计(英)》教学互动为例

在《中级财务会计(英)》共有12章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章的学习和讨论。教师为每章提供一个案例,要求负责该章的小组合作对该案例进行讨论,并形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并形成了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教师共同评分机制。

1.小组内评分分析

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是防止有成员搭便车,起到督促每个成员参与团队协作的作用。小组每个成员组内协作部分的评分取决于其他成员评分的平均数。

首先我们比较组内评分的差异情况。见表12,组内成员A的平均分来自于B、C、D、E四位成员对A评分的算术平均值。为观察小组内各成员得分的差异程度,计算了标准差。为了比较不同组成员得分的差异程度,计算了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

表12 组内平均分差异分析示例

img102

表13 各组成员平均分的变异系数

img103

从表13中可以看出,组内成员得分的变异系数总体来看并不大,最高为4%左右;甚至有一组变异系数为0,显然该组成员之前互相协商过,保证每个成员的得分相同。这说明,可能是小组每个成员的贡献差异不大,也可能说明由于中国的文化特点,小组成员在对同小组成员做评价时更倾向于平均主义。

从图42(根据表13数据做出)中可以看出,各组成员的评价差异程度还是有较为显著的区别,这说明小组与小组之间由于协作程度的不同,对组内成员的评价仍存在一定差异,组内评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img104

图42 各组成员平均分的变异系数图

为了进一步观察小组内部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评分情况,根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评分,我们分别选出每组内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成员,观察这些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评价情况。我们预期组内得分最高的成员一般来说对小组作业的贡献最大,做出的努力最多,但与此同时,该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评分可能不会太高,因为他(她)自己会感知自己努力的相对程度。相反,我们预期组内得分最低的成员因对小组作业的贡献最低,对其他成员的评分会较高。从表14中可以看到,获最高分的成员对他人的评分大多数情况下低于均值,对他人评分普遍较低,且有一半小组中的最高分成员对他人评分的值最低;而获最低分的成员对他人的评分大多高于均值,对他人评分普遍较高,且有一半小组中的最低分成员对他人评分的值最高。因此,表14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尽管组内成员评价可能受平均主义或其他中国文化特有的因素影响,但从总体来看,能够反映组内成员的努力情况。组内互评发挥了对组内成员的监督作用。

表14 自身得分与对他人评分关系表

img105

2.组间评分分析

首先,我们比较教师对各小组评分和每个小组基于他组评价的平均分是否吻合。我们预期,由于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因此每个小组给他组的评分较为客观,与教师的独立评分较为吻合。从图43中可以看出,每个小组的组间评分平均数与教师评分差异不大,但个别组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源自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答案的完美度的差异。

img106

图43 组间评分平均数与教师评分对比

其次,我们比较每个小组的组间评分平均数与组内评分平均数的差异。我们预期,组内成员在互评时倾向于互相给较高的分数,而组间互评因竞争关系的存在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从图4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小组的组内评分平均数均高于组间评分平均数。

img107

图44 组间评分与组内评分对比图

由于组间评分和教师评分相对独立,将这两个分数平均后可得到师生综合评分,与组内评分平均数对比后,从图45中仍可发现,组内评分平均数远高于师生综合评分。

img108

图45 组内评分与师生评分对比图

因此,组内评分只能作为观察小组内成员努力的一种手段,而组间评分和教师评分是衡量小组成绩的较为客观的手段,在决定小组内每个成员得分的时候需要综合组内评分、组间评分和教师评分,这样得出的评分可较为客观地反映每个成员的成绩。

综上所述,组内评分实现了组内成员的互动,该互动多是合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员之间的竞争和监督;而组间评分则实现了小组之间的互动,该互动实现了小组之间的竞争。

三、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一)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基本思路

1.创建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环境

(1)教师互动意识是创建师生互动的基础。

教学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双向活动,虽然影响师生互动有多种因素,但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应起引导作用。因此,要创建师生互动环境教师首先要有互动意识,要将教师的互动意识体现在互动环节的设计、组织、实施之中,具体而言,教师应掌握教学互动的主动权,引导教学互动的节奏,设计教学互动的形式,决定教学互动的内容。

(2)教师角色转变是创建师生互动的前提。

课堂上教师独白式的讲解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因此,要创建师生互动的环境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从对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该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培养师生感情是进行师生互动的氛围。

