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以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颁发的政策文件为文本,观察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特色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第二节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新的发展层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上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学校数量上已超过千所、院校分布上已突破一地(市)一所格局。客观上需要我们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阶段需要、具有类型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一、高职教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和阶段特征

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和阶段特征,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以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颁发的政策文件为文本,观察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创时期:“目标模糊,政策多变”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政策和发展的机遇,政策的变迁使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种种研究和历史经验表明,1980年前后,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国家先后举办了126所短期职业大学,试办了3所5年制技术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尝试了部分中专学校办5年制高职教育,探索了“三改一补”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当时几经反复的政策表明,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并不一致,其根本出发点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花钱少,见效快。因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特色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2.大发展时期:以“规模扩展,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1998年新一届政府成立,朱镕基总理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包括本科院校和中专升格)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把责任权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2000年1月,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2000年3月15日,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印发,此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2号)颁布实施,明确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和规格、教学管理的基本条件、学校设置的基本指标。从现有文献和重要会议精神分析,这一阶段高职教育是以规模扩展为主要发展形式,同时,为确保一种新类型的专科层次的教育能够达到基本办学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非常强调规范管理。客观地讲,规模发展、规范管理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主导思想,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与本科教育相似,只是学制比本科短、学时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采取在本科基础上进行压缩,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

3.明确以就业导向,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2004年4月2日,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开篇指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后,教育部又与其他六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十条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措施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客观地讲,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有了系统完整的认识,对克服学科性办学倾向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之风正浓,加之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有限,致使政府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持续的贯彻实施,“以就业导向,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没有得以彰显。

4.明确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做了重要调整,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政策相继出台。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袂出台《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并指明彰显类型特征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团队、育人为本等,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而14号文件则突出强调建设一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领先型团队,从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突破压缩饼干式教学,改革创新和特色发展。这一切,汇聚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为高职教育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提供了重要保障。其后,教育部颁布的〔2008〕5号文件,明确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评估方案,把数据平台建设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导向,再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对工学课程改革的导向,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学团队评审中对双师结构队伍建设的导向,形成了高职教育强化特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已有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高职教育质量意识在增强,质量管理水平在提高,质量保障体系也在逐步构建,但从整体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和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和人民群众对于高职教育的愿望看,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全面构建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建设体系仍非常重要且相当迫切。

1.从教育发展大背景看,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呼声强烈。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意见最为集中,期盼最为强烈的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改革,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的总方针和总要求,也是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更是高职教育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态度。

2.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提高质量应成为发展的主题。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势头强劲。这一过程中,从政府层面虽也强调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一是毕竟举办高职教育的时间不长,教育资源的积累、办学经验的积淀十分有限,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尚属起步阶段,采取补偿性发展的措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二是对于大部分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对于高等专科改革模式而来的高职院校,如何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职教性?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而言,如何实现高教性与职教性的有机融合依然任重道远。三是从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而言,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事实。四是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情况看,高职教育相当于大专学历等的认识非常普遍,从一些用人单位的态度看,高职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高职教育的内涵、实力、水平必须得到应有重视。

3.从政府有关方面和社会习俗看,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或者相关社会组织,征地造房子盖大楼依然是教育发展的GDP指标,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学生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业务知识的提高等都是渐进乃至难以量化和总结的成绩。从高职教育现状看,中专升格办学、规模扩张、新建校园、新增专业仍是多数学校的追求。当然,这里我们不排除由于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院校尚处于补偿性发展阶段。但从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和高职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看,高职教育必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努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高职教育今后一个阶段的共同任务,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这是高职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应然选择。

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应包括以下要义:

1.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着力鼓励信心,塑造成功,结合成人、成才要求,着力于成功教育,尤其是在教学和考核评价办法上,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实情出发,把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适合学生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内容,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关注,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2.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它要求我们的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爱国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理解和认同,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做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相协调,学历教育与岗位认证相统一,就业导向与个人发展相连接,做到德、智、体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做到健康、乐学、上进,专业、负责、忠诚,尤其是在做人品格与做事能力方面的协调性。

3.特色发展的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应该有其存在的土壤和条件,那就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学校,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培养一批特色人才。这要求我们必须有特色办学的理念,营造特色发展的环境,建设特色发展的机制,培养合格的有特长有特色的人才,这应成为我们的教育追求,同时也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4.多样发展的质量观。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差异巨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各产业对技术装备的要求也不一致,文化观念也非常不同,正因为这样,坚持多样,承认差异,以不平衡实践均衡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因此,应鼓励高职院校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形成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人才,同时,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应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端技术产业和高端发展行业率先实施4年制乃至更长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达到本科乃至硕士学历,应该也是新一轮发展观的基本意义。

