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的心理学规范

教育目的的心理学规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心理学是处于被应用的地位,不是内含于教育目的之中,并不能规范教育目的。因此,教育目的转型必须实现心理学规范的改变,这种心理学应能体现对人的最新认识和对教育实践的独特贡献,能体现这一规范要求的就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论心理学。所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论就成为教育目的转型的心理学规范。

(二)教育目的的心理学规范

如果说人类学是制定教育目的标准的人之规范根基,那么,心理学就是如何体现、实现教育目的中人的基础,作为教育目的标准的规范,它包括教育目的所包含的心理学内涵、实现目的自身的心理学条件和应然的心理学规范假设。

在教育目的中,心理学发挥着对人之具体素养的应然规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力图在受教育者身上实现的特定的心理倾向,对特定经验和行为的假设性倾向”(30)。也就是说,教育目的所指向的人是特定心理倾向下的人格体现,可以用心理学倾向的概念进行具体的描述,不然,就不是教育目的中的人。这种心理学倾向的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包括知识、能力、态度、观念、品德和行为方式等人的心理表现。之所以强调教育目的中人的心理学倾向,是因为,心理学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目的中的人惟有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认识,才能体现教育对人发展的特定指向,进而,凸显教育的独立性。而此前的终极者教育目的观中,鲜见心理学的规范,虽然有些教育家强调了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如赫尔巴特等,但一般是先验地确立教育目的,再运用心理学假设去实现这一终极性目的,其心理学价值是工具性的,而终极者教育目的自身并不内含心理学的成分和根基。因此,心理学是制定教育目的时的基本规范,以确保教育中人的独特性和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可能性、有效性。

作为教育目的标准的规范之一,心理学还要求教育目的内含教育的途径、条件和对可能出现的教育问题的克服。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使教育者认识到人之发展的途径、条件和可能存在的成长问题,以期实现教育目的中所规定的人的基本素养。而以往的一些教育目的,大多不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家、政治层面的分析,使教育目的背离教育的初衷;即使涉及到心理学,也只是从利用心理学以便更好地达到人的心理学认识之外的目的,而非从教育本体存在的角度来认识的。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充分尊重心理学对人之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心理学对教育如何促进人发展的基本假设的研究,从而,使教育目的能真正体现人的发展的要求,并符合教育对人之发展的独特影响。这样,教育目的就能确保是教育的目的,满足教育自身的需求。

确立了心理学在制定教育目的规范作用后,就是具体选择怎样的心理学规范来实现教育目的的转型。传统教育学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前者强调人对人的控制,即学生的发展素养完全由教育者设计好的,按照既定的“刺激—反应”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被当作可以驯服的动物,而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正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的;后者则强调知识对人的控制,即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已经确定好的,认知心理学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权利对知识进行批判和选择。所以,心理学是处于被应用的地位,不是内含于教育目的之中,并不能规范教育目的。从中不难看出,这两种心理学观都是为终极者教育目的服务的,行为主义侧重对人之行为终极结果的界定,认知主义侧重对学习内容的终极界定。因此,教育目的转型必须实现心理学规范的改变,这种心理学应能体现对人的最新认识和对教育实践的独特贡献,能体现这一规范要求的就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论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双重建构和双重超越,打破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认识,强调每个人都是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这种超越依赖于与他互动的人、自然和社会,对人的终极论发展提出挑战;多元智能论心理学推翻了唯智育至上的等级观念,提出差异、平等、多元的智能论,人与人是差异、平等、共生的生成性关系,走出了终极定位的藩篱。所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论就成为教育目的转型的心理学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