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文化与学术精神

学术文化与学术精神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质上说,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学术文化,其核心是学术精神。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学者和大学问;大学之美,在于有学术文化及其学术精神,学术文化与学术精神又可以说是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它们在本质意义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表达。这里的哲思活动,就是学术文化、学术精神,它是一个“比学术还要多”的东西。学术文化、学术精神是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产物。

三、学术文化与学术精神

大学由学术而生,并依学术而成。从本质上说,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学术文化,其核心是学术精神。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学者和大学问;大学之美,在于有学术文化及其学术精神,学术文化与学术精神又可以说是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它们在本质意义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表达。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这里的哲思活动,就是学术文化、学术精神,它是一个“比学术还要多”的东西。

1.含义

从本质上说,学术文化与学术精神是一个复杂的大学精神文化体系,它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从广义上理解,学术文化、学术精神分阐明和未阐明两部分:所谓阐明的部分,主要是指已有的教育或学术理论,即构成体系的知识与问题的集合;所谓未阐明的部分,则主要是指从事教育或学术活动的技巧、技艺,洞见和感受力,以及热爱真理、追求卓越的执著精神与情感意志等。这些东西难以用严格、精准的文字加以表述或出版。

于是,学者希尔斯对人类知识有一个著名的两类区分:一类是以书面文字、图示和公式加以显性表述的知识;一类是未被表述的隐性观念意会知识。前一种知识为显性知识,后一种则为隐性知识,或称作默会知识。

第二,从狭义上理解,学术文化、学术精神仅指未阐明的默会知识部分,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教育神韵、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它卓有成效地哺育且指引着一代一代学者走向成功,并以先学的笃行和示范、后学的传承和光大而使成功播种成功;二是指学术价值观或学术境界。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通常意义上追求结果如何有用,如何使人获利,而是如何使人类对真理的思考更完美、探索更便捷和成就更卓越,而这正是学术文化、学术精神或学术传统的精髓及其意义所在。

2.中国的大学精神:“道”与“学统”

学术文化、学术精神是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学者将长期在治教、治学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与精神称之为“道”,或曰“学统”,它涵括着学者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总规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这个“道”或“学统”涵盖以下结构要素。

第一,求是。所谓求是,即真理第一,理性第一,实证第一,实践第一,实事求是。四个第一始终贯穿于教学与学术活动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一是活动原则上的严格理性,真理第一,诚信第一,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一切以事实说话,一切以数据说话,不搞主观臆测,不做似是而非的结论。二是活动方法和程序上的严谨理性,一切按规律办事,一切按程序办事,一切经过实证实验,把事物解构为最小元素,然后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握本真,把握整体。三是活动目标和目的上的人伦道德理性,“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奉献第一,民生第一,服务第一,不唯功名和势利,不做有悖于道德良知和有损于民众福祉的学术活动及其成果扩散。

第二,兼和。“兼”是兼容并包的“兼”;“和”是和而不同的和。“兼和”一词出自《墨子》,它是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借用于现代学校教学和学术活动中,指的是学者们在教书育人和学术探索活动中所应有的知识视野、智慧神韵和人文情怀:崇尚自由,勇于交流,乐于合作,敏学好问,虚心进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实生物。

第三,守正。所谓守正,即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每个学者都应恪守学术伦理,走学术正道,做正派学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守望天空,求真求善。在现实为实的当今社会,守正弥足珍贵。学者们虽难以做到“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但也不能见利忘义,舍是取非。一流的品行方做得一流的学问,一流的学问方成就大师、名师。

第四,求新。求新一说源自于《礼记·大学》中引用商汤王的《盘铭》(刻于浴盆上以自勉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具有双层涵义:一是说器皿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一是说人的心性修养如同洗澡去垢,不仅要一日净,更要日日净。借用其意,所谓求新、“日新”,是指学者要乐于除旧更新和追求创新,要恒于积小功竞大成。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继承前人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有而复有,有而日新”的观点,强调知识无涯,学人当耻于守成而恒于为新。

第五,求用。求用,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传道治学的最高宗旨与境界,它要求一切学人都务必秉承“铁肩担道义”之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使教育和学术活动致力于经国济世和造福苍生。经世致用与追名逐利并不同道,传道治学活动的功利化或者异化,恰恰是偏离了求用的本宗。

从以求是、兼和、守正、求新与求用为内核的中华民族优秀学术传统精神的意境出发,今日之所谓“师道”之“道”,正当是“以心传心”之知识传递神韵和“造福民生”之学术精神。今日之所谓“人在道中”,即是说作为师者,要遵循教育神韵与心学规律,做知识传衍与人才培养的诲人不倦者;作为学者,要遵循治学传统与研究规律,做真理探索与科学原创的奋力拓荒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