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实施路径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基本要义是:稳定规模,重视内涵,强化特色,注重适需。具体实施路径主要有:

1.稳定规模是前提。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必须建筑在一定的办学规模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基础之上,但进入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阶段,不宜再把规模扩张放在首位,而必须突出“稳定”,包括:①稳定在校生总规模,其增幅以不超过GDP增幅为宜;②稳定办学主体学校,不再是建立在专科升本、中专升高职的格局调整中,而是以现有学校为基础求内涵和质量。③稳定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考核办法保持相对稳定。

2.适需人才是关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适需的人才质量观是最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学,普通本科教学更多培养通用人才,而高职教育是基于地域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普适性,但如何适应产业发展、行业成长和企业运作的人才要求则是基本导向,因此,如何在适需上下工夫,在适需上找对策,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所谓“适需”,就是适应区域和行业(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把高等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有机结合,实现毕业上岗零过渡。

3.办出特色是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原因不应该是层次和学制,而应当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包括了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作为一个类型,高职教育的质量首先表现在学校办学特色上,学校应该以若干专业群为主要特色形成人才培养分工特色,以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色,如能形成行业明显的特色,就会更有意义。其次,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高职院校应以若干专业群作为基本办学定位,形成相互分工协作体系,即使是相同类专业,不同学校之间也应该形成其专业特色,真正体现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区域特色、学校特色,使高职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鲜明的标志。

4.依托行业是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前提下办出特色,条件之一就必须依托行业,把融入行业,以行业互动,建立以行业相关利益关系作为前提,由行业主办、主管或者由行业协会主办,走合作发展办学道路更有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在几十年内举办了行业性极强的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在政府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行业协会等中介性组织,逐步具备了行业和行业协会办学的条件,在今后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这有利于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实现。

5.校企合作是重点。有了行业或行业协会办学,校企合作就有了保证。即使没有行业或行业协会办学,校企合作仍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的关键,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是:校企合作如何从表面走向深入,从形式走向内容,从被动走向自觉。在这一点上,学校如何学会积极主动,以主动换互动非常重要。从政府层面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条例,明确鼓励措施,则更具有促进意义。

6.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人才为基本任务,它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理论上看,双师结构、双师团队非常重要,聘请一大批理念认同,实践水平高,又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十分必要。我们应当切实重视这项工作;从实践层面考量,我们也必须关注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师德教风、专业水准、教学水平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培养。当前,要采取培养使用、充实引进、调整淘汰三结合的方法,致力于专任教师的优化和提升。

7.开放办学是先导。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性很强的高等教育,一定要瞄准改革发展着的市场变化,把行业、企业、产业、职业的发展作为重要关注点,因此,开放校园、开放胸怀、开放心态、开放人脉,建立健全开放式育人体系,构建开放式学校形态都是非常重要的,请进来、走出去,学会与行业(企业)你中有我是十分必要的,而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融入政府部门,融入行业企业、融入科研院校更是至关重要的。开放的目标是使我们的教育建筑在了解市场、融入市场的基础上,最后达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目标,并努力成为人才市场的主人和主角。因此,从学校办学体制到运行机制都应该有这样的环境条件,并且有与此相适应的制度保证。

8.就业质量是标志。就业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普遍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三本”院校,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事求是地讲,高职院校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打工化”现象,高职院校就业质量不高在一些区域和学校还相当突出。因此,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毕业生中高端和中高质量的就业,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价值追求。

9.服务功能是重点。衡量一个学校的内涵与质量,服务功能是一个最直觉的映照,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其实,它必须建筑在学校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上,学校有了较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开展产学合作就水到渠成,行业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就会主动上门谋求合作。正因为这样,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必须注重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如产学研公司和技术研发中心来切实加以改进,从而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丰富学校的真正内涵。

10.完善体系是出路。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已界定为一个类型,但实际上还停留在专科层次阶段。如何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题中之义。从高等教育践行科学发展,深化创先争优,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看,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因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解决了,高职教育有了自身发展通道,也就有了办出特色和水平的条件和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提高,也才能把高职教育提高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然,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并非是单纯的高职升本,单纯的高职教育。4年学制,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从部分地区、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实施4年制高职教育起步,当尽快纳入我们的工作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