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学生是从零起步的,难免会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多给学生以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注重激励学生。在初次接触会计课堂互动时,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容易出现差错,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觉,对学生的回应与参与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因此,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会为师生互动提供宽松的氛围。

2.设定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目标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在会计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总目标是为了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既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互动中学生的反馈信息,促使教师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会计类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有些会计专业的术语、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讲,课堂的会计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给会计教学增加了难度。另外,很多会计核算处理原则及方法都是由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条条框框多,方法繁琐,内容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认为,会计类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具体目标是:(1)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2)促进学生对书本和讲授知识的完整理解。

(1)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互动,让学生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身边或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位教师在《会计学》的第一堂课“会计基础理论”正式开讲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案例:“小林因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下岗了,2009年初他自谋生路,靠现有的一辆价值××元的本田摩托车搞起了运输服务,10个月后他手头有银行存款××元,杂货店欠小林运货服务费××元,本田摩托10个月折旧费×××元。此外新添一辆三轮货车,成本××元,折旧××元。为买车支付首付,他向父亲借了××元,后又向朋友借款××元,借款都是免息的,至今仍未还清。10个月中,平均每月提款××元,用于个人生活开支。小林不知道10个月来自己的经营情况到底怎样,赚钱了没有,你能帮小林算一算吗?”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有的学生说小林亏了,因为他举债金额大于他所拥有的财产,有的学生说小林赚钱了,因为他每月还花掉了生活费。教师进一步问道:小林具体盈亏的金额是多少?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来。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带着疑问开始了《会计学》第一章《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等第一章学完,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根据会计要素的内容,运用会计等式的原理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案例的问题。可见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迈进专业知识的大门,而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在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中有一些平衡原理,在互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衡原理让学生自己解决会计核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发学生的成就感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会计学》的教学中,当讲授借贷记账法,涉及在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先根据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分录),然后据以登账,怎么才能检查自己所做的凭证和记账基本无差错呢?可以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进行检查。教师通过案例互动,学生会有不同的信息反馈,有的学生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试算平衡表还是没有平衡,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使学生更清晰了解凭证———账簿———试算平衡表之间的关系,纠错后学生做平了试算表,引发了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会计后续知识的兴趣。

(2)促进学生对书本和讲授知识的完整理解。

师生互动的另一具体目标是通过互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和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会计教学中某些知识点的阐述比较抽象,而且教材中也不可能一一举例,因此可以通过互动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或有事项———亏损合同的会计处理中,教材这样描述:“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合同存在标的资产的应确认减值损失,如果预计亏损超过该减值损失,应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合同不存在标的资产的,亏损合同相关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在讲解了这一部分内容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思考·单选题】 甲企业是大型机床制造企业,2010年12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不可撤销销售合同,约定于2011年4月1日以30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大型机床一台。若不能按期交货,甲企业需按照总价款的10%支付违约金。至2010年12月31日,甲企业尚未开始生产该机床,由于原料上涨等因素,甲企业预计生产该机床成本不可避免地升至32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2010年12月31日,甲企业的下列处理中,正确的是应确认(  )万元。

A.预计负债20      B.预计负债30

C.存货跌价准备20     D.存货跌价准备30

教师提示:先考虑是否存在标的资产,再确定处理方法,最后计算金额。通过这样的互动,使学生掌握什么是标的资产,什么情况下存在标的资产,是否存在标的资产,核算有哪些区别,如何具体计算亏损合同产生的损失,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3.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的环节

(1)课前师生互动。

课前师生互动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互动方式,设计哪些互动内容,教师均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精心设计而确定不同的互动策略。就课前教师与学生为教学内容而进行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准备而言,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整理、创新升华等三个阶段,在获取、整理、创新升华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收集信息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同时,学生通过课前获取课程相关信息,对新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带着问题和疑惑走进课堂,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整理、创新升华方面,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将这些信息按照教学原则、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学生思维规律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以最佳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一份既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又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教学,要求学生获取课程相关信息时,提出“成本法和权益法在定义上有哪些区别?这些区别怎样体现在具体核算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在整理、创新、升华信息资源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成本法和权益法定义上的区别,阐述这两种方法核算基本思路,再展开到讲授具体会计处理上的差异。

(2)课堂师生互动。

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将成为师生互动的核心。课堂师生互动有课堂提问和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课堂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最直接的手段,从教师的角度,问与答是教师输出信息、传递信息,特别是获得教与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之一;从学生的角度,问与答则是检查学习效果,使新旧知识得以连接和巩固,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的一种方式。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连续性的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讲解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时教师设问:“应收账款的期初与期末数的增减变化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问答,学生理解了应收账款的期末数大于期初的增加额,说明本期的营业收入没有都收到现金,其中有一部分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使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小于营业收入;反之,应收账款期末数小于期初的减少额则说明不仅本期的营业收入都收回了现金,上期未收回的债权也收回了现金,从而使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大于营业收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应收账款期初期末数的增减变化是否会影响本期净利润?”通过这两个问题的问与答,学生既触类旁通,掌握了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债权债务项目期初与期末数增减变动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同时也理解了按直接法和间接法计算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原理。

(3)课后师生互动。

在课后师生互动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课后师生互动可以采用课后答疑、课后练习和课后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课后答疑是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形式,答疑可以将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时遇到的问题,答疑形式可采用在课间或固定时间定期进行面面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互动;会计类课程重实践的特征,决定了学生课后需要做大量的业务练习,学生通过课后业务练习消化课堂教学知识,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并将业务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课后学习讨论是会计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如何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积极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改善课后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果。

四、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设计

(一)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程序设计

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变化、提升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构建、协商活动和情境体验过程,我们根据构建主义理论,结合教学培养目标和会计课程教学特征,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程序,即:

创设情境─→知识体验─→交流探究─→迁移应用

其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程序间的关系如图46。

img109

图46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程序图

师生互动的起点是创设情境,根据心理环境和探究环境分别创设情感环境和学习环境,通过创设情感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态度,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平台;通过知识体验,使师生感知和认知感悟,领会和理解知识;在师生的交流探究过程中,进一步讨论共性问题和模糊不清的问题,修正补充,并在互动交流中完善认识;对学习的知识理解形成新感悟及新认知,一方面将其提炼升华为创新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将其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二)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实施效果评价标准设计

师生互动是有效的会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许多会计学教师教学时会采取这种形式,在我们的会计教学课堂上,有些会计教师在课堂中设置许多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但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听之不专,取之不同”,这样的师生互动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浅层的互动,不是有效的师生互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互动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我们根据调研及研究,结合师生互动特征,设计了衡量师生互动的评价标准(表15)。

表15 师生互动的评价标准

img110

(续表)

img111

(续表)

img112

在对师生互动的评价标准体系设计中,我们注重突出互动教学各项工作内容质量与各环节程序的评价,其不足之处是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设计具体的定量指标。另外,由于时间原因及各类数据收集的困难,我们没有用实际数据对评价标准进行充分的验证,因此,对评价标准的实际应用问题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的修正、完善和优化。

综上所述,互动是人际间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发生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的互动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对教学的反应程度。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是会计课程改革的措施之一,它反映了会计教学教育改革精神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师生互动应以学生成才为理念,在会计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平等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类课程师生互动模式。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定会计教学师生互动的具体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潜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通过建立有效的会计教学师生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沟通,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陶古斯.“生生互动”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27—128.

郭慧.生生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的尝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7—90.

刘玉红.英语课堂教学生生互动模式管窥[J].教学与管理,2010(09):117—118.

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育研究,2009(02):78—82.

霍涛涛.反馈技术支持下课堂互动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严莉、李媛、杨琳.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以《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09):42—46.

刘洪深、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2011(01):52—53.

王静.建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策略研究[J].教学周刊,2011(18):58.

白淑英.网络时代师生互动的结构简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01):107—110.

杨轶殊.论小组活动在交互式语言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彭何芬.对教学互动的再认识[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01):73—76.

何以松.“互动机制”与教学高效益[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3):52—54.

王婷婷.基于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的小组协作学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吴长青.论会计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25—27.

颜儒钧.浅谈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有效性的若干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07):29—31.

魏景.对符号互动论的教育学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5):8—11.

李岢旺、赵继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师生互动的评价语[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02):20—21.

王娜娜.教师课堂控制情境下的师生互动[J].现代教育,2011(06):15—18.

任梅.情感因素对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07(23):3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